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如何成就了新能源第一車企「比亞迪」?

2023-08-16     單仁行

01

縱觀中國的商業史,雖說江山代有人才出,能上得了台面的企業家多如過江之鯽,但是黯然退出的企業家也是多如牛毛。

能夠穿越30載而屹立不倒的,更是屈指可數,比亞迪的王傳福正是個中能人。

在比亞迪迎來第500萬台新能源汽車下線的里程碑,成為全球第一家達成500萬目標的新能源車企的時候,王傳福的哽咽卻更讓我為之感動和好奇。

什麼樣的人,才能造就今天的比亞迪呢?

02

在20世紀90年代,下海經商形成熱潮。

此時的王傳福,已經在電池研究領域沉澱了多年,1993年,王傳福放棄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副主任的鐵飯碗,被深圳比格電池聘請為總經理。

同一年,潘石屹、馮侖做起了房地產買賣;俞敏洪辦了英語培訓班新東方,段永平已經推出了小霸王。

來到深圳兩年後,王傳福再次砸掉了穩固的飯碗,自己創業,他在深圳蓮塘租了一個破舊的車間,公司的名字就叫比亞迪,主要業務生產電池。

當時,中國的電池市場基本上都是被國外品牌所壟斷,王傳福只能撿別人不要的業務開始積累。

在1995年,王傳福在《國際電池行業動態》看到一則新聞,內容是出於環保考慮,日本考慮放棄鎳鎘電池。

王傳福意識到,日本的退出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產業承接的好機會。

但是,承接需要融資,比亞迪缺乏資金,王傳福想了各種辦法,最後找到了自己的表哥,當時做房地產的「百萬富翁」呂向陽。

呂向陽其實也不懂電池業務,但幾乎就是本著對王傳福的信任和了解,他以250萬投資入股,成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這筆錢成為了比亞迪起航的開端。

憑藉著勞動力優勢,以及王傳福的技術能力,比亞迪用人力接力的方式,只用了100多萬就建成一條日產4000個鎳鎘電池的生產線,節約了2000萬的投資,並且隨著需求的提升,通過招聘更多的低成本人力快速增加產能。

在巨大的成本優勢之下,比亞迪電池一路高歌猛進,同時也奠定了比亞迪一路傳承的戰略方針:總成本領先戰略。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比亞迪逆勢賣出1.5億塊電池,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四的電池製造商。

不到五年時間,王傳福完成了從國企員工到電池大王的華麗轉身。

但故事並未結束,王爾德說:「不要因為你已經走了多少步,就忘記了改革的方向」。

03

在電池領域已經取得驚人成績的王傳福意識到,電子產業,特別是手機電池會在中國不可避免地進入價格戰,比亞迪也會一同衰落,除非轉型或者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那麼,這條第二增長曲線在哪裡呢?

王傳福沿著電池業務的市場線,以及比亞迪的製造能力和技術研發能力進行延伸,他把目光鎖定在了汽車。

當時的西安秦川汽車正在尋求買家,王傳福判斷,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汽車產業將會高速成長。

他認為,比亞迪在保留原有電池市場的造血能力上,在巔峰期轉型,通過技術研發和製造能力,配合電池業務帶來的現金流,可以把汽車作為第二增長曲線。

同時,藉助於進入汽車產業,鍛鍊自己的整車製造能力,配合電池業務積累的經驗,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上大有可為。

在20年前,王傳福就已經把目光看到了20年後,提前在新能源汽車上押下重注。

於是,收購秦川汽車,就成為比亞迪切入汽車產業最合適的機會。

但王傳福以為的順其自然,受到了股東與股民的巨大反對。

你電池業務做的好好的,突然干起了汽車,進入一個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這不是不務正業嗎?

但是,在王傳福的堅持下,比亞迪頂著反對聲,斥資2.7億收購秦川汽車77%的股份,比亞迪股價順勢暴跌。

這一年是2003年,特斯拉成立的同一年。

股民的反對並不是全無道理的,他們既擔心比亞迪經驗不足,更是擔心比亞迪堅持不下來。

在比亞迪造車的第二年,代號316的新車在上海隆重發布,然後,一億多的研發費用換來的結果就是經銷商跑了一半,剩下的經銷商也對這輛車沒什麼信心。

2005年,比亞迪汽車繼續虧損,幸好有電池業務和手機代工的輸血讓王傳福決心下大力氣搞研發。

2006年,比亞迪推出了第一款新能源汽車F3e,然後因為過於超前,F3e幾乎找不到買家。

2008年,比亞迪又推出了第一款混動汽車F3DM,這款汽車的命運叫好不叫座,最終銷量只有幾百台,比亞迪虧了十幾億的研發費用。

王傳福在回憶那段艱難歲月的時候說:「很多車企陸續放棄了插電混動的研發,我們內部也有好多人提出來,要不放棄算了,但我還是拍板要繼續做插混路線,必須咬牙堅持下去,即使做錯了,我也認。」

為什麼呢?

