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行原創丨中秋月的孤獨(散文)

2023-09-28     真言貞語

原標題:周長行原創丨中秋月的孤獨(散文)

中秋月的孤獨

文/周長行

自2017年以來,每至中秋節,筆者總會寫點東西。第一年寫了個《月亮在天上,月餅在人間》的小系列上中下三篇,第二年即2018年寫了個《一餅中秋》,2022年疫情鬧騰得最厲害的時候,我還寫了篇《中秋月碎的滋味》呢,查一下文件夾,計有十二篇中秋節的原創散文被收入其中。另外還咧咧了六七首自由詩哩。

湊合著也有點十年磨一劍的味道了。這「劍」,其實是一種習慣,每到中秋月圓的時刻,我定會把有關中秋節的或往事記憶或靈感遐想或問候祝福統統碼進文字里分享出去。分享才是中秋節的主色。也似乎只有這樣,到嘴的月餅才能格外的香甜,下肚的美酒才能格外地令人心蕩神搖。

這樣弄下來,沒有儀式感的中秋節,倒也被我鼓搗出來一種儀式:搖頭晃腦地為中秋節寫東西。

這「東西」倆字大可被引申為「咒語」或「神符」之類的矣。我的莊嚴和神聖盡在我的這些「東西」里。

然而,今年的中秋節卻不大想寫了,懶得寫,沒有多少中聽的話值得一說。第一,往事記憶已被我「開挖」得差不多了,再囉嗦,怕遭人嫌;第二,李白的《靜夜思》,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等等詩詞,也被我引用發揮得夠多了,再折騰,也毫無新意可言;第三,問候祝福之類,不必靠自己搜腸刮肚,網絡上浩若煙海應有盡有,採取拿來主義即可。

但是,我這個愛說話的嘴卻是很難被捂住的。想說和想寫是連在一起的。沉吟良久,思索再三,還是覺得有話要說說要寫寫,不說不快,不寫不快,一吐為快也。不然,這個中秋節就會過得不咸不淡沒滋沒味。看來我的中秋節的所謂的「過」,其實還是那個「寫」。

我想寫寫的是如今的中秋節越發地孤獨了。過去是兩節,現在是三節並舉:豐收節、中秋節、國慶節。節多,應該更熱鬧才對呀。然而,中秋節比不過豐收節,道理極簡單:滿地的好莊稼遠比滿筐子的月餅重要得多。中秋節、豐收節比不過國慶節,道理更簡單:沒有強大的國家,哪有這節那節可以慶賀啊!中秋節的孤獨自然就被提上了議程。

然而,中秋節的孤獨,不單單是比出來的,也與歷史老人陰差陽錯地安排有關。我們不要問中秋節的儀式感到底上哪兒去了?也不要問如今的人們為什麼對月餅不大感興趣了?我們就留心看一下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和家人在中秋節的餐桌上,是拿筷子的多,還是看段子的多?僅此一點,就能夠幫我們揭開些許謎底。

我真的是擔心,也可以叫杞人憂天: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人會越來越少;在月餅中品賞出詩情畫意的人越來越少;把中秋節當回事的人會越來越少。中秋節之月在如此的冷遇中到底能挺多久?隨著時間的推移,中秋節到底往哪兒擺,還很難說呢!

不想寫,還是寫了;不想說,還是說了。是習慣,還是傳統的執著?我一時捋不清,回答不出。然而,畢竟,我又過了一把「我寫我話」的屬於我的中秋節。

同時,我還要趁此中秋節將要來臨之際,祝福朋友們戰友們親戚鄰居們中秋節熱鬧快樂,喜事滿滿!

(寫於9月27日。插圖:濟寧大運河岸邊的中秋之月一組,周瀟湘拍攝)

【作者簡介】周長行(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記者、詩人。著有長篇紀實文學《鵾鵬騰飛的地方》《大山的呼喚》《大京九解說詞》《趙忠祥寫真》《喬羽戀歌》《不醉不說喬羽的大河之戀》《大國詞人喬羽傳》《偉大的我們》《大浪淘金》;中篇報告文學《岩石歲月》《悠悠玉蘭情》《巷道雪洞》。詩集《句子的隊伍》。作品曾獲《解放軍文藝》大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709d8ce4c47326739cfd961a990d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