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英豪鄒氏三傑之鄒魯風 (上集)

2022-08-08     鄒記福

原標題:中華英豪鄒氏三傑之鄒魯風 (上集)

在建黨101周年之際,為傳承紅色基因、講紅色故事,追尋黨的遼陽足跡,我會黨史研究繼續策劃挖掘歷史人物,中華英豪鄒氏三傑,遼陽三鄒紅色家庭——鄒大鵬,鄒魯風,鄒寶驤三兄弟的紅色歷史。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鄒魯風(1910-1959)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高等教育戰線上的優秀領導幹部。1926年,鄒魯風追隨五哥鄒大鵬去武漢,考入武昌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1927年,作為入伍生參加西征,平定夏斗寅叛亂。大革命失敗後因病回到原籍,後考入哈爾濱政法大學。在校期間參加了反帝大同盟。1933年秋到北平考入東北大學外國文學系俄文組。抗戰前夕,積極投身於我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參加了北京「一二九」運動的組織領導工作任總糾察,為這場鬥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36年1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7年七七事變後,先後任平陰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八路軍山東縱隊6支隊一團政治處主任、冀魯豫區第二專署專員等職。日本投降後,被黨派回東北工作。1945年擔任遼陽市長和縣長、遼南行署專員。1948年任遼寧省政府副主席。新中國成立後,鄒魯風相繼擔任過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等職。鄒魯風同志由於他領導的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公社調查組遭到錯誤批判,於1959年10月26日不幸逝世,終年49歲。鄒魯風於1962年曾予甄別,1979年平反並補開追悼會。骨灰和五哥鄒大鵬雙雙安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鄒魯風,鄒大鵬,鄒寶驤為兄弟。原名鄒寶璠,曾用名鄒素寒,從事革命工作後曾化名陳蛻。193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在北平學聯工作。後受黨的委派,到上海向魯迅先生轉交黨的文件,因仰慕魯迅先生的高風亮節,改名為「魯風」。鄒魯風1910年生於遼寧省遼陽縣後三塊石村一個佃農家裡,父親鄒長禮、母親韓氏,都是勞動農民。他兄弟7人,鄒魯風排行第六。由於家裡人口多,只有很少的一點土地,所以每年都要以租種地主的土地來餬口。

鄒魯風6歲時,和他的五哥鄒大鵬先後入本村小學讀書。由於聰明好學,成績優良,劉春武老師很喜歡他們。小學畢業時,劉老師極力向鄒魯風的父親建議讓兩個孩子繼續讀書。他說:「我教書這麼多年,第一次遇到這樣兩個聰明孩子,不升學深造實在太可惜了!」鄒魯風的父親告訴他家境困難,實在無錢讓他們升學,劉老師慨然地說:「你只要捨出這兩個孩子的身子就行,學費你供不起我供!」鄒父礙於劉老師的誠意,情面難卻,便應付說:「可先讓他們考考看。」1920年冬,鄒魯風和五哥鄒大鵬同時考取遼陽縣第二民立高等小學,併名列前茅。劉春武老師高興地對鄒魯風的父親說:「我的眼力不差吧!」

入學後,由於兩人勤學苦讀,品學兼優,得到學董張文宣和校長韓國勛的器重,免收了學雜費,只交每月不足一元的伙食費。高小畢業後學董張文宣力主兩人再求學深造,鄒父實在無力負擔,只允許鄒大鵬考了官費第二師範,求人幫助讓鄒魯風到騰鰲堡一家當鋪當學徒。半年後,鄒魯風從當鋪逃走,去四平街,由姐夫幫助,在一家照象館裡當學徒。半年後返回家中,堅決要升遼陽第ニ師範。遼陽第二師範是官費的,家裡不用花多少錢,父親看到他兒子的決心很大,勉強允許了。

入第二師範後,鄒魯風又感到家裡父母年老,生活實在困難,作兒女的這時應當幫老人一把,乃退學到通普小學教書,以求在經濟上對父母稍有幫助。不久北伐戰爭爆發,這時他五哥鄒大鵬已從第二師範畢業、考入漢陽兵工專門學校。在大革命形勢和鄒大鵬直接影響下,1926年鄒魯風去武漢考入武昌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在學習期間,1927年作為入伍生參加了西征平定夏斗寅叛亂。大革命失敗後,鄒魯風因病回到故鄉,半年後去哈爾濱先在扶輪小學教書,也當過家庭教師,後入政法大學學習。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參加組織慰問的工作,慰問當時的抗日軍隊。冬季,參加了北滿游擊隊。

1933年秋,鄒魯風去北平考入東北大學俄語班學習先後結識肖闊和、關山復、紀昌等進步同學。(「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大學遷北平),紀昌後來曾憶說:「鄒魯風當時不僅在全班而且在全校也是一個有影響的人物。其所以如此,是由於他疾惡如仇的鬥爭精神,和藹待人的態度。他性如烈火,但從不盛氣凌人。」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出著名的《八一宣言》,號召立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了全國各界的熱烈響應,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華北事變時,北平黨的地下組織深入各高校學生組織中,組織領導救亡運動,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興起。為了適應鬥爭的需要,北平市黨組織決定在學生賑災委員會基礎上成立北平學聯,學聯主席由女一中學生郭明秋出任,秘書長是清華大學的姚依林,總交通是鏡湖中學的孫敬文,總糾察是東北大學的鄒魯風,總交際是燕京大學的黃華。面對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2月8日,北平學聯召開緊急的秘密會議,到會有二十餘人」(其中包括東北大學的鄭洪軒和鄒魯風同學)。會上研究決定了去新華門向北平當局請願的口號、時間和路線,「在組織工作上也作了部署:城內由東北大學帶頭,城外由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率領在西直門內集合。沿途動員尚未充分發動的學校參加到隊伍中來」。

