王猛是當世奇才,卻始終不願意歸順桓溫,真是家國天下多糾結

2023-12-05     千年史館

原標題:王猛是當世奇才,卻始終不願意歸順桓溫,真是家國天下多糾結

字數:2205建議閱讀時間:8分鐘

文/空弦

插畫師/烏有

在史書中,人們經常點評桓溫北伐,有桓溫的東晉當時實力較為強大,相比較於正在崛起的前秦,東晉更有希望一統天下。

但可惜,桓溫的北伐沒有成功,東晉難得的戰鬥時代倉促間過去,結果讓位給了前秦。而且讓人感慨的是,前秦苻堅雖然雄才大略,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改革與強大關鍵依賴於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王猛。

有趣的是,桓溫北伐時,恰巧遇到剛剛出山的王猛,桓溫甚至邀請其歸順東晉。這是一個很巧妙的時刻,若王猛跟著桓溫南歸,恐怕東晉要翻天覆地,至少前秦的發展要嚴重受阻。

但讓人失望的是,王猛沒有選擇歸順東晉,反而跟隨了前秦,此舉讓人惋惜,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那麼這又是為何呢?

王猛,出生於東晉太寧三年,此時南北對立良久,而他所在的家鄉青州北海郡早已不屬於東晉。在他出生時,家鄉已經隸屬於後趙政權,而且在他出生兩年以前,此處還有三萬東晉士族埋骨於此。因此,王猛一出生就有很強烈的國破山河在的破敗感,周圍的人都在惶恐之中度日。

而且,王猛家庭非常貧困,小時候無法讀書,只能靠走街串巷做商販為生。不過,王猛並不是一個沉淪之人,即使日子艱難,但他也時常去旁聽私塾講課,自己也會想盡辦法買書,然後孜孜不倦的閱讀。

當然,在他的學習階段,也有過傳奇記載。例如,史書記載,王猛曾前往洛陽賣貨,結果遇到一買者,此人以沒帶錢沒藉口,帶著王猛回家取錢。然後二人走了不知多少里,期間還走進了深山。王猛得到了10倍的價錢,而且還遇到了一位如同仙人般的老翁。

此段記錄頗為傳奇,有點類似於張良與黃石老人的巧遇,雖然其真假未知,但不可否認的是,王猛在這次會面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有了一番奇遇。

再後來,王猛越來越厲害,在改善生活以後,他日日以讀書為樂,並且開始學習軍事知識。再加上為人沉穩,很快就成為了一位知名人士,甚至受到後趙高官的徵兆,但王猛都以清高而拒絕接受。

日子一天天過去,王猛的書讀得越來越多,但悠閒的日子終究無法維持,因為天下的動盪越來越猛烈。在此期間,後趙政權土崩瓦解,冉魏政權異軍突起,隨後又是前秦首領登場。其場景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感。

不過,就當時的格局而論,還是東晉政權較為強勢。因為在永和十年,東晉出現了一位超級強人,此人就是桓溫。他在這一年率領軍隊北伐,一舉打敗了前秦符健,威名震懾天下。

史書記載,當時關中百姓真以酒肉歡迎,桓溫的大軍受到了熱烈接待。看到如此熱鬧的場景,王猛對桓溫和東晉也產生了興趣,於是親自前往拜訪。

二人的拜訪頗有趣,桓溫請王猛講述天下格局,王猛一面抓著身上的虱子,一面侃侃而談,並且滔滔不絕,頗有諸葛孔明之口才。

桓溫對此大為驚奇,於是對他進行試探,說:我軍奉天子命,率10萬軍討賊,但關中豪傑無一人來擁戴,這是為何?王猛的回答很精闢:將軍統帥大軍,離長安不過咫尺,但您卻不渡江,眾人摸不透您的心思,自然不肯擁戴。

二人一問一答之間,真可謂針鋒相對,而且直指要害。王猛的聰明讓人敬佩,他早就已經點出,桓溫北伐只是藉口,其目的只是想要回到東晉奪權,這樣終究難以贏得關中豪強支持。

桓溫聽完以後沉默良久,雖然對於這種說法很不滿,但他知道王猛是個絕頂人才。於是,桓溫邀請我們前往東晉,二人一起攜手開闢真正的北伐戰場。

但讓人驚嘆的是,桓溫沒能請動王猛,這位大才子最終選擇隱居,默默的目送東晉軍隊離開。

此段場景讓人心酸,因為這是東晉轉折的時刻,如果有擅長戰爭的桓溫,再加上政治能力無雙的王猛,東晉政權絕對會蒸蒸日上。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王某拒絕了桓溫呢?答案包括三個方面,這些都使得王猛與東晉以及桓溫終究是兩路人。

其一,桓溫的目標。對於王猛來說,他是一個如張良般的人物,他想做的事情也是快速結束大亂完成一統。可惜,桓溫雖然頗有能力,但此人不是一個純粹的戰士,他只是一個披著戰士外衣的政治家。

本來,戰士負責北伐,政治家負責運籌帷幄,二者分工協作,可以保證東晉無憂。但是當一個人同時站在兩個領域,那麼必然導致戰爭不倫不類,政治又被軍事壓迫。

如果王猛隨之,其結果要麼就是他和桓溫戰爭決策產生矛盾,最終導致戰爭失敗。要麼就是戰爭勝利以後,後方政治鬥爭變成軍事脅迫和屠殺。昔日,王猛親眼目睹,後趙政權軍政不分開所導致的慘烈,因此,無論哪一種都違背了王猛的初心。

其二,東晉政權到此時為止,門閥勢力已經固化。在這種格局下,想要從政治中脫穎而出,就必須要有名門勢力,寒子終究難出頭,即使有出頭之日,也最終難免被世家大族群起而攻之。

因此,王猛若前往東晉,根本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唯一的破局之路就是跟著桓溫造反稱帝,雖然王猛看到了桓溫的野心,但當時的格局的確不合適。這就導致了王猛與東晉的隔閡。

其三,前秦的襯托。王猛作為一個謀士,如諸葛亮一般,必然都想要找到一位明君,而不是找一位名將。但在當時,東晉的統治者不過被架空的虛君,而且統治者多無才能,唯有一個桓溫能支撐。

但前秦政權卻不同,雖然也歷經了數代亂戰,但新繼位的苻堅是一位明君。早在他當王時,此人就拉攏人才,安撫百姓,以及崇尚漢學,王猛早就對其青眼有加。

再加上苻堅稱帝,繼位之初就進行吏治改革,然後又強調民族融合,如此明君,自然讓王猛無限嚮往。

因此,結合以上記載來看,王猛作為一個如張良般的人才,又有張良一般的奇遇,其志不在下,所以他必然要依附明君。而依附明君,東晉皇帝不合適,桓溫更加不合適,只有苻堅合適,而且北方不強調出身。於是就造成了這樣一個尷尬的歷史轉角,東晉又失一大才。

參考文獻

《國史通鑑》

《中國通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ed9eee49ff22dd6c7c40359379ef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