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預告
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語霖聆朗讀音頻
音樂:Ludovico Einaudi-Almost June
歌曲:無妄合作社-在圍城時與你失散
作者|meiya
來源|meiya(ID :OneStepUp)
當媽媽不愛自己的時候
女兒很著急
雅萍是我的一名讀者,很喜歡我寫的文章,尤其喜歡我寫的關於愛自己的文章。平時會參加了一些自愛、自我療愈的工作坊。
她告訴我,學習愛自己的功課,懂得自愛之後,對自己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
她的自信心增強了,比以前更能夠讓自己快樂了,學會自己滿足自己。
到了周末她會帶著漂亮的衣服,化好妝去學習拉丁舞,不會像以前那樣老是抱怨丈夫工作太忙不陪自己,天天要丈夫關注自己,愛自己。
丈夫也因為看到她生活變得獨立又快樂而變得更在乎她,兩個人的關係變得更親密了。
壞處是:
她看自己的老媽越來越不順眼,覺得媽媽這樣的女人活得太窩囊太憋屈太不愛自己了。
比如家裡有三把椅子,一個鋪著軟墊子,一個有靠背,一個就是一張小板凳。
每次她回家都會注意到,媽媽總是把鋪著墊子和有靠背的椅子讓給她或者爸爸坐,自己總是坐在小板凳上。
媽媽總是給丈夫和孩子買比較貴的東西,比如一兩千的衣服和保健品,對自己卻連一百塊錢都捨不得花。
每次家裡請客吃飯,來了七八個人,媽媽一個人忙裡忙外,做了一桌好菜,爸爸卻翹著二郎腿,喝著小酒等菜上桌,連客人的碗筷都不會幫忙拿一下。
不僅如此,媽媽忙到最後也不上桌吃飯,等客人走了,她才吃剩菜,吃不飽只好啃饅頭。
爸爸喜歡和朋友喝酒,每次喝酒到半夜才回家,媽媽因為擔心和焦慮,總是打電話催爸爸回家。
爸爸不高興還會罵媽媽「老太婆真囉嗦」,她則會打電話給雅萍,跟她抱怨,「你爸爸有多混蛋,我要跟他離婚」。
可是等老爸喝醉酒回來,她又屁顛屁顛地迎上前,照顧他,給他換衣服,洗臉,服侍他睡下,自己才休息……
每當這些時候,雅萍就會很生氣,開始「教育」媽媽:
「你怎麼把自己放在這麼卑微的位置上,你要愛自己啊,你不愛自己,你老公怎麼會愛惜你呢?
你以前不是也有工作的嗎?現在退休了,可以找一點興趣愛好啊。
跟著其他老太太一起去唱歌、跳舞、旅遊,上個老年大學都可以,怎麼天天圍著老公、孩子轉?
你要有自己的生活呀,你要為自己而活啊!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和老公身上,他們都有手有腳,自己能照顧自己,你又不是他們的保姆……」
雅萍就像教育一個小學生那樣教育自己的媽媽,教育完之後,媽媽為了讓女兒高興會信誓旦旦地說,「嗯,我要為自己而活」。
但沒兩天故態復萌,依然天天圍著孩子和老公轉。
天氣冷了,要給女兒寄阿膠,老公得個小感冒,她就焦慮萬分,輾轉反側……
這時候,雅萍就更加生氣,又開始教育老媽,對自己的母親恨鐵不成鋼。
老媽「被教育」多了,也跟女兒生氣,說她「翅膀硬了」「不識好歹」。
母女二人因為這些事情發生矛盾,經常吵架和冷戰。
朋友雪兒也和我講過類似的故事。
有一次,她帶著全家出去郊遊,一早出發,下午四五點才到家。
坐著旅遊巴士回家時,媽媽因為暈車,血壓都升高了,身體已經很不舒服了。
可是一回到家,老媽就衝進廚房,要為全家人做飯。
雪兒希望媽媽在床上休息一會,然後全家人一起去外面吃晚飯。可媽媽卻堅持要為大家做飯。兩個人還因為這件事吵了起來。
雪兒非常不理解,媽媽為什麼就不能愛自己一下,為什麼就要讓自己受苦?
