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我們是否正在兢兢業業地摧毀著孩子的幸福與創造力?

2023-07-08     校長傳媒

原標題:李鎮西:我們是否正在兢兢業業地摧毀著孩子的幸福與創造力?

【李鎮西專欄】

我們是否正在兢兢業業地摧毀著孩子的幸福與創造力?

原創作者|李鎮西( 新教育研究院院長,原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本文為李鎮西校長原創,首發李鎮西校長個人微信公眾號「鎮西茶館-ID:zhenxichaguan」,校長傳媒獲得授權發布

寫下這個題目,我就意識到,我很可能「與人民為敵」。

可能有許多老師會感到委屈甚至憤怒:「兢兢業業難道錯了嗎?我每天起早貪黑地工作,上課帶班,敬業盡職,你卻說我在摧毀著孩子的幸福與創造力。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磚家』!」

可能還有老師會說:「就算我們有些做法不合理,甚至壓抑了孩子的個性與天性,但整個教育制度都這樣,作為一線的小老師,我們有什麼辦法呢?你不敢抨擊教育部,不敢揭示更深層次的教育弊端,卻指責我們,典型的『捏軟柿子』!」

請息怒!其實,題目中的「我們」首先就包括了我,特別是年輕時的我。

剛工作時,我教初一。剛從小學畢業的孩子時不時寫錯別字。那時的我,為了「嚴格要求」,重罰寫錯字的學生——錯一個字抄五十遍。

「標準化考試」剛出來的時候,我也趕時髦地將課文設計成若干支離破碎的題目,讓學生選擇A、B、C、D的「標準答案」。一時間,我的課堂教學成了知識搶答賽,熱鬧非凡。

我也曾經給學生進行「應試作文」訓練,給他們講各種套路和「萬能公式」,比如議論文一定要寫成「總-分-總」的結構,「分」的部分最好寫三點,每一點有一個小論點加一個例子,最後「總」的部分最好引用一句名人名言。

為了「激勵」班上某些後進生的「上進心」,我曾在班上讓學生們無記名投票選舉「上課最愛說話的同學」「最愛遲到的同學」「最不關心集體的同學」「最懶惰的同學」「最自私的同學」「最懦弱的同學」……

曾經有一個女生吃中午飯時,把不喜歡吃的雞蛋挑出來扔進了泔水桶,我非常生氣地批評她,她和我頂撞,我便命令她寫檢討貼在學校的大門邊。

……

今天我寫下這些事,心裡很愧疚。可當時我做的時候卻理直氣壯。因為我是出於高度的責任心,是為學生「好」。

可我這些兢兢業業的做法,卻敗壞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扼殺了他們的創造思維,羞辱了他們的人格自尊……這樣,既摧毀了他們當時成長的幸福,也葬送了他們擁有心靈自由的未來。

可怕的是,當時我渾然不覺自己做得不妥,還覺得這是「愛心」與「智慧」的體現。

更可怕的是,我當年的那些做法,至今還在不少一線老師那裡「理所當然」地存在著,他們依然兢兢業業地做著我當年那些愚蠢的事!

「我有什麼辦法?還不是因為上面要成績,我不得不這樣做。」有老師一定會這樣說。我還曾聽有的老師說過:「如果沒有考試,我對學生會格外耐心。都怪應試教育逼良為娼!」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一切都是「我也沒辦法」,包括體罰學生的老師——有些體罰的具體做法簡直令人髮指了,可理由還是「為了學生好」,不少同行還為這些老師辯護:「現在這樣認真負責、嚴格要求學生的老師不多了,要珍惜。別把老師逼成『佛系』!」

然而, 林林總總的「好」最後卻成了對孩子童年的摧毀、身心的傷害和創造力的葬送!

當然,也有許多有良知的老師心懷內疚。一位小學老師對我說:「李老師,這些孩子我是從一年級教到三年級的。我至今還記得孩子們剛進一年級時那明亮清澈的眼睛,可僅僅過了兩年多,他們現在的目光已經開始暗淡迷濛,甚至沒有光了。我很心疼,也很自責。我每天那麼辛苦,都做了些啥啊!」

我承認,許多教師種種違背教育規律更違反人性的做法,源於當前教育環境和應試形勢的壓迫。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和一些非理性家長的綁架,一線教師的教育自主權越來越少,教育自由的空間越來越小。

