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當益壯,服役32年的飛豹戰機依然威風不減當年

2020-12-05     雷姐的機械空間

原標題:老當益壯,服役32年的飛豹戰機依然威風不減當年

近日海軍航空兵某部的飛豹戰鬥轟炸機在南方某地展開大規模實兵實彈演習,雖然飛豹戰鬥機已經略顯落後,但是憑藉著先進的電子作戰能力和強大的飛機載荷,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飛豹戰鬥轟炸機依然是海軍航空兵陸基飛行部隊最重要的反艦戰鬥轟炸機。

殲轟-7型戰鬥轟炸機,綽號"飛豹",是我國完全獨立自主研製的一款多用途戰鬥轟炸機。該機最初原本是為空軍研製,目的是針對蘇聯的蘇-24和美國的F-111,同時兼顧海軍遠程反艦作戰。但是由於當時我國技術相對薄弱,在研製過程中因為達不到空軍的要求,最終空軍退出了研製,而依靠著海軍的經費,飛豹項目最終得以開花結果。一直到今天,飛豹戰鬥轟炸機一直是海軍航空兵最重要的反艦戰鬥機。

在飛豹戰機出現之前,儘管我國海軍航空兵已經裝備有強-5型強擊機和轟-6丁型轟炸機,但是二者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強-5型強擊機由殲-6戰鬥機改進設計而來,雖然具備基本的空戰能力,但是由於飛機體積小、載油量少,因此載彈量笑、航程短,無法有效對遠海目標發起攻擊;轟-6丁型轟炸機是中國第一款可以攜帶飛彈的飛彈轟炸機,該機可以攜帶2枚鷹擊-6(出口版稱C-601)型反艦飛彈,飛彈射程可達150公里,由於轟-6的作戰半徑約為2500公里,因此轟-6丁掛載鷹擊-6飛彈進行遠程反艦作戰足夠了,但是轟-6丁轟炸機體積大、笨重,甚至不具備基本的自衛能力,在戰時很容易被敵方攔截甚至擊落。因此解放軍海軍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迫切需要一款航程足夠大、載彈量足夠大,同時還能有一定的空戰自衛能力的多用途反艦轟炸機。

殲轟-7"飛豹"正是針對這一需要研發的一款多用途殲擊轟炸機。該機的設計參考了包括英法聯合研製的"美洲虎"攻擊機、法國幻影F-1戰鬥機以及歐洲當時的"狂風"可變後掠翼飛機。整體設計上,飛豹採用了上單翼、雙發、單垂尾常規氣動布局。飛機採用雙座設計,前座飛行員主要負責飛行,后座飛行員則主要負責操作各種對地對海武器。

早期的殲轟-7型飛機由於雷達航電系統存在缺陷,所以產量很少,且只裝備了海軍航空兵,目前我國空軍和海軍主要裝備的是改進版殲轟-7A型,該機又被稱為"飛豹A"。海軍的飛豹A型戰鬥轟炸機,可以攜帶PL-5E格鬥飛彈、PL-8格鬥飛彈用於自衛。同時在執行對海作戰時可以攜帶4枚鷹擊-83空射反艦飛彈,或者2枚鷹擊-83、2枚鷹擊-91反艦飛彈,對目標實施混合打擊。飛豹A戰鬥機的最大航程可達3650公里,作戰半徑超過1500公里,是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款足以和蘇-27SK戰鬥機媲美的戰鬥轟炸機。

即使在今天看來,由於飛豹載荷大、航程遠,特別是它掛載的都是射程在100公里以上的遠程空對地和空對艦飛彈, 所以依然具備很強的打擊能力,特別是當前中國海軍航空兵戰機數量不足,大批的飛豹A戰鬥轟炸機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起了海航岸基航空兵的作戰力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無論是南海還是東海,都依然有飛豹的用武之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ctVMnYBxV5JH8q_49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