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在上篇文章《俄羅斯150枚飛彈無人機攻擊烏克蘭,俄軍空中戰役進攻是怎麼組織的?》中,我們向大家簡單介紹了一場大規模空中進攻戰役的作戰特點,遂行的基本任務、任務籌劃的幾個階段。重點介紹的則是空中進攻戰役從統帥部意圖、司令部決心,到參謀部任務規劃、具體部隊戰役組織的整個任務鏈條。
了解了空中進攻戰役的任務鏈條後,我們可以明確如下幾點:其一是空中進攻戰役,牽涉到的兵力要素多、需要進行跨軍兵種的協同和統一指揮,是一種具備高度複雜性和高度專業性的戰役形式;其二是空中進攻戰役,目標選擇和任務規劃時間長,工作量極大,相反機群出動、遂行打擊占比很小,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其三是空中進攻戰役,戰役持續時間可能很長,並不是我們看到的打了一天,戰役就結束了,後續的目標偵察和補充打擊,也是戰役的組成部分。
那麼,俄羅斯空天軍在此次空中進攻戰役中,任務規劃情況如何,飛彈進攻的次序是否合理,後續如何實施打擊評估,此次空中戰役是否已經宣告結束了呢?
俄軍的任務規劃
先說第一個問題,由於俄羅斯空天軍的起飛時間、開火時間等都是秘密,我們只能按照烏克蘭軍隊的通報來進行反推。根據烏克蘭軍隊通報的、俄羅斯空天軍的開火時間,大伊萬認為俄羅斯空天軍遠程航空兵此次的任務規劃做的一般,還有些提高的餘地:
根據烏克蘭軍隊的通報,俄羅斯空天軍/陸軍戰術火箭部隊/特種部隊等單位的此次空中進攻,是從發射的多架「天竺葵」自殺式無人機開始的;俄羅斯空天軍遠程航空兵部隊的戰略轟炸機,計時起飛的時間是凌晨3時,發射飛彈的時間是凌晨6時;圖-22M3型中型轟炸機的起飛時間是凌晨5時,發射飛彈的時間是凌晨6時;陸軍戰術火箭部隊發射多枚「伊斯坎德爾」飛彈的時間也是凌晨6時。
這些機群和地面火力單位,空中單位發射的武器主要是X-101、X-555型巡航飛彈,地面單位發射的是9M723「伊斯坎德爾」飛彈,在地面和空中單位發射完畢大約半小時後,清晨6時30分許,米格-31К型截擊機拍馬趕到,從阿斯特拉罕地區發射了5枚X-47M2型「匕首」高超音速飛行器,從而完成了整個空中戰役的打擊程序。
俄軍的進步
從俄羅斯空天軍在此次空中進攻戰役的戰役組織和戰役規劃來看,大伊萬個人的觀點,這樣幾條戰術原則比較值得稱道:
其一,是做到了多兵力要素不同機場起飛、複雜航路飛行。根據烏克蘭空軍通報的消息,估計俄羅斯空天軍的圖-95MS型戰略轟炸機,可能是從遠離烏克蘭的摩爾曼斯克起飛的;圖-22M3型轟炸機,說是從庫爾斯克州起飛,大伊萬認為可能稍微遠一些、是從薩拉托夫等地起飛的;而米格-31К,更是從裏海之濱的阿斯特拉罕地區起飛的。出動的機型型號多,規模大,飛行場之間直線距離超過兩千千米,飛行空域面積大於兩百萬平方千米,在跨度如此巨大的空域內組織起一場空中進攻,無疑體現出了空天軍的水平。
其二,是多兵種起飛之後,基本可以做到多兵種同時進入發射陣位,部分彈種可以做到同時到達。我們知道評價航空兵空中進攻戰役的進攻能力,有兩個重要指標,一是機群能不能做到米秒不差同時到達,二是打出去的飛彈能不能做到同時到達,前者可以確保空域內形成最大兵力強度,後者可以確保最大的打擊力度。
俄羅斯空天軍做到了部分機群米秒不差同時到達、同時發射,如戰略轟炸機和戰役轟炸機,二者之間起飛時間不同,但都是6點左右進入發射陣位的,部分彈種做到了同時命中。比如遠程航空兵發射的X-22、X-32型超音速巡航飛彈,陸軍戰術火箭部隊發射的伊斯坎德爾等,二者都是在6時左右發射,以飛行速度來說,命中時間基本一致。倒是X-101和X-555等巡航飛彈,可能命中稍微遲一些。
其三,是俄羅斯空天軍飛行員飛行素質不錯,遠程航空兵組織出動是在後半夜。根據烏克蘭軍隊的通報,圖-95MS型戰略轟炸機就出動了15到18架,在單一機場或多個機場組織如此巨大的夜間出動,估計近年來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都沒有弄過。
俄羅斯空天軍能夠組織起這一規模的夜間出動,而且確保所有飛機米秒不差地到達發射陣位,按照發射時序實施飛彈打擊,無論是後勤保障、機務保障、飛行組織還是空中領航等,都是一等一的水平。體現出了俄羅斯空天軍遠程航空兵部隊在經過這麼多年的沉淪之後,現在已經復興成為強軍。