但是,「越來越少」「越來越小」不等於一點都沒有。

幾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在應試壓力下,我們無法改變教材,改變考試,改變評價,但我們至少不要變本加厲去壓迫學生,相反,我們應該儘量通過自己的教育智慧,適當給孩子減輕點來自學習的恐懼,用我們成人的肩膀為孩子承受住一些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讓他們能夠在課堂上開心一些,在班級里快樂一些,對他們說話柔和一些,對他們的眼光溫暖一些……

同樣是應試教育,我們可以儘可能讓學生盼著上「我」的課——這裡的「我」加上了引號,是因為「我」代表了不確定的許多老師,包括在鎮西茶館「喝茶」的每一位老師。而學生之所以喜歡上「我」的課,因為「我」不但上課有趣,而且作業相對不那麼多,「我」也不會(或「極少」)讓學生罰抄作業,對成績不那麼理想的學生「我」都同樣關愛,不會另眼相看,甚至傷其自尊心。即使有學生成績糟糕得不可能考上大學,我也儘可能發現他的智力優勢所在,興趣愛好所在,幫助他發現自己獨有的天賦,發展其特長愛好,為他將來的人生幸福奠基。

這是我們完全能夠做到的。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我們要有儘可能拋棄(不可能絕對沒有)功利心的教育純粹,要有善待所有學生的大愛,要有課程開發、課堂教學、班級管理、教育科研的智慧,還要有不斷反思自己的習慣、否定自己的勇氣和超越自己精神。我也正是從九十年代初期,即工作十多年以後才開始重新認識並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迎接著一個又一個的挑戰,戴著應試教育的鐐銬跳舞,卻儘量讓自己的舞姿優雅一些。於是,我得以成長。

親愛的年輕同行們,請接受一個退休老教師直率的建議——儘可能讓自己溫暖起來,陽光起來,智慧起來,豐富起來……進而讓自己的每一個班和每一堂課既有意義更有意思,使孩子產生「每天都盼著上學」的強烈慾望,讓他們每天都有那麼一點點開心,並逐步變得聰明。

我特別尊敬的加拿大教育學者馬克斯·范梅南,曾在其《教育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中這樣寫道:「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

是呀,哪位家長願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兢兢業業卻愚昧愚蠢的老師呢?

那麼,我們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呢?

當然是不但有愛也有智慧的老師。

范梅南先生這樣描述他所認可的教學智慧:「它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形成的一種教學修養,是教師的人生閱歷、文化修養、個人學識長期積累後自然形成的,是一門教學的藝術……」

擁有如此「人生閱歷」「文化修養」「個人學識」並富有「教學機智」的老師,他的學生肯定比同在應試教育壓力下的其他學生,更快樂,更聰明。

2023年7月3日中午 於青島膠東機場候機室

(校對:袁婷、劉敏、張佳佳)

精選留言:

@The Explorer Dora:

上課要求小學生一節課40分鐘坐姿端正,這個要求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嗎?根本就是放屁!不懂教育規律,瞎搞亂搞!下課孩子又不能夠盡情玩樂,然後又搞個課前三分鐘鈴聲,要求小學生提前三分鐘進教室。從早上七點多到下午五點,一天到晚都坐在教室里,小學生能不出問題嗎?身心俱疲,談什麼健康成長?從娃娃抓起教育,是這樣抓的嗎?他媽的,學校里的,是一群魔怔的領導,趕著一群有病帶病的一線老師,培育一群祖國病懨懨的花朵。

@焜黃華葉:

有良知的老師更痛苦,在上級緊逼的政績環境下違心地殺雞取卵,不然就被穿小鞋、邊緣化,失去晉級的機會。一線老師,還能怎麼辦呢?

@舊時月色:

很難,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需要有那樣教育智慧的校長才能培養出那樣的老師和學生吧。現在大部分的學校都在兢兢業業搞形式走過場,對上造假對下強壓,為了所謂的教育質量(教學成績),搞得教育環境很壓抑,有些地方甚至要教學成績在市排名落後的老師簽教學成績提升計劃書。

@書影竹韻:

認同李老師的觀點。戴著鐐銬舞蹈,本身仍然具有對美好的追求與嚮往。願這世間永不缺乏愛與美。

@詹大年:

「我們」也包括了「我」——年輕時候的那個「我」。

@山在那邊:

作家張曉風說: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她可愛的小男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呢?

我們的孩子啊,就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你是社會的一根草,卻是家裡的一片天,你是人間四月天。

整個世界都在用培養人才的方式去培養人。我們只想看到人才,卻看不見人,看不見自己。我們都在內卷,我們都在焦慮。有哪個爸爸媽媽的孩子可以隨隨便便被淘汰呀?

