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如何打造「科技創新中心」?

2022-03-07     成都科技

原標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如何打造「科技創新中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發展。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公布,從「頂層設計」角度明確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定位: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如何打造「科技創新中心」?堯德中、陳琳和李飈分別從科研平台、科技人才和科創環境方面提出了建議。

科研平台怎麼建

全國人大代表、電子科技大學信息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院長 堯德中

三方聯合打造科研舞台

促進成渝科技高水平融合發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如何在科研領域取得突破?堯德中分享了他的構想:

國家布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其中包括「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其實質是希望促進兩地科技融合發展,從而帶動地區經濟社會的高水平、高層次發展。他說,成都和重慶的科技人員很有積極性,比如去年成立成渝腦智聯盟,兩地腦科學相關學會都積極參加,都希望聯盟的成立,能對成渝地區的腦科學和智能技術的發展帶來促進作用。為此,特別希望政府能搭建支持聯盟科研合作的舞台。

首先,科研是「高消費」,是需要資金的。堯德中建議,可以考慮三方(中央+川渝)共同出資,打造聯合科研平台,國家可以由國家自然基金委或科技部出一部分資金,四川和重慶各出一部分資金,三方共建科技項目平台,然後發布與兩地密切相關的項目指南,鼓勵成渝兩地的科學家聯合開展科學研究,也可以成渝兩地+全國甚至國外優勢單位聯合研究,從而調動本地和國內外優勢資源,共同解決成渝地區面臨的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難題,同時培育壯大本地科研隊伍,厚植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土壤。「既有經費,又有任務和目標,還能促進科學家成長,一舉多得,有望以很少的投入,把成渝地區整個科技板塊撬動起來,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也就順理成章了。」他說。

成渝兩地科研又將怎樣優勢互補,強強聯手?「成渝本就是兄弟,不存在誰吃掉誰,當今科技領域空間極大,加上成渝原本就是一家,在過去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互補性。」堯德中說,以腦科學為例,整體上來講,重慶在宏觀的心理認知行為方面較有優勢,成都在神經信息方面較為突出,在基礎神經科學方面,兩邊的優勢點也有不同,如果把這些很好地發展起來、整合起來,就可以在成渝大格局上,形成完整的腦科學鏈條,甚至達到媲美國內其他優勢地域的狀況,奠定成渝整體在全國的前列地位。

科技人才如何留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創建人才引進綠色通道

對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人才「吸、留、用」,陳琳表示,科技創新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發展基石,從人才流動趨勢來看,一二線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線城市人才流出,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地區相比,成渝地區仍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成渝地區的三、四線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尤為不足,特別是國防科技工業或國家重點基礎建設等相關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年下降,這將影響和制約這些城市和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與可持續發展,不利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均衡發展。「對這一類城市而言,引才只是第一步,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聚才、留才。」她說。

陳琳認為,首先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國家產教融合平台建設。進一步完善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協同機制、育人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並給予政策和經費支持,促進加快支撐創新發展的各領域產教融合創新平台的建設,為高校培養更加符合企業需求的各領域優秀人才;出台或完善相關政策,進一步鼓勵重點領域或行業的科技型企業向高校開放實習實踐崗位,既讓企業深度參與高校人才培養,又為高校人才提供深入了解企業發展和文化的機會;為重點領域或行業的企業在學校樹立品牌,吸引優秀人才到該類企業就業,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陳琳建議,要進一步支持各級地方政府為西部科學城、科技創新示範區等創新高地創建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吸引高層次人才落戶和辦企業,包括解決引入的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安家落戶的後顧之憂;探索實行引才、留才「一企一策」新模式。

科創環境怎麼改善

全國人大代表、海特集團董事長 李飈

新生企業發展需市場支持

形成示範效應良性互動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四川這幾年在科技創新環境上有非常大的改善。」李飈說,四川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支持企業科技創新,還成立了科技類創新基金,通過市場化手段對初創企業進行投資。這兩年,登陸科創板的川企越來越多,這正是科技創新環境正在改善的體現。

李飈認為,科技創新系統性改善還需要一定過程,四川需要在這方面加大力度。今年全國兩會,他帶來了支持科技企業國產化替代的建議。他認為,目前,很多四川民營企業的技術和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缺少市場以及政府採購的關注。「科技企業的科技成果需要通過市場轉換後,企業和研發機構才能獲得養分。除了前期研發資金和設備的幫助,科技產業要持續發展,一定要有市場的支持。」他說。

李飈表示,特別是在重大裝備上,很多企業還習慣按照原來的渠道在國外採購,這不利於國內新生科技企業的發展,市場支持就是要讓新生科技企業的產品運用到國家生產建設中去,同時不斷促進技術的提升。「特別是國企、央企,其採購要符合國家的大政方針,應該支持國產化的發展,這樣我們才能在自主創新上走得更好。」他說。

李飈表示,只有「吃螃蟹」的企業的創新成果在市場上取得好的響應,有了示範效應,後面的企業才會跟上,也才會有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在這種良性循環下,國產替代的創新才能發展起來。「新生企業創新的國產替代還比較『幼小』,需要支持,你不能把嬰兒和成年人放在一條賽道去賽跑,這樣是不公平的。」他說。

來源:華西都市報

你「在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79541dcc6bbcd8e601faeb8ab3f8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