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茅盾文學獎來講,諾貝爾文學獎是個洋獎;這個就相當於相對於清油燈來講,煤油燈是個洋燈的道理是一樣的。
既然是洋的東西,就有它洋的一套的評判標準。土的東西硬往上靠,不符合它的審美標準,自然是難入它的法眼。
那麼,是不是說土的東西就一定落後于洋的東西?我看也未必,事實上,土的東西,有他自己的傳統在裡面,更適合紮根於自己土地的讀者閱讀。我相信,沒有一個讀者敢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就一定遜色於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既然如此,何必耿耿於懷於諾貝爾文學獎?
擺在面前的現實是,一百個讀者裡面,知道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和彼得·漢德克的不會超過一個;但知道陳忠實、賈平凹、路遙、余華、瓊瑤、金庸等等的不會下九十九個。同樣的道理,給你一本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或彼得·漢德克的書,一百個讀者中,被以倒裝句為主要結構的西方語句搞糊塗的讀者不會下九十九個;而讀不進適合自己語言習慣的傳統文學的讀者也不會超過一個。
說明什麼問題?說明適合自己的東西,就是好東西。所以,不要忙目的崇洋媚外,這個就像是月亮;其實,外國的月亮和中國的月亮是同一個月亮,無非飄在外國的天空上和飄在中國的天空上時因心境的不同而感覺出圓度的不同而已,要沒有崇洋媚外的思想,你就不會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月亮圓。
遺憾的是,中國人似乎有諾貝爾情結,每到諾貝爾文學獎開獎的時候,都會產生浮躁心理,似乎得了諾貝爾獎,才算是得了文學獎一樣。
喝茶喝習慣了,冷不丁地去喝牛奶,肚子受不了,說不定會拉肚子的。所以,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堅守把根留住的原則,不要為了枝葉的事情,把根給弄沒了。
中國作家的讀者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永遠都不會過時,永遠都有我們深入學習的內容。當下,中國作家最該做的事情是如何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看上去就生分的外國的東西。
在自己的土地上深耕細作,同樣會高產,同樣會有大的收穫,為什麼非要羨慕別人的土地?化肥看上去很高產,但會破壞土地內在的營養結構;而農家肥則會起到養地的作用。
說這麼多,結論就一個,那就是堅持自己好的東西,遲遲早早會得到認可的。
當然,不光是文學,其他事情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