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完蘋果,再坑富士康:印度製造業還有沒有未來?

2023-03-07     正解局

原標題:坑完蘋果,再坑富士康:印度製造業還有沒有未來?

印度製造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難。

正解局出品

前兩天,有消息說,富士康要去印度建一個超級工廠。

起因是,上周,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專門去了印度,會見了印度經濟領域一批高管。

莫迪還親自接見。

報道說得有鼻子有眼的。

工廠位於班加羅爾國際機場附近,占地300英畝(超過1.2萬畝)。

項目投資7億美元(合人民幣48億元左右),建成後可以給印度提供10萬個就業崗位。

工廠定位是生產iPhone零部件,也可能組裝iPhone,同時,也生產一些電動汽車配件。

有媒體還煞有介事地說,富士康正在離開中國。

媒體的報道

不少人也擔心,富士康是蘋果產業鏈的核心廠商。

富士康如果加大在印度的投資,會不會帶動「果鏈」外移?

而且,富士康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這背後影響的是不少人和他們家庭的生計。

印度很開心。

卡納塔克邦首席部長Basavaraj S Bommai興高采烈地在社交媒體宣布:

iPhone很快要在印度生產了。在莫迪富有遠見的帶領下,印度將在2025年成為5萬億美元規模的經濟體。

不過,印度人很快就被打臉。

富士康回應,沒有關於印度新投資的最終協議。

因為,富士康又不傻。

蘋果公司剛剛讓印度給坑了。

這是怎麼回事?

大家知道,因為這兩年疫情,尤其是地緣政治關係,很多外企都試圖兩條腿走路,推行「中國+1」(China Plus One)戰略。

也就是,把集中在中國的產業,部分轉移到越南、印度等新興經濟體,這樣來分散風險。

蘋果也是這麼乾的,它選的就是印度。

目前,蘋果在印度生產的iPhone份額只有5%左右,未來計劃提高到25%。

所以,蘋果也推動一系列配套零部件在印度本土生產。

但就在前段時間,蘋果被自己的決定蠢哭了:

在印度生產的iPhone手機外殼,不良率竟然高達50%!

而生產iPhone手機外殼的,還是印度大名鼎鼎的塔塔集團旗下的企業。

要知道,這在工業上,幾乎就相當於徹底沒用,都是殘次品。

因為,從千千萬萬個手機外殼裡,找哪個能用,哪個又是殘次品,實在太耗時間精力。

而蘋果公司外殼質量控制不合格率目標為0%,也就是說印度企業離蘋果的要求相差了何止十萬八千里。

而真正能達到蘋果要求的,是中國企業。

連印度一家科技公司的創始人看到相關報道後,都在社交媒體上說,50%不良率太瘋狂!

蘋果對供應鏈要求極高。

這樣的情況,無異於對印度的致命打擊。

蘋果是富士康的最大客戶,富士康恐怕更能有親身體會。

那麼,很多人納悶,印度為什麼連個手機外殼都造不好呢?

稍微扯開一點。

這裡涉及一個很根本性的問題。

在經濟學的經典理論中,經濟發展的三個基本要素是:土地、資本、人。

今天就只談人這個因素。

我們先看下面兩張圖,都是關於第一、二、三產業吸納就業情況的。

首先是印度。

其中,淺藍色代表第一產業(農業),深藍色是第二產業(工業),灰色是第三產業(服務業)。

相對應的,下面是中國的情況。

時間段雖然不一致,但實際情況大差不差。

我們可以看出的問題是:印度人就業最多的是農業(超過40%),接下來是服務業(接近1/3),最後是工業只有大約1/4。

但中國吸納就業人口最多的是服務業達到48%,接下來是工業將近30%,而農業就業的人口最少。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還要配合下面幾個數字。

再從各產業增加值對GDP貢獻來看:

中國:農業7.3%,工業39.9%,服務業52.8%。

印度:農業21.82%,工業24.29%,服務業53.89%。

看數字不太清楚,我簡單整理了一個表格:

有沒有發現問題?

相比於中國,印度在服務業領域的財富創造能力特彆強,而在製造業領域卻很弱。

因為,印度服務業就業人口只占了不到三分之一,卻創造了53%的GDP(相比之下中國是48%的勞動力,創造52.8%的GDP)。

同樣,印度工業就業人口占到約1/4,創造的GDP不到1/4(相比之下,中國是29%的勞動力,創造39.9%的GDP)。

看起來,好像印度很厲害的樣子。

但這恰恰是印度製造的最大軟肋:

技能人才的嚴重匱乏,導致工業生產發展受限。

印度人很聰明,谷歌很多大科技企業的CEO或者高管都是印度人。

當然,最直觀的,大家可能看過《三傻大鬧寶萊塢》,就可見印度精英教育的厲害。

可是,同時,印度又是全世界文盲最多的國家,全世界超過1/3的文盲生活在印度。

印度文盲的數量高達2.87億!

印度的成年人識字率也只有75%左右。

想想看,這相當於每4個成年人里就有1個不識字,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度。

特別是,女性文盲率更高。

結合上面的數字,你就能發現印度幾乎有兩個平行空間:

一個是精英人士的印度。

他們從事著高科技、金融等高附加值的服務業,賺著和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同事一樣的薪水。

一個是窮人的印度。

他們很多人目不識丁,工廠里沒有什麼工作機會,只能困守農村。

拿中國來對比,大家恐怕就更有感受。

中國幾十年來,大力推動基礎教育,尤其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現在到廠里打工的人,至少是初中畢業,很多還是高中生甚至更高的學歷。

而現代化生產,要具備最基本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這些都是靠著學校教育來訓練的。

特別是,中國女學生也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機會,所以,中國很多企業的產業工人,女性占到相當大的比例。

一個曾經外派到印度的朋友告訴我,同樣一個簡單的操作程序,國內工人說一遍,再演示一遍就會了,但是教印度當地人,講四五遍還不會,就算今天會了,明天又會忘了,重新來一遍,他也很鬱悶。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一方面,印度遍地文盲,根本沒法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

而另外一方面,正因為沒有產業工人隊伍,所以,即便有外國投資,也沒法達到外資企業的生產要求。

那麼,外資決定來還是不來,就會慎之又慎。

就像蘋果、富士康在印度目前的狀態。

莫迪會見富士康來訪的董事長劉揚偉

莫迪上台後,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計劃。

而且,近年來,還不斷祭出種種優惠政策,想著從中美緊張關係中,拉一批已開發國家企業到印度投資。

但現實很殘酷,文盲遍地,熟練產業工人匱乏。

印度製造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bf6f7e8143b928c9dc6aca55ad409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