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星婚變的前奏,都是稱呼「孩他媽」?

2022-08-18     壹讀

原標題:為什麼明星婚變的前奏,都是稱呼「孩他媽」?

前幾天,董子健、孫怡發文官宣離婚,相關詞條上了熱搜。

有眼尖的網友發現,今年6月份,董子健在微博給孫怡慶祝生日的時候,稱呼孫怡為「大福媽」。

要知道,從前董子健一直都叫孫怡「小公主」、「我的女孩」、「老婆」……所以,在董子健今年6月份發的這條慶生微博下,有經驗的「離婚粉」就從稱謂的變化猜測兩個人的感情是不是有什麼變化。果然沒過倆月,兩個人就和平離婚了。

「大福媽」讓網友警惕,是因為娛樂圈早有這樣的「吃瓜規律」:一旦互稱孩子媽、孩子爸,可能就是要離了

這樣的實例,還真的不少。

比如陳思誠和佟麗婭這對。陳思誠從2012年開始,每年8月8日都發微博為佟麗婭慶生,稱呼幾乎都是「親愛的」、「老婆」、「My love」等等。2020年8月8日,陳思誠第一次稱呼佟麗婭為「朵朵媽」,當時網友就敏銳地捕捉到稱呼的變化:「怎麼不是老婆了?」

結果叫「朵朵媽」不到一年,兩人就公布離婚。

還有楊冪和劉愷威。兩人2014年舉行婚禮,同年6月生下女兒小糯米,熱戀時你儂我儂,劉愷威親熱地稱呼楊冪為「小冪」、「小寶貝」……而在2017年楊冪生日這天,劉愷威的慶生微博里稱呼對方為「糯米媽咪」。

不久之後,楊冪工作室發博宣布,楊冪和劉愷威已經和平結束四年婚姻。

黃曉明和楊穎的戀愛和婚禮都很高調,黃曉明總是在各種公開場合叫楊穎「媳婦兒」、「夫人」。而到了2019年,2月28日黃曉明依照慣例給Angelababy發博慶生時,卻稱呼為「美媽」,2021年的慶生微博乾脆沒有了任何稱謂。這一改變引得不少人猜測倆人是不是已經離了?

果不其然,今年1月份,兩人官宣離婚了。

去年3月,有媒體拍到張雨劍的女兒,張雨劍在微博承認與吳倩結婚生女,發文對吳倩的稱呼為「孩子他媽」。還不到一年,倆人就官宣離婚。

看來,稱另一半為「孩子媽」,真的是明星夫妻(求生欲:絕大部分並非所有)離婚的前奏。

不由得讓我們思考,為什麼夫妻間的稱謂能成為家庭關係的晴雨表呢?從對另一半稱呼的變化,到底能看出什麼?

對另一半的稱呼,是一部社會變遷史

夫妻稱謂是人類社會的一面鏡子。

往小了說,能表明不同家庭成員在家庭中地位和責任;往大了說,標誌著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地位、義務,能折射出它所代表的那個時期的社會結構。

把「對妻子的稱呼」展開,就是一部浩蕩的時代變遷史。這部變遷史,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先秦時期,平等性稱謂為主,體現的是社會性別分工的差別。

《周易·困卦》中曰「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婦」、「妻」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夫妻關係的稱謂語。

據統計,在甲骨文中,被夫妻稱謂系統使用的單音節字有:妃、妻、婦、內、室、妾、夫、良、伯、君、子等。

在當時,母系社會的遺風仍在,婦女並沒有完全成為男性的附庸,夫妻之間的地位相對平等。《說文解字》中說到:

妻,婦與夫齊者也。

妻,婦與夫齊者也。

所以當時,有些稱謂是夫妻雙方共用的,如「良人」,如《詩經·小戎》中寫道的:

厭厭良人,秩秩德音。

厭厭良人,秩秩德音。

夫妻稱謂的差異,更多體現的是根據性別而來的社會分工差異。正如《易經·家人》有云:

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對妻子的歧視性稱謂語增多,體現的是社會地位的不同。

維繫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宗法制度,令「男尊女卑」的思想占據了主流地位。這種思潮也體現在夫妻稱謂系統里——丈夫的稱謂始終是敬稱,而妻子的稱謂則多是謙稱甚至賤稱。

比如,在漢唐時期,對丈夫的稱謂多是「卿」、「郎」、宋元明清時期有「相公」、「官人」、「老爺」等;

反觀對妻子的稱謂,則多有「賤內」、「愚妻」、「拙荊」、「拙妻」、「山荊」、「山妻」、「賤荊」等,而妻子們的自稱,在宋以後還出現了「奴」、「奴家」等原來用來指稱奴隸的詞彙。

圖源:電視劇《夢華錄》截圖

而且,封建時期的夫妻稱謂不僅有男尊女卑之別,還體現了鮮明的社會等級差序:

