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兵:家長學會這些方法可以提高孤獨症兒童的社交能力

2023-04-06     南都i健康

原標題:鄒小兵:家長學會這些方法可以提高孤獨症兒童的社交能力

很多孩子被確診孤獨症後

家長會擔心自己的小孩能上學嗎?

能和其他孩子交流嗎?

這些問題讓家長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負擔

為了更好地給

「來自星星的孩子」們

搭建社交階梯、連接孤獨星球

南都健康大講堂攜手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兒童發育行為中心學科帶頭人、

著名發育行為兒科學專家鄒小兵

帶來《搭建孤獨症兒童社交階梯》直播講座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學科帶頭人鄒小兵和主持人曾姐姐

直播中都分享了哪些乾貨?

一起來看看

0 1

BSR模式是什麼?

鄒小兵介紹,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提出BSR模式,該模式以行為療法為孤獨症干預的基本手段,以結構化教育作為訓練的基本框架,以社交訓練為孤獨症兒童干預的核心內容,總結為獎罰分明、組織計劃、社交中心。

0 2

如何做到獎罰分明:四獎、七不、八罰

行為療法落實到家長具體的管理孩子就是要獎罰分明

針對良好行為進行「四獎」,包括零食、玩具、活動、語言等。強調自然的、不做作的一種獎勵方式,落實到孩子就是用他喜歡的零食、玩具進行獎勵,用孩子喜歡的活動進行獎勵,用語言、表情作為精神獎勵,比如「你真棒」。

當孩子出現攻擊性、破壞性、滋擾性等問題行為的時候,家長要知道哪些懲罰方法是不可以做的,一共有七不,包括不打、不罵、不嘮叨、不欺騙、不威脅、不利用、不對抗

如果要懲罰孩子有八罰,包括自然結果、邏輯結果、反映代價、簡單的言語批評、暫時的隔離、活動取消、玩具的剝奪,還有忽略的方法。

0 3

組織計劃怎麼做:家長要做到心中有數

組織計劃就是家長給孩子設定一個環境,家長想在這個環境中幫孩子做什麼。跟隨興趣是最重要的「組織計劃」,家長要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當家長知道孩子在這裡玩水時,心中要有一個計劃,比如,我會怎麼樣跟他玩水,在這個過程中我要讓孩子實現跟我的對視,實現跟我的模仿。

0 4

什麼是自然情景?

孤獨症孩子能夠在家庭、小區、學校等自然成長的情景中提升他的能力。

家長在開始干預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自然情景、快樂有序,跟隨孩子的興趣一起來做。要注意別讓孤獨症的孩子一個人在家獨自閒著,別讓他一個人獨自忙著,家長應和孩子一起面對面快樂、密集地互動。

孤獨症的核心挑戰來源於缺乏社交技能,以社交為中心、家庭為中心的早期干預,能夠顯著改善孤獨症兒童的預後。

0 5

搭建孤獨症兒童社交階梯,分為六個階段

搭建孤獨症兒童社交階梯,分為六個階段,每個階段包含200多個社交元素,每個社交元素,都可以結合家庭生活常見的活動和遊戲來進行,實現隨時隨地快樂互動和干預。

第一級階梯需求引出社交本能和趣向,孤獨症兒童在1-3歲第一次就診時,建議家長往往不需要做太多的其他的訓練,訓練時最重要的內容是看、指、應、說,這個活動在自然情景中進行,在快樂有趣的活動中進行,在孩子的興趣下進行。

家長在和孩子玩耍的時候要學會應景式旁白。比如,在孩子玩球的時候,家長跟孩子說「球」;當孩子要開門的時候,家長說「門」「開門」。

利用「加一原則」,孩子會說一個字,家長就說兩個字;孩子會說兩個字,家長就說三個字,用重複、誇張的方式去提升孩子的語言。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學科帶頭人鄒小兵

當孩子會簡單地說一句話,可以應景地說話就進入了 第二級第二級是需求引導下的功利性單向交流,這一階段孩子的特徵是有點指向性,但是指向性不明確,孩子開始描述,比如走到門口說開門、看著蛋糕說好吃等。

如果孩子能夠自己得到滿足不會找家長,處在被動的狀態,家長要創造環境讓孩子和你交流,孩子才能得到需求的滿足。

家長干預訓練要堅持,第一、二級是孤獨症訓練最艱苦的時期,多數孩子在這一階段給家長帶來煎熬和挫折感,但是只要堅持下去,在三個月半年之後,一旦出現了重大的進展,後面的訓練就比較容易了。