「你這樣做,也讓家人看著難受。你生著病做著飯,我們吃得下嗎?再說家裡又不是沒錢在外面吃,我們不缺錢,不需要你為我們這樣節省。」
雪兒看到媽媽的行為和不聽勸的態度,實在受不了,太生氣了,就大聲吼了老媽。
老媽呢?因為女兒的態度也覺得自己很委屈和傷心。
於是,母女二人都不好受,氣得都吃不下飯。
朋友丹丹也與自己的媽媽有矛盾。
母女一起去旅行不是享受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直面母女矛盾大爆炸。
出門前收拾行李,老媽要在包里裝很多很多卷衛生紙,因為害怕想用的時候沒得用。
去超市購個物,她會拿很多超市的塑料袋回來,說可以當垃圾袋用。
帶老媽一起吃個自助餐,她要偷偷裝很多雞蛋和點心放在自己的褲兜里,鼓鼓囊囊地回房間「卸貨」,然後點心都被雞蛋擠爛了。
丹丹覺得老媽太丟臉了,勸老媽改改這愛占小便宜的壞習慣。
老媽不聽,兩個人為此又吵了一架。
住在四星級酒店,老媽每天都要把酒店裡用不完的衛生紙裝包里。
每次退房,要把酒店的牙膏、牙刷、頭梳搜刮一空,還要把人家的洗髮水、沐浴露裝小瓶子帶走。
大半個月的旅程結束,丹丹背著一包老媽貪小便宜弄來的東西回家,又累又氣,如果你不幫忙帶,她還跟你吵個沒完。
母與女的戰爭
本質上是兩種價值觀的衝撞
在我看來,家庭中母與女之間的關係是最最微妙的。
因為年齡差異,母與女她們是不同的兩代人,會有兩代人的差異和矛盾;
也因為是親人,會有親人間的糾結和痴纏;
更因為同為女人,會有同性別之間的彼此守護和鬥爭。
她們之間的關係是異常複雜的,在各類文學、影視作品,還有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複雜的母女關係。
比如有的母親逼迫女兒找個有錢人,反對她和窮小子談戀愛,或者硬生生地拆散女兒和窮小子的戀情,堅決要求女兒按照自己的心意找個有錢人。
她認為愛情什麼的都是浮雲,女兒不聽自己的話,早晚會後悔。
因為這個母親在自己年輕的時候,為了愛情選擇了窮小伙子。
發現婚後生活很艱難,貧賤夫妻百事哀,愛情被生活的瑣碎磨光了,窮小子變成丈夫之後也令她很失望,生活並不幸福。
所以她很害怕女兒跟自己一樣,做了錯誤的選擇,以後要過苦日子,生活不幸福。
但事實上,時代不同了,她的女兒擁有高學歷,自己收入豐厚,不需要靠男人吃飯,對伴侶的要求是能過精神生活。
而母親卻認為女人要找一個有錢男人,因為女人要靠男人生活,跟著沒錢男人生活很不幸。
無論是在網上收到的電子郵件和留言,還是在個體和團體諮詢中,我都看到母與女之間的衝突是如此巨大和激烈。
有的媽媽逼著女兒去相親;
也有的女兒生拉硬拽著媽媽去民政局,和自己不靠譜的老父親辦理離婚手續。
前者我們可能見得多,後者其實也不少見。
我有一個來訪者,因為爸爸出軌,媽媽整天以淚洗面,每天跟她打三通電話,每個電話一個小時;
向她抱怨自己的命是多麼苦,男人多麼不是個東西,自己這些年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多少,老公是多麼傷害自己。
女兒因為心疼媽媽,總是站在媽媽這邊安慰她,說父親的不是。
因為聽得抱怨太多了,每次到後來她都勸媽媽離婚:
「你有退休金,我也可以養你,你可以選擇和老爸離婚,我也大了,不會反對你們」。
可媽媽不聽勸,繼續和她抱怨。
她很痛苦,趁著國慶回家,拉著老爸老媽去辦離婚,結果兩個人還打死都不離婚,因為「怕別人笑話」,於是一家三口又吵又鬧。
吵鬧之後,父母又繼續維持著他們的婚姻。
她告訴我,她多麼希望自己的媽媽是獨立、果斷的女人,而不是這麼懦弱的一個人。
她不理解媽媽面對丈夫出軌,自己無法原諒,對婚姻不滿和失望等現實,為什麼不選擇離婚?
