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最後晚餐》現實主義敘事中的悲情之歌

2023-05-20     有染

原標題:評·《最後晚餐》現實主義敘事中的悲情之歌

2013年,由 鄭國偉編劇、 方俊傑導演的香港話劇團代表作《最後晚餐》狂攬多項香港劇場大獎。

十年後,香港話劇團普通話版《最後晚餐》於5月12日至21日在北京鼓樓西劇場連演十場,今年亦是其內地首演十周年。

不僅如此,香港話劇團更是派出了曾在劇中飾演兒子的演員 劉守正擔任導演,執導了此次普通話版的《最後晚餐》。

劉守正在北京排練期間

故事講述了一對人生陷入僵局的母子,在一次共進晚餐時發現彼此都已做好了相同的自殺決定,卻在因彼此的存在以及過往種種而準備放棄自殺時,又迎來了「父親」的歸來,陷入了新的困境。

本輪普通話版的「母親」和「兒子」有兩組卡司,分別由阮思航、任怡傑飾演「母親」麗冰一角,由陰珉、張巍擔任「兒子」國雄一角;而「父親」一角,則由被譽為「中國當代戲劇活化石」的著名戲劇攝影師李晏客串扮演。

導演劉守正稱 「內地幾位演員在三個多星期內就把整個劇本記住,還包括調度走位」 ,可見演員的敬業和專業。整齣戲劇不換場不換幕,在不變的固定場景中,105分鐘內,從頭到尾演繹了一個流動著日常性的現實家庭故事。

雖然故事講述的是香港本土故事,卻有著高度的文化相融性,並未因其南北差異而在理解層面產生鴻溝,在港味和京味之間找到了一種恰如其分的呈現方式。

正如導演自己的感受: 「演出是順暢的,皆因演員真實的交流,所以即使是翻譯成普通話,也不阻礙觀眾了解角色的心態。一個舞台作品,最重要是借著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觀眾理解角色心態,一同挑戰作品最後開放式結局的動機,演出已經完成重要的任務了。」

劉守正在北京排練期間

香港話劇自起點處便在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和抗日戰爭時期深受中國劇運的影響,形成現實主義傳統。這種傳統不僅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也形成了特定的美學框架。

胡星亮教授也曾指出: 「當代香港話劇與世界戲劇的關係依據外來影響的程度和性質大致可以劃為三個時段: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六年在艱難生存中熱情呼喚 『新的戲劇』;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在寫實基礎上糅合現代主義的藝術拓展;一九七七年至二年是現實主義、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多元交匯。」

可見 現實主義寫實始終作為關鍵詞存在於香港戲劇發展的始終,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香港創作者不論是在戲劇還是影視領域,對於現實主義題材及其作品中的日常性和生活流的挖掘都是極具造詣的。

《最後晚餐》誕生於2013年的香港,正是一個融家庭敘事、底層敘事以及心理敘事為一體的現實題材戲劇。

現代法國思想家列斐伏爾 (Henri Lefebvre)在《都市革命》中指出,都市空間是一個集大成者, 「一個遭遇、對抗、集會同時發生之所,所有事物都會在這裡聚集和存活」 。

《最後晚餐》中的故事發生於香港這一都市空間中的家庭空間內,舞台上呈現的是固定的空間——「母親」麗冰的家。

整齣戲劇就發生在這一空間之中,這一空間原本屬於麗冰的父親,國雄的外祖父,因其過世而成為了麗冰的住所。而因丈夫的債務原因意圖騙保自殺的麗冰,則是想將這一住所留給兒子國雄,整場戲就在麗冰的這一意圖中展開。戲劇構作結構十分工整,在戲劇的前三分之一麗冰與國雄一直在聊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以及過往種種,直到麗冰指出房子一事,劇情才進入了關於二人真正的創痛及困境的探討。

而當二人經過了激烈的爭吵,嘗試放棄生命未果,終於重新面對過往錯誤時,劇情又進入了第三階段,即是對「父親」的審判。

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名為「家」的空間之中,並在這一空間中探討了在親情和愛情面前人的渺小和無力,展開了無比真實痛切的家庭敘事。

「底層敘事」就是展現生活在整個社會邊緣或者說處在社會底端的那個群體真實的生存狀態。

所謂底層敘事,主要是指對底端社會人民的貧苦生活和苦難的關注與表達,以及對底層大眾生活環境的真實反映。另一個方面,社會最底端的邊緣化的群體並不是固定的人群,他們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人群,他們象徵著離開主流社會群體生活方式的人們,這群人在遠離社會主流意識的過程中思想逐漸的趨於邊緣化。

《最後晚餐》中的家庭敘事嵌套在底層敘事之中,表現了作為底層人物麗冰及其子國雄的走投無路。

被戀人拋棄又被「師傅」拋棄的國雄和在丈夫所欠的債務中徘徊掙扎的麗冰,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燒炭自殺,這不僅是被社會和時代拋棄的底層小人物的縮影,更一個是在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陷入在個人情感和家庭創傷中被時代甩到邊緣的悲情故事。

整齣戲劇營造了整個底層環境的社會氛圍和家庭氛圍,更進一步凸顯了作品的現實性,此中不僅展現著轉型時期的社會中所具有的社會進程的加快和落後人群增加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更暗含著對於家庭經營的普適性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戲劇最後「父親」的出現,使得決定不再自殺的母與子陷入了新一輪的糾結與選擇,「殺」與「不殺」的掙扎體現出母子二人在放棄自殺的決定之後,對毀滅對象的轉向。

這一出家庭悲劇終於轉向了更為荒誕不經而英勇無畏的走向上,這種轉向表現出了創作者對於此類家庭悲劇的批判態度。

整齣戲劇思辯性強,但由於場景的固定和較少的舞台美術層面,包括燈光轉場等的變化,而出現了一些略感單調的聲音,但在《最後晚餐》中正是這般單調和固定才能夠更加貼切的展現出這個家庭壓抑痛苦的過往經歷以及日常性和生活流的氛圍。

人性本善,然眾生皆苦,在《最後晚餐》這齣戲中塑造了真切的家庭故事,他們的處境像一面 鏡子,在日常性和現實性中又帶著些許的荒誕感。他們的困境和抉擇充斥著濃厚的悲劇色彩,引人深思。

-劇終-

Lyeo

985戲劇與影視學碩士

編劇&演員

本文落筆於5月12日北京鼓樓西劇場觀看後

配圖為排練照和劇照

攝影 李晏

經授權使用

有染·與美好發生關係

舞 台|藝 文|悅 音|映 像

more:

話劇《春風十里不如你》 | 他們最後的14天,就像兩人依偎在天堂

評·漢藏雙語版話劇《哈姆雷特》|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評·話劇《威廉與我》|這個舞台永遠感激他來過

評·話劇《單寧》|只要你不離開,我就不殺你

評·《活動變人形》|總有一瞬,它會刺痛你的心臟

評·《家客》| 在「瞎想」中體味人生

聊·《說唱張愛玲》|在阿那亞的海風裡,走進張愛玲的傳奇一生

評·2023靜安戲劇谷的三部國際劇目 | 我們的樂園

更多閱讀 可點擊

張艾嘉 林懷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楊易

史依弘 | 蔣瑞徵 | 黃俊達

沈偉 | 杜邦 | 馮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張晉浩

大劇場版《枕頭人》 | 《傾城之戀》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電波》

烏鎮戲劇節

亞洲大廈| 進念二十面體

- 靈 魂 編 輯 部 -

執行編輯: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責任編輯:Paula & Cheers

主編:許安琪 &阿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75185cb841a289d8fc164717c3a48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