「12月9日清晨,東北大學召開全體學生大會,傳達了學聯的決定,選舉宋黎為東大請願隊伍的總指揮。由於東北大學參加的人數最多,整個遊行隊伍的總指揮便由東北大學擔任」。「當宋黎同學招呼整頓好隊伍,宣布示威遊行開始時,群眾發出春雷般怒吼,在新華門上空迴蕩」。宋黎帶領東北大學的隊伍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面。

遊行隊伍迅速擴大到六、七千人。在王府井南口,遊行隊伍遭到軍警的阻截和鎮壓,赤手空拳的學生同反動軍警展開激烈的搏鬥,很多同學受傷,鮮血染紅了北平街頭,部分同學被捕。中國大學政治系13班讀書畢業留校在文書股任職白乙化同鄒魯風是親屬關係,遼陽老鄉。(白乙化1928年夏,在東北講武堂步兵本科學習,結識了中共地下黨員鄒大鵬,鄒魯風五哥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白乙化.2014年被列入國家民政部第一批抗日英烈名錄)12月9日當天為阻擋學生參加請願活動國民黨警察當局派軍警把守中大校門,不許學生出入。白乙化帶領100名學生乘代表與軍警交涉之機跳牆而出。白乙化走在遊行隊伍的前列,途中遭到軍警鎮壓,雙方展開搏鬥,白乙化打倒了幾個軍警衝出包圍。此次示威遊行中白乙化以勇猛無畏的行動贏得了一二九運動虎將的稱號。

「戰鬥進行了一天,大家疲憊不堪,為了保存力量,避免不必要的犧牲,宋黎組織各校同學:「到北大三院去集合!」隊伍撤退到北大三院後,宋黎慷慨激昂地說:漢奸親日派的大刀嚇不到我們,大家回去組織全市學生總罷課」。

根據部分沒有參加運動學生的強烈要求,北平學聯決定再組織一次大規模的遊行。12月14日,北平報紙登載了國民黨當局定於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消息。北平學聯即決定在這一天再次舉行示威遊行,把學生抗日救國運動推向新的高潮。12月16日清晨,北平各校學生分為4個大隊,分別由東北大學、中國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率領,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東北大學的宋黎和鄒魯風同學是遊行的公開總指揮」。參加的學生總計1萬餘人。他們高舉校旗,打著「反對華北特殊化!」「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等橫幅,向天橋進發。上午11時左右,彙集到天橋廣場上的學生和市民舉行大會。

「 學聯」總糾察鄒魯風把東北大學學生在運動中的鬥爭寫成文章,發表在頗有影響的《生活》雜誌上。

毛澤東同志在「一二九」四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有些人說,「一二九」運動不如五四運動,就是說,前者不及後者的政治意義偉大。」「我們認為這兩者的意義是同樣偉大的。」「一二九」運動,它是偉大抗日戰爭的準備,這同五四運動是第一次大革命的準備一樣。「一二九」推動了「七七」抗戰,準備了「七七」抗戰。」

1935年,鄒魯風和梁某代表東北大學到南京請願,亦被特務跟蹤,躲進閻寶航家才免遭毒手。閻寶航中共秘密黨員,遼寧海城人。周恩來是他入黨介紹人也是直接領導者。在隱蔽戰線,閻寶航書寫了精彩傳奇的人生。周恩來、李克農曾對他卓有成效的情報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鄒魯風曾化名陳蛻1935年底受北平學聯委派赴上海等地籌備建立學聯工作。經曹靖華介紹,於上海內山書局與魯迅相見。魯迅關切地詢間了北平學生示威遊行及被捕情況,告訴他在上海活動應該注意的事項。過幾天,又同夫人許廣平一起到他的住處去看他,怕他在旅店住宿費用不夠,還給他留下五十元錢。過兩三個月後鄒找到黨組織便還錢。魯迅回信說,錢不用還了......

鄒魯風1936年受北平學聯秘書長姚依林委派他到上海向魯迅先生轉交黨的文件,請魯迅轉給黨中央。因仰慕魯迅先生之為人,改名為「鄒魯風」。

鄒魯風八路軍山東縱隊工作戰鬥的地方。

革命先輩永運活在我們心中!

遼陽市民營企業家聯合會

鄒氏三傑研究鄒偉等

2022年7月31日

作者(編輯整理)簡介:鄒偉老家遼陽後三塊石村鄒氏後人,從小受鄒氏三傑革命先輩思想影響,打上革命的烙印,父親鄒廣安中共黨員,建國前參加革命,離休幹部。鄒偉紅三代,傳承了紅色基因,參加革命工作後早期入黨,現擔任市民營企業家聯合會書記.會長。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遼陽市學雷鋒和道德模範,十大環保傑出人物。聯合會獲得遼寧省「四好商會」 榮譽。

作者同父親合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a17d335720a0776952e8f637f433f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