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山大決戰」中的「背簍精神」,永不過時!

2022-08-30     言語者

原標題:「縉雲山大決戰」中的「背簍精神」,永不過時!

「背簍精神」發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北京市房山區,後在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業生產運動。

「發揚背簍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本是老一輩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發揚的吃苦耐勞、拼搏向上、改變落後面貌的「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這種背著背簍,深入群眾一線的情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現代化,不斷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沒想到近年來在不同的場景中又重新展現了出來。

「縉雲山大決戰」中的「背簍精神」

提起重慶,我們無疑首先想到山城、重慶火鍋、解放碑、朝天門、長江三峽……如再久遠一點的話,還有我們熟悉的「山城棒棒軍」。

沒想到的是,因連日來的高溫乾旱引發的重慶多地的山火,在重慶北碚區和璧山區交界的「縉雲山大決戰」中我們再次看到了山城人民的英雄氣——「山城棒棒軍」精神和「背簍精神」。在山火救援中,人民群眾第一時間站了出來,幫助救援人員把後勤物資運輸到一線。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種精神更是在本次重慶山火救援中的90後、00後身上得到了集體體現,好似穿越,又似輪迴。在本次重慶縉雲山山火滅火救援中,因山勢陡峭,很多現代化的救援設備無法開進到一線,年輕的「重慶崽兒」們開著他們「心愛的小摩托」,背著背簍,用他們嫻熟的山地越野摩托駕駛技巧把消防指戰員、滅火所需的救援器材、冰水、飯菜送到了一線。

「抗疫」中的「背簍精神」

無獨有偶,先輩們傳承下來的「背簍精神」也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一些邊遠、交通不便的山區,「白衣天使」們本著「以人為本,不落下一人」的原則,背著核酸檢測設備和試劑,爬坡上坎,深入普通民眾之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藤縣「3·21」空難救援的「背簍精神」

2022年3月21日,藤縣空難發生後,由於空難現場處于山坳之中,救援車輛,大型救援設備無法到現場,村民志願者自發組成摩托車隊,為3.21空難救援隊伍運送帳篷食物、水、雨衣等物資,為事故核心救援現場的一線救援人員提供物資保障。

「背簍精神」是一種早期供銷社的背簍後勤保障方式,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現代化在很多地方已經消逝,但是在一些極其偏遠的地方依然發揮著作用,對各種艱難條件下的救援、後勤保障等多方面依然有它獨特的優勢!發揚「背簍精神」,傳承「背簍精神」,永不過時。

歡迎留言、評論、轉發、收藏!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60e867d443b5259ecc26a616f0cda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