愛才是生命,然後有生命才能愛。讀著木心的詩句,我想,沒有人不被他那澄澈的心所打動,沒有人不被他那深沉的愛所動容。

@小西:

那會已經好多了,我知道的現在很多地方學校下課不讓出教室,只能坐班裡自習,本來以為偏遠地區這樣,沒想到廣東、北京一些學校也一樣,沒辦法。

@阿德嘉: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本該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

但現實中卻是:市局主導、學校主體、層層壓實、落實到位……

學校是責任主體,校長是主體法人,教師只能被動落實,學生哪裡還有自由。

@譚談吧:

請問下,您是如何從曾經的「你」變成後來的「您」的,是有什麼契機嗎?還是自我的幡然醒悟?曾經,有位學生對我,老師,其實很多道理,我都懂啊,我只是做不到。如此推理,很多普通老師也會說,很多教育理論我都懂呀,只是面對更多的現實,我只是無法做到!從懂得到做到需要一種怎樣的催化劑呢?

@鎮西茶館:

對每一次錯誤的反思,是成長的階梯。

@孫曉兵:

從下向上推確實太難了!沒人認可,眼前成績還可能會低[尷尬]跟基層老師說「靜待花開」,可哪級領導不希望馬上出政績啊!!按他說的做,即使沒成績也不挨批,獲得「成績」(他有考核權),那是真金白銀的獎勵啊!

@平淡:

教育就意味著正向作用嗎?對它的反面作用我們能避而不見嗎?清除教育的負面的東西不正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嗎?

@Echo:

「親愛的年輕同行們,請接受一個退休老教師直率的建議——儘可能讓自己溫暖起來,陽光起來,智慧起來,豐富起來……進而讓自己的每一個班和每一堂課既有意義更有意思,使孩子產生「每天都盼著上學」的強烈慾望,讓他們每天都有那麼一點點開心,並逐步變得聰明。」

讀著眼淚都上來了。我不是教師,我是家長-媽媽,幸運的是,我的孩子熱愛上學;讓我隱憂的是,目前的現狀,有的老師確實沒有用愛和包容去引導孩子互助互愛,老師嚴格、甚至過度嚴格批評(說出為人師表不該說的話),不守課堂規則的孩子,給這些孩子貼標籤,我自己的孩子回來轉述同學的遭遇,我儘量正面引導孩子,但這種氛圍,很難讓孩子學會去互助互愛,同時我也同情那些孩子,他們是無辜的。

這又引出一個更深層次的話題: 家庭教育。

所幸我為人母親後,意識到這是需要不斷學習的,於是我業餘閱讀大量家庭教育、學前教育相關書籍,後來閱讀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葉聖陶、陳鶴琴、李鎮西、朱永新…我還買了詹大年的《醜小鴨校長與白天鵝孩子》(應該是盜版的)……

漸漸地我走出自己的認知局限,懂得對孩子真正的尊重、共情、愛…也因此,我的孩子無論在幼兒園,還是現在小學,用老師的話說,是帶著自信的光的孩子……學習能力強的同時,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依然被保護著……在學校遵守規則的同時,在家她有自由的內心,和自由的時間和空間…

我會繼續努力進步的……

延伸閱讀:

李鎮西:家庭教育中應該怎樣給孩子講道理?

李鎮西:請別抹黑快樂教育!快樂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主動學習

李鎮西:跳樓孩子的生命,讓人想起陶行知「我們要創造兒童的世界」的呼喚

李鎮西:恕我直言,你是好人,但不適合當老師

李鎮西:如果教育只是「陪伴」,那和養狗養貓有什麼區別呢?

李鎮西:什麼樣的師生關係,才是「好的教育」?

李鎮西:如何解決代課教師編制?請恕我直言!

李鎮西:教育,可千萬別往孩子大腦里塞垃圾啊!

李鎮西:家長,你是不是管得太寬了?

李鎮西:教育不應剝奪孩子的天性

李鎮西:把教師比作「園丁」「蠟燭」「春蠶」錯了嗎?

李鎮西:那時候教育很簡單 ,而現在的教育……

李鎮西:破除這些不讀書的「理由」

李鎮西:我的教育經歷錯誤不斷,傷痕累累

李鎮西: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雞」成谷愛凌!

李鎮西:自由是教育的靈魂,為什麼有的老師恐懼自由?

李鎮西|寒假尤須重視: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是學校無法取代的

李鎮西:請不要隨意給教育貼標籤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d379518ce6499e14292d5e457857a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