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曙光醫院肝病研究所 在站博士後 王方園
許多治療藥物可能引起血壓持續或短暫升高,或干擾抗高血壓藥物的降壓作用,是導致繼發性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但往往被忽視。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全球患病率不斷上升。
據統計,2019年成人高血壓患病率高達13億。本文總結了一些可能導致血壓升高的藥物,並提供適當的處理方案。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抑制劑
VEGF抑制劑是一種常見的抗血管生成類藥物,包括貝伐單抗、索拉非尼和拉帕替尼等,臨床上多用於治療惡性腫瘤。使用貝伐單抗治療惡性胸膜間皮瘤,或索拉非尼治療腎癌和肝癌時,它們可能引起患者嚴重的高血壓。
因此,在使用這些藥物時應定期測量患者的血壓,維持在 130/80 mmHg 範圍內。若出現高血壓急症,應考慮停藥或減少藥物劑量。由於VEGF抑制劑引起高血壓的機制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有關,因此可以考慮使用鈣通道阻滯劑或腎素與血管緊張素醛固酮(RAS)抑制劑作為這類患者的抗高血壓藥物。
蛋白酶體抑制劑
蛋白酶體抑制劑(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和伊沙佐米)臨床上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它們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高血壓。接受卡非佐米治療的患者中,有 33% 出現不良心血管事件,其中 91% 出現嚴重的高血壓。而接受硼替佐米治療的患者中,有10%出現高血壓。停藥後,高血壓通常會逆轉。
芳香酶抑制劑
芳香酶抑制劑是一類用於絕經後女性乳腺癌治療的抗癌藥物,主要包括非甾體類(如來曲唑和阿那曲唑)和甾體類(如依西美坦)。它們通過抑制芳香酶活性,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對於一些患有激素依賴性乳腺癌患者來說,是一種有效的選擇性治療方法。然而,近期研究發現,芳香酶抑制劑的使用可能增加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具體的機制尚不清楚。
糖皮質激素
如氫化可的松,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免疫性和過敏性疾病。其作用機制包括促進腎小管主動重吸收,可能導致血壓升高,尤其在長期服用或高劑量使用的情況下。此類藥物引起的高血壓通常是可逆的,一旦停藥,血壓往往會恢復正常。此外,聯合利尿劑的使用可以減少鈉和水的瀦留,從而更好地控制血壓。
雌激素或性激素
女性長期服用雌激類避孕藥可能導致血壓升高。據研究,每增加 5 年服用時間,高血壓風險增加13%。使用含炔雌醇和依託孕烯的避孕藥後,舒張壓在24小時內顯著升高,這可能是血管緊張素 II和醛固酮增加,導致體內鈉和水的瀦留[9]。然而,停藥後3個月,血壓恢復到正常水平。對於服用孕激素或接受激素替代療法的絕經婦女,並沒有發現其血壓升高的情況。
免疫抑制劑
環孢菌素和他克莫司是一類用於器官和骨髓移植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抑制劑。與環孢素相關的高血壓發生率在腎移植患者中為32-81%,在心臟移植者中高達100%。環孢素能夠刺激全身和腎臟的交感神經系統,導致腎近曲小管對鈉的重吸收增加。當出現環孢菌素引起的高血壓時,可選用ARB和鈣通道阻滯劑類降壓藥。
長期使用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對於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可能導致血壓升高,並伴有體液瀦留,進而引發外周水腫和心力衰竭。此外,這類藥物還會拮抗一些抗高血壓藥物的療效,如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因此,對於高血壓患者需要接受NSAIDs治療的情況,應優先考慮使用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鈣通道阻滯劑。
rHuEPO(益比奧)在臨床上用於治療白血病或終末期腎衰竭繼發的貧血症。大約 20-30% 接受治療的患者在治療2 周至 4 個月後會出現高血壓。因此,在使用rHuEPO治療時,需要嚴格控制劑量,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監測和調整,或者加入利尿劑治療來幫助控制血壓。
長期過量食用甘草的中藥復方或其他含有甘草酸的產品(如復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銨等)可以導致體內皮質醇水平升高,產生過量的鹽皮質激素活性,從而引起血壓升高。此外,部分中藥製劑中含有麻黃鹼和偽麻黃鹼等具有興奮交感神經、收縮血管等作用,長期大劑量使用可導致血壓升高。
最後,我們一圖總結引起血壓增高的藥物和保持健康血壓的建議。
總之,預防藥物引起的血壓升高應遵循醫生和藥師的處方與指導,控制藥物的劑量和用藥時間,並定期監測血壓。對於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壓或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一旦確定為藥物性高血壓,建議停藥或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