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將王建安:病床之上指揮作戰,為何72歲病逝時,無一人前來弔唁

2024-01-19   一畫書畫

原標題:上將王建安:病床之上指揮作戰,為何72歲病逝時,無一人前來弔唁

黃麻迎起義,戰火淬金戈,威武殺敵勇,良謀布陣多。

星辰齊魯曜,將相濟南和。不計名和利,浩然正氣歌。

我國建軍九十周年之際,一首五言律詩對一位老將軍一生做了一個簡略的總結,歌頌了開國將領的豐功偉績和他戎馬一生的英勇事跡。

他就是王建安將軍。這位為新中國的成立拋頭顱灑熱血,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七十二歲那年病逝後,追悼會竟沒有一個人前來弔唁。

英雄的離世是讓人悲痛的,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曾經所做過的一切。哪怕是普通人,在與這個世界永別的時候,親戚朋友都會前去送他最後一程,然而這位國家的英雄為什麼會走得如此孤獨呢?

原來,王建安將軍在生前就立下了五不的遺囑:「不開追悼會、不送花圈、不搞遺體告別、不通知生前好友、不請負責同志護送遺體火化。」

王建安的一生和他的參軍之路

王建安出生於1908年,他的父母親是湖北省紅安縣桃花區的貧困農民。因為家裡困難,父母親沒有能力讓他上學。從小,他就去給地主家打工。

十六歲時,各地軍閥割據,戰爭頻繁發生,常常有人到農村來徵兵,於是王建安參加了吳佩孚的軍隊。對於農民來說,參軍不失為一條好的出路。

在軍隊中,王建安雖然年齡小,但他細心好學,不但學會了武藝,還學會了排兵布陣的兵法知識。

黃麻起義後,王建安一直在中國工農紅軍部隊。1928年擔任班長,參加創建鄂豫邊蘇區的鬥爭,後任排長、連長,參加了多次戰鬥。

1931年,二十三歲的王建安擔任紅軍第四方面軍第十師的營長,參加了與國民黨的反圍剿戰爭。

之後,王建安以他聰明的才智和軍事才能,擔任了副團長和政治委員的職務,在紅軍長征開始後,一直擔任紅四方面軍的政委,指揮紅四軍部隊與敵人開展戰鬥。

1956年,在新中國的軍隊授銜儀式中,王建安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先後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堅持原則,嚴以律己,實事求是,從不包庇

王建安堅持原則,嚴以律己,在工作上從不徇私舞弊,他對待老朋友老部下都是一視同仁,他們犯了錯誤從不包庇,也正因為如此,他得罪了一些人。王建安說:「共產黨員就是要敢說真話,實事求是地反映問題」。

王建安將軍一生摯友不多,但許世友可以被稱為好友之一。

黃麻起義後,王建安和許世友就成了戰友和搭檔,兩人一直在紅軍部隊,紅四方面軍部隊指揮作戰。

他們兩人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革命戰爭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從不退縮。面對敵人英勇作戰,不顧忌個人生死。英雄相惜,二人在作戰的過程中同生死共患難,算是生死之交。

在紅軍長征會師後,黨中央在革命根據地開展各種教育工作,對部隊人員進行教育,提升軍事素養和作戰能力。

革命軍隊剛剛經歷了長征,正處於修養和成長的階段,王建安認為,要堅定跟隨毛主席,聽從黨的指揮。

王建安向上級告發了許世友的決定,許世友和王建安二人都受到了懲罰。毛主席等黨組織領導人耐心地對許世友做了開導,最後才作通了許世友的思想工作,心甘情願服從上級安排。

正是這件事,在兩個好朋友之間築起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從此,二人斷絕了來往。直到解放後,二人才重新交好,但兩人之間的友誼再也沒有回到從前。

因為從小在貧困中長大,王建安一生都非常節儉。有一次,王建安將軍一行人從北京到昆明慰問作戰部隊。

慰問團四十多個人,王建安要求大家一律乘坐麵包車不搞特殊化,吃飯也不麻煩部隊安排,上街找小餐館隨便吃,用餐的標準每桌不能超過四菜一湯。他不僅自己生活節儉,對部下也嚴苛要求,不搞鋪張浪費。

七十年代,王建安任中央軍事委員會顧問,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對於國家大事,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不去和別人比較職位高低,一直都是任勞任怨。在身體抱恙期間,他依然關心著國事。

王建安對他的孩子們要求也很嚴格。他說,孩子們參加工作後就不是父母親的私有財產了,他們要忠於職守,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崗位,才能對得起國家和人民。

王建安將軍病重不能起床時依然不讓夫人告訴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們,他說只要他還活著,就不能耽誤孩子們的工作,不讓孩子們回來陪自己照顧自己。

王建安將軍的一生都交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為新中國的開國功臣,中國人民的英雄,他沒有居功自傲,而是一如既往保持著初心。正如大多數的革命家一樣,他們甘願付出,處處為國家著想,卻從不在意個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