俄軍的不足
當然了,有好就有壞,俄羅斯空天軍在此輪空中戰役組織中,大伊萬認為有這麼幾點做的不太好:
其一,是發起進攻的時間選擇上。根據烏軍通報的信息,俄羅斯空天軍機群普遍是在後半夜起飛,發射飛彈的時間集中在晨6時許,查基輔的日出時間大約是晨8時,也就是俄羅斯空天軍發射出去的巡航飛彈在飛行的後半段,應該是在晨間曙暮光中飛行的。
比如利沃夫當地的烏克蘭民眾就拍到了俄羅斯巡航飛彈飛行畫面,地面人員目視可接觸巡航飛彈,便於一些光學、肉眼引導的高射炮組織攔截,且晨6到7時,不少人都已經醒來了,正是早晨精神十足的時候。如果俄羅斯空天軍能夠將發起進攻的時間提前約一個小時,提前到晨5時到6時,飛彈不僅可以憑藉暗夜實施突防,還可以利用天亮之前、雷達操作員和值班員最為睏倦的時刻進入烏克蘭空域。那麼,毫無疑問突防效率會更高一些。
其二,是在飛彈發射的時序上。俄羅斯空天軍儘管做到了多機群米秒不差到達,部分彈種同時到達目標區域,但大伊萬自己的觀點,其實這個飛彈發射時序,還是可以進一步優化一些。從俄羅斯空天軍的飛彈發射時序看,先打「天竺葵」無人機,然後是空射巡航飛彈,還有X-22和X-32超音速巡航飛彈和「伊斯坎德爾」飛彈。其中後二者後發而先至,前者估計命中時間稍微晚些,最後打擊的,則是「匕首」空射高超音速飛行器,說不定「匕首」比巡航飛彈命中也早。
今年5月份,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被市民拍下的「愛國者」防空飛彈大戰「匕首」高超音速飛彈的畫面,最終「愛國者」陣地疑似被俄軍摧毀。
看俄軍的戰術意圖,似乎是讓「天竺葵」無人機先進去消耗烏軍的防空武器彈藥,然後再使用空射亞音速、超音速巡航飛彈實施猛烈進攻,估計不同的打擊目標,使用的飛彈也不一樣。比如有傳言稱,「匕首」打的是烏克蘭的地下指揮所,X-32打的是烏克蘭的一些軍工企業,馬雷舍夫工廠某個車間被「伊斯坎德爾」給揚了。不同目標用不同彈藥選擇沒錯,但俄軍先打了速度比較慢的亞音速巡航飛彈,過去半個小時,估計烏軍早知道俄軍大規模的飛彈進攻已經來了,然後才發射「匕首」高超音速飛行器,半小時時間足夠一些重要目標組織疏散了。
快如流星的「匕首」飛彈
事實上以比較常見的空中進攻戰役打擊原則,應該是時敏目標優先打擊,固定目標延後打擊。什麼是時敏目標?比如一個有北約軍官的指揮所,晚了半小時這指揮所人就跑了,有半小時預警這指揮所人也跑了,那麼最佳的選擇,應該是先上「匕首」,實施前置性打擊,直接把這指揮所給揚了;爾後戰略轟炸機、戰役轟炸機再出動,超音速巡航飛彈,亞音速巡航飛彈稀里嘩啦招呼過來。當然,真正實施打擊的時候,也沒有必要一定要強調多彈同時到達,比如某個工廠周邊有防空系統,那麼就可能上彈道飛彈先揚防空系統,然後亞音速巡航飛彈再一擁而入。
俄軍組織的此次飛彈進攻,大伊萬認為最大的敗筆就是米格-31К起飛、發射時間晚——6時的X-22、X-32、9M723都打了一輪了,X-101和X-555都在烏克蘭空域亂飛了,才發射作為重頭戲而不是第一輪打擊攻城重錘的「匕首」。不排除是米格-31К機群因為裝備可靠性問題,或者其它一些因素,導致發射時間有一定延誤。
總結
當然,12月29日俄軍實施的打擊,我們這麼說,只是一場大規模空中戰役的開場鑼,後面應該還有更多的補充打擊。所以很多人覺得,俄羅斯打了一輪之後,後續打擊強度有所下降——這是沒有飛彈啦,得手搓飛彈,叫紹伊古打螺絲打出火星子來才能實施下一輪打擊……其實也不是這回事。
我們上篇就說了,空中戰役的打擊目標和戰役目標都是規定好的,第一輪打擊打完,後續進行打擊效果評估,實施補充打擊,打完方案規定的目標就行。當然,也會有一些臨時補加目標,但總歸不是主流,一輪目標都打差不多了,你後面維持那麼高的發射強度,是打算打什麼目標啊?
總而言之,我們這麼說,空中進攻戰役,是嚴謹的管理學、運籌學綜合的結果,不是很多人一拍腦袋我想打什麼目標就打什麼目標,想打多少彈就打多少彈這麼簡單的,俄羅斯空天軍此輪空中進攻戰役後續如何展開,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