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飲食健康
聽到最多的建議就是「多吃蔬菜」
這些年
市場上不僅蔬菜品類豐富
數量也能管夠
今天,小編帶大家看一組數字
我國人均每日蔬菜攝入量
1.359千克
中國這14億多人口,吃菜的「境界」已經達到了:一年四季穩定吃、各個品種換著吃。每天人均的蔬菜攝入量約為1.359千克!在這個數字背後,是3億多畝蔬菜種植面積,是7億多噸的蔬菜年產出量。
近日,CCTV-17《三農綠廳 總台發布》專訪了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友軍。他幫大家算了一下,僅僅從2017年到現在,經審定的蔬菜品種就有16600多個。過去五六年間,在中國登記的農作物品種中,前十位裡面有七種都是蔬菜。蔬菜新品種普遍都有什麼特點呢?高產、優質、抗病!就是因為有著這些特性,才能夠保證我們的蔬菜生產。
蔬菜產業發展的秘訣就是:
科技創新
張友軍說:「蔬菜產業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主要通過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東北一些地區,冬天氣溫可達零下二三十度,在這種情況下,還能頓頓吃到多品種的本地蔬菜,靠的就是由中國科學家發明的技術——日光溫室。在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科學家用菌渣秸稈和牛糞培養基質,建成15.8萬畝四季蔬菜大棚,戈壁灘上也能保障蔬菜供應。保溫新材料+日光,在這樣溫暖如春的環境下生長,啥蔬菜都能長舒服了。
還有防蟲網、殺蟲燈等等一系列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在生產中大量推廣應用,減少了農藥的使用。目前,我們國家的蔬菜農殘檢測合格率已經達到97%以上,消費者吃著更放心了。
如果要用一句話
來總結這些年我國蔬菜產業取得的成就
那就是:
品種越來越多、抗性越來越強
技術越來越先進、產品越來越安全
食用越來越營養
雖然我國蔬菜基本上滿足了14億人口的需求,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張友軍指出了兩方面問題,一是生產體系容易受到極端氣候條件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做好蔬菜產業的規範,要及時進行總體的調度,進行預測預報。另一方面,目前我們在蔬菜種源方面還有不足。我國的蔬菜品種大概有87%是國產的,但是還有一部分蔬菜品種,比如綠菜花、胡蘿蔔、洋蔥,主要依靠國外進口。「洋」種子有一個特點,就是貴,農民在種植這些品種時,光買種子就要花上不小的一筆。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育種研究,想辦法替代國外的「洋」種子。
我們的目標是:
蔬菜更好吃!更有營養!
經常聽到有人感慨:
西紅柿沒有西紅柿味
黃瓜沒有黃瓜味
總之就是沒有小時候好吃了
這是為啥?
張友軍給出了答案:「因為我們以前育種的時候,育種目標主要是讓我們的蔬菜產量高、抗性強,把很多番茄或者黃瓜等品種的風味給丟失掉了。所以,今後我們育種的時候,不僅要產量高、抗性強,還要風味好。除此之外,我們要更進一步強調蔬菜的營養、健康,這是我們很重要的發展方向。」
放心了!
讓蔬菜好吃這件事
科學家們早就安排上了!
來源 | 央視三農
編輯 | 張鋆
編審 | 許蓓
監製 | 楊斌
壟上行視頻號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