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建築的營造特徵

2023-02-15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淺談中國古建築的營造特徵

首先,木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首要特徵:即在房屋的面闊和進深基礎上,設置石礎,而後在石礎上立柱,再於柱上架梁,即「四梁八柱」樑柱間連枋,梁枋上又承架、檁、椽,二者相互支撐並互為依託,以木構架來承托屋頂或樓層重量,繼而再通過梁架傳遞至木柱,木柱再傳導至地面,加之榫卯結構和斗拱技術的運用,使這種木構建築具有了抗擊外力的功能,從而成為一種結構複雜、工藝嚴格、結實、牢固,「房倒屋不塌」的建築形式。

其次,與木構架形式相適應,古建築形成一些基本特徵:

一是建築台基。台基高出地面,防潮、防雨,有加高和烘托建築物聲威的作用。愈是重要的建築,台基就愈高,藉助高低錯落的台基,使聚合在一起的單層建築,形成了類似多層樓閣式大型建築的外觀,氣勢雄奇而險峻。萬榮秋風樓、臨汾堯廟五鳳樓便是實證。

二是斗拱與出檐。古建築屋檐出檐深遠,既保護了夯土台基、土牆和外圍木柱免遭雨水侵蝕,又可增加房屋的層次,深遠的出檐以斗拱承接而成,出檐越深遠,斗拱的層數也便越多。斗拱這一建築構件不但具有結構功能,而且具有極強的裝飾作用。如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應縣木塔等碩大斗拱,雄渾穩健、氣魄非凡。

三是各種形制屋頂。屋頂造型是最富藝術魅力的部分,在宗法社會制度下,它也是衡量建築物等級的主要標誌。其等級次序由高到低依次為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和硬山頂,攢尖頂其中重檐又高於單檐。屋頂起翹、出翹,使屋頂翼角和檐口出現了優美的曲線如翬斯飛,使立柱有意稍稍向內傾斜的「側腳」和外圍柱由中心向隅角逐漸加高的「生起」方式,從而增加建築動感。太原晉祠聖母殿建築手法即充分體現了這種特色。

四是屋頂脊獸和油飾文化。一些大型古建築正脊兩端,按禮制安裝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等動物頭部為主要造型的鴟吻,正中的寶珠和戧脊上的行什,使得建築物的屋面更加華麗多姿。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殿頂正脊兩端的琉璃鴟吻高達4.5米為國內罕見。

木構建築為防潮防腐,同時為增加外觀審美,一般均在外表塗刷油漆,繪飾彩畫,明清以來,山西的建築一般在門窗和樑柱上加褐紅色彩,檐下額枋及斗拱施青綠的基調彩畫。建築彩畫的圖案和色彩,在古代是有嚴格的規定的。「和璽彩繪」顯得高貴華麗,級別最高,「旋子彩繪」次之,而「蘇式彩繪」等級再次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cb4233793f01b6e408648af6c5eea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