「她應該去離婚啊,一個人過啊,為什麼一直抱怨呢?」
我答:
「你有想過嗎?這就是你媽媽的生活方式啊,她就是這樣一個人。
可能不抱怨她就得癌症了,她在用抱怨的方式讓自己的身心健康。抱怨完了,你看她的日子不是也過得好好的,倒是你很痛苦。
你有想過怎麼不受媽媽的影響,或者減少媽媽向你倒情緒垃圾的行為嗎?」
後來,她告訴媽媽,她因為受不了媽媽的傾訴,已經抑鬱了,以後不會再聽她抱怨了,一周只會與她通一次電話,一次電話十五分鐘。
媽媽因此減少了抱怨,女兒的情緒和生活也好起來。
無論是母親逼迫和干涉女兒,還是女兒試圖改造母親或者替母親做決定。
在我看來,母與女的戰爭本質上是兩代人因價值觀的差異而導致的衝突。
前面提到的雅萍與媽媽之間的戰爭,雪兒與媽媽之間的矛盾,就是因為:
兩代女性的價值觀不同,她們對於女人在兩性關係和家庭中的定位有不同的認識。
雅萍和雪兒是經濟獨立、思想也獨立的70、80後女性的典型代表。
她們接受了高等教育,吸收了一些較新的兩性關係和婚姻的新定義和新認知。
她們的價值觀是——
女人要獨立,女人要愛自己,兩性之間是平等的。男人要尊重女人,女人不是弱者,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屬,她雖然是孩子的母親和丈夫的妻子,但她是屬於她自己的。
婚姻和家庭不是女人的全部,女人要為自己而活。
而她們的媽媽是50、60後女性的典型代表。
她們大多都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可能是工廠女工或者家庭主婦。
她們認為——
男尊女卑,女人是弱者,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女人要靠男人而活,女人離開男人或者沒有男人,生活或人生是非常不幸的。
女人是沒有自我的,她們是任勞任怨、無私奉獻、高尚品德的母親和妻子。
婚姻和家庭就是一個女人的全部,女人要為家庭為男人而活,而不是為自己而活。
大家看到了嗎?
這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價值觀。
擁有這兩種價值觀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如果都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是對的,都想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對方,那勢必引發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
丹丹的媽媽為什麼會有那種節儉和占小便宜的心理呢?
因為她的媽媽生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那是物質極端匱乏的年代,而且他們的父母大多會生很多孩子,每個人都有很多兄弟姐妹跟自己爭搶食物。
他們很多人從小便體驗著食物的匱乏,忍受著飢餓的折磨,對於物質不安全有著揮之不去的強烈而深刻的體驗。
我老媽現在會把家裡雙開門的冰箱裝得滿滿的,冰凍層里的肉可能都是前年或者大前年的,真的稱得上「殭屍肉」了,不知道她是捨不得吃還是忘記了吃。
我老爸住快捷酒店跟丹丹的媽媽一樣,裝了一堆一次性牙膏、牙刷和頭梳回來,拖鞋穿到腳後跟都磨沒了都捨不得買一雙新的。
而丹丹是生長在80年代的獨生子女,從小的物質條件不知道比父母那輩人好多少。
因為家裡孩子少,大人把所有好吃的,好玩的東西都留給了她。
她對於物質的體驗是充足的,富裕的,她的內在沒有物質的匱乏感和不安全感。
所以不會像自己的老媽那樣節儉,也無法體會和理解老媽那種愛占小便宜的心理。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我們這一代職業女性的價值觀是比老媽們更先進,更優越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母親一代的成長環境比我們這一代人更艱難。
除了物質匱乏,文化水平低,很多50後的父母還是時代的受害者,她們的內在沒有安全感。
但我在這篇文章中,想重點表達的是:
作為一個女兒,當母親的行為沒有影響和傷害到我們自己生活的前提下,
我們能不能允許自己母親的價值觀與我們的不同?