不是王傳福有多神奇,而是用錢燒出來的答案。

王傳福基本上每年都把比亞迪賺來的現金流投入到汽車業務的研發中,研發投入幾乎每年都高於凈利潤。

他們已經把所有可行的路線都試了一遍。

跌跌撞撞中,比亞迪來到2010年,在這一年,比亞迪賣出去了52萬輛汽車。

王傳福覺得有所起色,但他可能也沒想到,這一年52萬的銷量是比亞迪在2010年-2019年的最高點。

在這10年時間當中,一家企業的業績銷量頂點,竟然只是第一年創造的成績,此後9年再未超越。

特別是2018年,中國品牌在乘用車的市場份額下跌到28%,淪為配角,這是中國汽車的至暗時刻,也是比亞迪的至暗時刻。

所以,王傳福也感嘆,曾經,我們也怕等不到春天。

從2011到2022的12年里,有11年,比亞迪在研發上的投入超過凈利潤,甚至是凈利潤的26倍。

一直到2020年,隨著病毒暴發的還有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20年的技術沉澱、試錯、堅持,比亞迪終於等到春天。

2021年5月,比亞迪第1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

從2003年到2021年,王傳福足足等了18年。

2022年11月16日,比亞迪第3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

從100萬到300萬,王傳福等了18個月。

2023年8月,比亞迪第500輛新能源汽車下線。

從300萬到500萬輛,王傳福只等了9個月。

從貧瘠到富足,從無名到盛名,比亞迪從一家乾電池的小工廠,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霸主。

這是比亞迪的成功,但更是王傳福的成功。

一個企業能到達的高度,就是企業創始人自己的高度;一個企業家的格局、堅持和眼光,決定了一家企業究竟能夠走多遠。

04

今天,我們談及阿里會想到馬雲,談及華為會想到任正非,談到比亞迪也會想到王傳福。

一個頂級企業的標誌,就是企業家、創始人的特質會融入到企業的DNA中緊密相連。

那麼,王傳福的特質是什麼呢?

第一個特質、是理工男對技術的追求。

從電池到汽車、從電機到半導體,比亞迪在王傳福這個技術帶頭人的堅持下,始終在啃硬核的技術。

今天的比亞迪,擁有11個研究院,超9萬的研發人員,研發費用過千億,這些數字的背後是王傳福知道技術的重要性,願意砸下重金。

第二個特質是有全局視野,站在未來看今天。

在電池事業處於鼎盛期,王傳福力排眾議進入汽車產業,他認準中國會是汽車業大國。

在擁有整車製造能力之後,王傳福又放棄傳統汽車,押下重注All in新能源汽車,王傳福認定,清潔能源才是未來。

而在比亞迪的垂直一體化布局中,王傳福一開始是用低成本的人口紅利,做到總成本領先戰略。

後來,王傳福轉換思路,用理科生的人才紅利布局全產業鏈,開始涉足技術領先戰略,

這讓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爆發的時候,構築了強大的護城河。

沒有這種對事物未來趨勢的大見識,王傳福不可能看到中國汽車行業的機會,也不可能看到新能源汽車的機會。

對企業家來說,最重要的見識是對未來趨勢的把握,具備「以終為始」的思維,站在未來看今天。

而王傳福的第三個特質,我想應該是他的全力以赴和長期堅持的目標感。

2008年,聞名全球的股神巴菲特,在李祿的推薦下,看見了比亞迪。

隨後,巴菲特砸下重金,投資比亞迪,並且愛惜羽毛的老爺子,一度為比亞迪的汽車站台。

這是一個讓很多人都摸不著頭腦的決定,為什麼巴菲特敢在2008年就投資比亞迪?

我想,從巴菲特嚴格的投資標準中,我們能看到一點。

被投資公司必須要有誠實能幹的團隊,以及卓越的領導者。

巴菲特在投資中,非常看中企業的經營者,他說,如果沒有正直、善良、能幹的人來經營,是不可能成就一家偉大的企業,對於那些值得信任的經營者,你甚至可以把女兒交給他託付終生。

我想,在20年如一日押注新能源汽車的歷程中,王傳福的堅持和全力以赴,已經證明了他就是巴菲特所說的「可以被託付終生」的人。

放棄鐵飯碗創業,在電池領域取得成就後,又居安思危,在事業的高峰期轉型汽車,在無數人的質疑聲中,王傳福在關鍵決策保持著果斷和堅決,既成就了比亞迪,也成就了自己。

我想,對我們很多創業者來說,雖然我們眼前有著無數困難,但只要無所畏懼,穿過凜冬大雪,一路堅守遠眺,我們終能等到春暖花開。

這是比亞迪和王傳福的經歷,也是中國品牌和中國企業不斷向上升級的縮影。

希望未來中國能多出一些這樣的企業家,把自身融於企業文化,用眼光贏在未來,用堅守讓中國品牌走向全球,用奮鬥換取應得的回報。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d145afcf6ac4ef0fe1efd3130b129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