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雙雙查出腸道腫瘤!專家:45歲以上最好每三到五年篩查一次

2024-08-13     甬派

丁少卿(右)為患者進行內鏡檢查。

「不痛不癢,沒想到腸子裡長了個瘤子,還好小妹硬拉著我做了腸鏡!」今年66歲的蔣阿姨(化名)跟妹妹一起到寧波市第二醫院接受腸鏡檢查,沒想到姐妹雙雙查出腫瘤,姐姐的腫瘤直徑已達到4厘米了。

「蔣阿姨姐妹還是幸運的,腫瘤仍屬於癌前病變,及時發現後經過內鏡下治療就根治病灶,避免了最終進展成腸癌。」接診的該院消化疾病診療中心丁少卿主治醫師說。

一個直徑0.5厘米,一個直徑4厘米

蔣阿姨的妹妹今年63歲,平常比較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定期體檢。3年前,她就到醫院做了一次胃腸鏡檢查,當時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3年過去了,她琢磨著有必要再上醫院複查一次,圖個安心。這回她想到了大自己3歲的姐姐。蔣阿姨從來沒做過胃腸鏡檢查,聽到妹妹要拉著自己去做胃腸鏡,她起初特別抗拒。「檢查前不能吃東西,還要吃瀉藥,實在太麻煩了。」她覺得身體沒有不舒服,做胃腸鏡既花錢又遭罪,但是拗不過妹妹的再三勸說,蔣阿姨最終跟妹妹結伴來到市二院消化內科預約了胃腸鏡檢查。

檢查結果出來時,嚇了兩姐妹一大跳,兩個人的腸子裡竟同時發現腫瘤!蔣阿姨的妹妹情況好一些,是一個直徑約0.5厘米的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蔣阿姨的腫瘤直徑長達4厘米,是一個側向發育性腫瘤,屬於結腸癌的癌前病變。

結直腸癌是被認為第二個有望被「消除」的癌症,它基本由癌前病變——腸息肉發展而來,從良性息肉變成惡性腫瘤通常有10年-15年的時間窗口。丁少卿解釋,蔣阿姨的妹妹3年前接受過腸鏡檢查,沒有發現可疑病灶,3年後複查發現的腫瘤直徑不到1厘米,屬於良性病灶,而蔣阿姨從來沒做過腸鏡,這次發現的腫瘤直徑達到了4厘米,一般是經過5年以上的生長。如果繼續放任腫瘤進展,可能在1年之後就會惡變為腸癌。

丁少卿的一番解釋讓蔣阿姨既害怕又慶幸:「原來不痛不癢也會長腫瘤,還好小妹當時執意拉著我一起做檢查,不敢想真癌變了要遭多少罪!」

腸癌早期不痛不癢

因為病灶發現及時,姐妹倆可以通過內鏡下的微創治療完整剝除病灶,免去開刀的痛苦,術後恢復也比較快。兩姐妹一同住進了寧波市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二病區,丁少卿先後給她們做了內鏡下黏膜剝除(ESD),住院四五天後,兩人均順利康復出院。

「如果在腸息肉10年-15年的良性病變階段及時確診並干預,就能終止癌變。但是臨床上像姐妹倆這樣早期發現的患者比例依舊不高。」丁少卿提到。

既然有長達10年的癌變時間窗口,為什麼仍有不少患者沒法把握最佳治療時機呢?丁少卿介紹,腸癌非常「狡猾」,因為腸道神經不敏感,早期通常不痛不癢,不做檢查基本發現不了病灶。大多數患者是在出現諸如便血、腸梗阻、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明顯減輕等明顯症狀才到醫院就診,一經確診便是中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丁少卿希望用兩姐妹的經歷提個醒,結直腸癌好發於45歲以上的人群,腸鏡是篩查的金標準。他建議,一般人群在45歲之後,最好每三到五年篩查一次;若首次腸鏡有問題,要縮短複查時間間隔。有腸癌家族病史、家族型息肉病、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罹患腸癌的風險高於人群,建議初次篩查年齡提早至40歲。(寧波晚報記者龐錦燕 通訊員俞俊妍 文/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88b730f0089795a918b94d1ad2be7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