天子的配偶稱後:後,後也,言在後不敢以前言也。

諸侯的配偶稱夫人:夫,扶也,扶其君也。

卿的配偶稱內子:在閨門之內治家也。

大夫的配偶稱命婦:婦服也,夫授命於朝,妻受命於家也。

士庶人的配偶稱妻:夫的地位低賤不足以尊稱。

天子的配偶稱後:後,後也,言在後不敢以前言也。

諸侯的配偶稱夫人:夫,扶也,扶其君也。

卿的配偶稱內子:在閨門之內治家也。

大夫的配偶稱命婦:婦服也,夫授命於朝,妻受命於家也。

士庶人的配偶稱妻:夫的地位低賤不足以尊稱。

近代以來,夫妻稱謂重回平等、愛稱增多,體現的是雙方的情感關聯。

從封建社會晚期開始,封建宗法體制逐漸松解,經濟文化的發展讓人們的意識形態也發生了變化,這一變化也反映在了夫妻稱謂語上。

從南宋杭州的話本小說里延伸出來的「老公」、「老婆」這一類俗稱,一開始有「糟糠之妻」的貶義,但隨著女子逐漸從家庭走向社會,參與現代社會的勞動,女子地位早已發生質的變化。「老公」、「老婆」早就成了常用的夫妻稱謂,絲毫不含貶損之意;正式一點的「愛人」、「丈夫」、「妻子」這類也洗脫了原先男尊女卑的「餘味」,變成平等而普通的稱謂;現在的年輕人也喜歡用「親愛的」、「寶貝」等愛稱稱呼另一半,直接地表達親密。

從宏大的社會歷史角度來看,社會結構變遷是促使夫妻稱謂嬗變的根本原因。那聚焦到現代的一個微觀具體的家庭里,夫妻間的稱謂是如何變化的呢?

如果對妻子的稱呼從「親愛的」走向「孩子媽」,真的意味著愛情消失了嗎?

祝福帶媽,準是分家嗎?

心理學家鮑溫在1966年曾提出過一個「三角關係」的概念:

鮑溫認為,在人際關係結構中,兩個人的關係往往是不穩定的,當系統存在焦慮時,拉入第三人可以讓關係系統更穩定。

鮑溫認為,在人際關係結構中,兩個人的關係往往是不穩定的,當系統存在焦慮時,拉入第三人可以讓關係系統更穩定。

以這個論斷來看,生孩子確實會讓原本的二人夫妻關係更穩定。畢竟在生了孩子之後,父母和孩子有了血緣這種不可抗力般的牽絆,組成了穩定的三角關係,比無孩家庭更像一個利益共同體。

但關係的穩定並不等於關係質量高,孩子的存在到底對夫妻關係起到促進還是破壞作用,並不取決於孩子本身,而是取決於生孩子之前和生育過程中,夫妻雙方的相處模式和情感狀態。

那生孩子,到底會讓夫妻關係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壞呢?

這一點不得而知,有點人性變化這種玄學的成分在。但不少過來人都有一個深刻的體會,生了娃之後,「愛人」變成「隊友」了:

甚至變成室友了

不少夫妻對彼此的稱謂也發生了改變:家裡有了「小寶寶」就沒了「大寶寶」,多了「寶媽」和「寶爸」。

從兒稱謂,是一類特殊的夫妻稱謂方式,指的是夫妻從子女視角稱呼配偶,如「孩子他爸」、「娃兒他娘」等等。

從兒稱謂,是一類特殊的夫妻稱謂方式,指的是夫妻從子女視角稱呼配偶,如「孩子他爸」、「娃兒他娘」等等。

以這種方式稱呼另一半,不一定意味著愛情的消失,也可能是對夫妻責任的提示。

夫妻稱謂是對夫婦關係進行確認的符號,也是規約夫妻角色的手段。在某些特定場合下,從兒稱謂來指稱另一半,其目的是為了凸顯夫妻雙方現在的身份,提醒對方注意夫妻事實。

有研究對男性選擇伴侶稱謂的策略做了分析,數據表明:孩子還小的時候,當著孩子的面,除非夫妻吵架,男性採用從兒稱謂的比例達到了 28.57% 。

進一步分析發現,男性在孩子面前,對自己配偶的情感表達總是更加含蓄,多是通過孩子的名來稱呼自己配偶,表達親密感和責任感。

所以,聽到「孩子媽」、「孩子爸」大可不必如臨大敵,更不能直接宣判一對夫妻就地解散。

需要警惕的不是稱謂的改變,而是家庭結構中「孩子成為焦點、夫妻關係退居二線」這種情況。

因為在家庭結構三角關係中,夫妻關係是先於親子關係存在的,是整個家庭關係的基礎,是三角形的底邊;孩子的角色,是頂部起固定作用的第三點。

三角形的穩定,依靠的是底邊的厚底和密度,而非頂點的高度。

考文獻:

[1]譚姝姝.從夫妻古今稱呼語的變化看中西方文化的異同[J].瀋陽教育學院學報,2011,13(05):82-84.

[2]周斐芳.從文化視角解讀漢英「妻子」稱呼語的異同本源[J].宜春學院學報,2019,41(11):57-61.

[3].「丈夫」、「妻子」稱呼的由來[J].農家參謀,2010(04):35.

[4]高曉靜. 中國先秦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妻子」稱謂變遷研究[D].陝西理工學院,2015.

[5]丁崇明.男子配偶稱呼語的歷時演變、功能配置及競爭[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01):44-50.

[6]李敏.社會文化語境下夫妻稱謂的語用研究[J].科學經濟社會,2015,33(02):145-148.

[7]陳艷秋.從夫妻稱謂看中國女子社會地位[J].黑龍江史志,2010(09):207.

[8]尤翠雲.婚姻中男性對配偶稱謂的優化選擇[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08):55-58.

[9]郭艷玲. 夫妻稱謂的歷時演變過程及相關因素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2008.

[10]陳艷秋.從夫妻稱謂看中國女子社會地位[J].黑龍江史志,2010(09):207.

點擊圖片閱讀 | 中國人骨子裡的蓋被子基因,有什麼科學依據?

點擊圖片閱讀 |我們研究了1000個微信名,發現這個最有心機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c0db125834db4276bc282e8ba3f28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