尊重母親對於她自己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的選擇,即便她的選擇在我們看來是錯的,
我們能不能尊重自己母親的人生命運?
與父母分離
才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人
我有一個來訪者,因為她老爸一而再再而三地出軌而不知悔改,她老媽總是選擇原諒。
她非常生氣,總是站在自己老媽這一邊,為老媽出主意。
一會幫老媽查第三者是誰,一會讓老媽緊握家裡所有的存款,一會又要老媽和老爸離婚,最後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
我問她,你是處理你老公出軌還是你老爸出軌?你老爸出軌是你老媽的事情,你能不能尊重你老媽的權利和課題?
她說,老媽太軟弱,太沒用,所以,我要幫媽媽。
我說,也許你老媽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弱。
後來,她不再干涉父母之間的事情。她的老媽自己反而想通了,決定要和丈夫協議離婚。
很多時候老媽們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弱勢和軟弱,她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她們有自己的生活智慧,也有能力將自己的生活過好。
年輕人都說要獨立要自由,不讓父母干涉自己的生活,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選擇。
同樣的,我們的父母也需要被尊重,需要自由,我們能否也做到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父母身上。
老媽抱著男尊女卑的思想,凡事以丈夫為先,不愛自己,沒有自我,覺得她的快樂就是為家庭奉獻,為老公孩子任勞任怨;
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生活,最大的樂趣就是做好吃的給家人吃,我們能不能接受?
老媽願意在婚姻中以受害者自居,就算老公對她再不好,她生活再痛苦,她也不願意離婚,我們能不能不要逼她去離婚?
帶老媽出去,她喜歡貪點小便宜,我們能不能一笑而過?
海靈格有一首小詩《我允許一切如其所是》,其中一段是這樣的:
我允許別人如他所是。
我允許,他會有這樣的所思所想,
如此的評判我,
如此的對待我。
因為我知道,
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在他那裡,他是對的。
若我覺得他應該是另外一種樣子,
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許。
作為子女,面對認知和生活方式與我們差異巨大的母親,我們也要有這樣允許的態度——
允許她如其所是,而不是如我們所願。
我不是教你對媽媽冷漠,不管媽媽死活;
而是讓你看到每一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每一個人的選擇都應該由她自己做出,每一個人的命運也值得被尊重。
媽媽有媽媽的命運,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命運。
在與父母的關係中,我們要看清楚:
什麼是自己的事情;
什麼是父母的事情;
什麼是我們與父母之間的事情。
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涉及到課題分離和界限的問題。不干涉父母選擇的生活方式,相信他們有能力應對好自己的生活。
這是我們為人子女對父母的尊重,也是作為一個人對另一個個體的尊重——
即我們把對方看成是與自己一樣的獨立個體,而不是看高自己,看低對方。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是從心理上離開父母開始的。
我們剪斷與父母相連的臍帶,與父母分離,才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人。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我們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和孩子。
面對不完美的父母,我們要允許他們,尊重他們,接受他們,原諒他們,離開他們,超越他們。
這也許是我們一生需要做的功課。
與大家共勉。
人是不會改變的,除非他感覺到被愛;
人是不會改變的,除非他感覺到被尊重;
人是不會改變的,除非他感覺到被允許不改變也是可以的。
和黃仕明老師一起,學會真正愛自己,感受被愛和尊重,找回原本屬於我們輕鬆幸福的人生。
10節催眠療愈課
凝練黃仕明10多年理論經驗
培育內心的安寧與幸福
精選音頻課+催眠練習+真實個案視頻
黃仕明親領·語音療愈
每天10分鐘, 輕鬆擺脫情緒與問題困擾
三大模塊:身心打開+關係療愈+進入世界
限時特惠99元!
感受來自內心的力量
課程已全部更新完畢,可永久回看。
即可永久收聽課程。
作者介紹
meiya,暢銷書作者,心理諮詢師,8年心理諮詢經驗,個案累計超過4000小時,已出版《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認識你真好》等書,個人微信公眾號:meiya(ID :OneStepUp)
主播介紹
語霖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際潛意識卡片治療師。讓聲音插上情感的翅膀,將我們的教育理念,傳遞給每一家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