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見老師躲著走?這是「權威恐懼症」,希望娃大膽記住這幾點

2023-08-07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孩子見老師躲著走?這是「權威恐懼症」,希望娃大膽記住這幾點

這麼好的機會閨蜜怎麼能錯過,她趕緊過去和老師聊了幾句,讓孩子和老師打個招呼,大寶只是點頭說了老師好,一句話也不肯多說。孩子這樣的表現,讓閨蜜感覺非常尷尬

大寶的班主任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女老師,閨蜜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畏懼老師,甚至要繞道而行,躲開和老師說話的機會。

很多人小的時候就害怕和老師接觸,長大以後參加工作了,面對領導也是這樣的心理,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畏上情緒。01、孩子之所以怕老師,或許是權威恐懼症

很多學生明明很開心的打鬧著,突然看見老師過來了,孩子們會落荒而逃。不想和老師正面接觸交流,對於學生來說,可能這是一種害怕的心理,非常普遍。有的老師特別嚴厲,曾經訓斥管教過學生,讓孩子們敬而遠之。

但是有的老師非常溫柔,孩子也會遠遠的躲開。就像閨蜜家大寶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權威恐懼症。

學生有權威恐懼症的行為,會對班主任和各科老師產生刻意迴避的心理,因為他們會害怕被管教或者是批評。還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家庭環境的薰陶。

畏上情緒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同樣是一個班級里的孩子,有的學生遇到不懂的題主動和老師交流,一起研究解題方式,而有的孩子卻不敢和老師溝通,平日裡和老師交流也很少

為什麼分在同一個班級,面對共同的老師,孩子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答案就在家庭教育中。

孩子最親近的人是自己的媽媽,爸爸是第一個闖入爸爸視線的「外人」。爸爸是家庭中的權威代表,如果父親太嚴厲,會讓孩子形成恐懼心理。

很多人都說,自己小時候最怕的人就是爸爸,長大以後結婚成家了,回到父母那裡,可以和媽媽坐在一起開心聊家常,卻很少和爸爸交流,對於父親還是心存畏懼

家長們經常會拿出自己的權威指責孩子,比如說,孩子把玩具弄亂了,大人就會說趕緊收拾好,不然我會打你。

小寶寶可能會條件反射的問:你們為什麼要打我呢?家長會說,因為我是你的父親或者是母親。

寶寶經常面對面對家長權威的管教和懲罰,就會有畏懼的心理。上了學之後可能沒有遭到老師的指責,也會帶著一種逃避的心態,害怕自己犯錯被老師懲罰。

沒有辦法和別的孩子一樣,平等的和老師一起討論問題,更不敢堅持自己的觀點。每一個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贊同

做到這幾點,才能讓孩子更大膽

對於孩子來說,懼怕老師也是正常現象。家長應該想辦法慢慢幫娃去改善,既然問題出現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就要和爸爸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在溫馨平等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父母可以選擇和孩子一起讀書,做遊戲。平等的相處模式會讓孩子變得膽子更大,不會對老師產生恐懼的心理。

第一:別怕寶寶挑戰家長的權威

很多家長會說,一定要讓孩子養成害怕家長或者老師的習慣,這樣他們才能夠尊敬長輩。父母認為怕老師,才能懂得好好學習,但是像表姐一樣看到娃遇到老師躲著走,又會擔憂。

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充分發展。比如說我家先生和大寶下棋,爸爸輸了就坦誠的認輸,接受懲罰。

父母不要拿出權威來壓制孩子,寶寶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家長的權威並不一定都是對的,沒什麼可害怕的,相信自己才是最正確的。

第二:和孩子平等交流

一個家庭中遇到了什麼事情,不要只是寶爸和寶媽商量,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

寶寶建議好就採納,錯誤的可以放棄。假期里讓孩子每天堅持讀書,運動,時間表可以讓娃自己安排,只要合情合理就可以了,給娃自己選擇和安排的權利。

第三:讓寶寶有接觸大人的機會

我平日裡和親戚朋友聚會帶著孩子一起去,讓寶寶在和大人接觸的過程中,懂得如何與成年人相處。

遇到問題時,娃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要求,這樣孩子才會一點點減少畏上的恐懼心理。

枕邊育兒寄語:

家長應該幫助寶寶建立起自信心,解決恐懼問題,這樣孩子才能夠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坦然前行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