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壽命更長 請記得日常做好這些事

2019-07-30     人民好醫生

人民健康

一切為了人民健康

一切為了人民幸福

關注

步行是我們每天所做的最日常的運動,你平時的步行速度是快還是慢呢?步行速度竟然能預示壽命,你相信嗎?法國健康雜誌《topsanté》報道,英國萊斯特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無論身體質量指數(BMI)為多少,人們的步行速度越快,壽命可能更長。

英國萊斯特大學的研究員們在英國招募了474919名實驗對象,實驗對象的身體質量指數不盡相同,體重較輕者和肥胖者均包含在內。研究員們對他們進行觀察以探究步行速度與壽命長短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與步行速度快的人相比,體重較輕和步行速度慢的人的預期壽命更短(男性平均為64.8歲,女性平均為72.4歲)。研究員們又將實驗對象的腰圍列為考慮因素,試驗結果再一次被證實,步行速度快的人壽命更長。

該研究的主要研究員湯姆 耶特教授(Tom Yates)表示,步行速度與身體質量指數一樣可靠,可用於評估人們的健康狀況,建議人們快步行走以延長壽命。此研究結果還證實了每天鍛鍊身體的重要性,快步行走是改善人體健康狀況的第一步。

護好九竅能長壽

中醫將人體內部與外界溝通的幾個通道概括為「九竅」, 即兩眼、兩鼻孔、兩耳、口、尿道、肛門。平時護好九竅, 不僅能對人體各器官及臟腑機能起到調節作用,還可延年益壽。

眼部保健。

中醫認為,目為肝之竅,為心之使,為血之宗,為五臟六腑精氣所注之處。眼睛通過經絡與內臟相聯繫,因此護好眼睛就是在保養五臟六腑。平時經常熨目,可緩解諸多眼部不適。具體方法:清晨起床,先將雙手互相摩擦,然後熨目,反覆3次後,再以食指、中指指腹輕輕按壓眼球或眼眶四周。雙手拇指按壓太陽穴(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同時,食指自內向外按壓上下眼眶,再自內向外輕按眼球,如此反覆3~5次。

鼻部保健。

天氣轉冷,讓鼻炎患者苦不堪言,除了正確治療服藥,建議每天用溫水或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清洗鼻子,自己洗或藉助洗鼻器都可以。另外,每天可按摩鼻根、鼻樑、鼻周穴位、面頰和頸枕等部位,以疏通經絡,通利鼻竅,增強鼻部抗病能力。具體方法:將雙手魚際肌(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跟,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的部位)摩擦至發熱,貼於鼻樑兩側,雙手食指自鼻根至鼻翼兩側的迎香穴反覆按壓摩擦至局部發熱為度。再由印堂穴(眉心正中)向太陽穴推按至發熱,也可用手掌心按摩面部及頸後、枕部皮膚,每次10~15分鐘。

耳部保健。

《黃帝內經·靈樞·口問》中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朵上布滿穴位,與人體的五臟六腑以及氣血經脈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所以,平時多按揉耳周穴位,非常有助於耳部健康。具體方法:雙耳前部從上到下分別有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可每天用雙手食指自上向下揉壓耳前三穴,感覺酸脹即可,每次1~3分鐘,有開竅聰耳和通絡活血功效。捻耳輪:食指和拇指由上到下同時捻揉耳垂和耳輪1~3分鐘,直到兩耳發熱為止。鳴天鼓有助預防耳鳴,具體方法:兩手掌心按兩耳外耳道,兩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腦後枕骨,每次30下左右,一日2次。

口部保健。

口腔、咽部最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要注意避免煙酒、辛辣食物、異味和冷空氣刺激,在寒冷的冬季和霧霾天要戴口罩出門。

另外,按摩頸部三個穴位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慢性咽炎。廉泉穴,位於下巴頂端再往內側2厘米,用拇指指面按揉,手法輕柔,有酸脹感為佳。人迎穴,位於喉結兩側旁開2厘米處,用食指與中指指腹同時按揉兩側人迎穴,手法輕柔,有酸脹感為佳。天突穴,胸骨上窩凹陷處,用中指指端按揉,手法要輕柔。每天分別按揉以上穴位2~3次,每次3~5分鐘即可。

尿道和肛門保健。

尿道和肛門「二陰」最隱蔽也最容易被大家忽視,所以日常必須加強這兩處的保健。提腎縮穴法是傳統養生手段,可促進陰陽之氣循環。具體方法:取站位,全身放鬆,吸氣時小腹內收,肛門上提(如忍大便狀),會陰隨之上提內吸,呼氣時腹部隆起,將會陰、肛門放鬆,一呼一吸完成一次,每日可做若干次。

每天按揉3個保健穴位助長壽

穴位保健是一種簡單、方便且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大家在家裡通過艾灸或按摩特定的穴位,就能對健康有極大幫助。因此,介紹幾個最具代表性的常用保健腧穴,希望對大家養生保健有所幫助。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外膝眼下3寸(約四橫指),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中指)處,是全身的強壯穴之一。唐代「藥王」孫思邈的養生秘方強調「若要安,三里常不幹」,《外台秘要》一書也提到「三里養先後天之氣,灸三里可使元氣不衰,故稱長壽之灸」。生活中經常按摩或艾灸足三里穴至穴位局部酸脹發熱,能改善機體免疫功能,起到扶正培元,強身健體的作用,對於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另外,此穴位有很強的健運脾胃的功能,常灸此穴可健脾和胃,補中益氣,有效調理胃腸功能,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關元穴。

關元穴為任脈和足三陰經的交會穴,位於肚臍直下3寸,即臍下四橫指處,是古今醫家皆推崇的中醫養生保健要穴。在《扁鵲心書》中就曾記載,南宋紹興年間,一名喚王超的江洋大盜,年過九十仍精神飽滿,肌膚紅潤,其晚年被抓捕時監刑官問他是修煉什麼奇術嗎?王超答道,沒有別的,就是每年在春夏之交,在關元穴艾灸千壯,久而久之便不懼寒暑,多日不吃飯也不覺飢餓,肚臍下總像有團火那樣溫暖。這則傳說的記載說明長期灸關元穴可以增強體質,保健益壽。生活中我們經常按揉或艾灸關元穴,能夠起到補益元氣,祛寒回陽,調理沖任等作用,對於正氣不足、畏寒怕冷、手腳冰涼、氣喘氣短等各種虛損性症狀以及男女生殖系統疾病有良好的補益和調節功效。

內關穴。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原穴,位於手腕掌側橫紋中央上2寸處(約三橫指),善治內臟疾病,是心臟保健的要穴。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血脈,在五臟中居最重要的位置,心功能強大了,身體自然強壯。古人早就認識到了內關穴具有保護心臟的功效,《會元針灸學》就記載:「內關者,陰維脈所發,是心包經之絡脈通於任脈,關於內臟,血脈之連絡,故名內關」。大家日常可以通過按揉內關穴,達到補益氣血、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的功效。每天按揉內關穴1-2次,每次10-15分鐘,對於緩解胸悶心悸、心絞痛,改善心動過緩或過速及失眠等症狀均有良好效果。

(來源:人民健康網綜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e-aRmwB8g2yegNDbDb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