第三級階梯是需求引導下功利性初級雙向交流,孩子開始出現提問。提問在孤獨症兒童的發展社交階梯里具有決定性的里程碑意義。

家長可以在家門口準備一個掛鉤,每天掛一個新奇的、孩子不認識的玩意兒,然後家長間互相提問,媽媽指著掛鉤上的東西問爸爸「這是什麼」?爸爸再告知媽媽答案。每天換不一樣的東西,引導孩子指向這個東西,學會提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家長不要做非常勤奮的教育者,不能看見什麼教什麼。

第四級是初級雙向簡單的情感交流,孩子已經會交往了,但是不那麼積極,這時就可以上幼兒園了。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裡面能得到特殊的關照,會有人主動地帶他參與到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時,第三級也可以去幼兒園。為了增加孩子的提問,家長可以在家陪孩子做一個幻燈片,放上孩子沒有見過的東西,並且家長可以假裝不知道,和孩子一起查資料,從而來提升孩子提問的能力。如果這一級的孩子在提問過程中出現了鸚鵡學舌,就要使用二對一的方法,不要直接問孩子,而是家長間進行互問,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回答後面的問題。

當孩子出現重複提問時,家長不要難過孩子為什麼又出現了刻板效應,第一次回答,第二次反問,第三次轉移或者忽略,可以帶孩子參加另外一個新的活動。

另外,現在社會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很多學習都是在家裡進行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去自然的世界,比如去農場。去了農場後,家長要多拍幾張照片回家,回家和孩子講述今天看到了豬、看見了羊、看見了狗。也可以在照片旁邊寫上順序或者時間,幫助孩子完成敘述一件事情的能力。

第五級是終極雙向複雜的情感交流,這一級的孩子已經喜歡和人玩耍,願意去學校了,但是孤獨症孩子總是一根筋,缺一點心眼。家長要觀察孩子會不會合作,會不會競爭,會不會對抗,會不會分享。以玩剪刀石頭布為例,不是單純的會玩,而是看孩子知不知道玩石頭剪刀布勝利代表著獲得了一個優先選擇一項遊戲的權利。

第六級是雙向高級情感交流,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人。這一級最重要的是知榮辱,家長要培養孩子對老師的愛,讓孩子知道愛你,你就會舒服,不愛你就會難過。

最高級別的訓練就是挫折承受能力的訓練。有很多孤獨症的孩子是輕度,在兒童時期沒有診斷出來,到了青春期才診斷出來。在青春期的時候他表現的問題就是挫折承受能力差,嚴重的情緒障礙,稍微有點不順,就掀桌子跟別人吵架、打架,這是外化性的表現;或者內化性的表現,比如開始不高興、抑鬱、焦慮、不想活了。

集體合照

孤獨症兒童就是一棵樹苗,我們要讓他健康成長,那麼他必須有一個土壤,就是教育三原則;這個樹有三根主幹,一個是社交中心,一個是獎罰分明,一個是組織計劃;然後樹要結出社交之果。光有土壤這個樹不能活,還有空氣,家庭和諧、父母恩愛、個性化教育都是空氣。

06

孤獨症孩子去學校上學,主動告知孩子有孤獨症,是否會受到歧視或者貼標籤?

如果孩子屬於輕症,可以不告訴老師,但如果孩子症狀比較明顯,你不告訴也容易被發現。其實主動告知學校和同學,反而更容易得到他們的理解和包容。

0 7

普通孩子家長擔心同學中有孤獨症孩子是否會影響自己的孩子成長和學習?

普通孩子的成長需要人格的完善,包含了對弱勢群體的認識理解和幫助。如果能夠從小培養普通孩子去包容、接納世界的神經多樣性,他能成長為更完善的人。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接納孤獨症譜系人群,讓他們在學習、生活和就業上可以獲得更多的幫助。

希望能夠得到全社會和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一起推動中國孤獨症兒童生態系統的改善。

錯過直播的朋友

可掃碼進入「南都健聞」視頻號

點擊【直播回放】

即可觀看全內容

南都健聞(nanduijk)報道

直播:南都記者 曾文瓊

采寫:曾文瓊

攝影:崔俊超 陳贇健

實習生:蔣源

通訊員:周晉安 甄曉洲 朱繪霖

關注「南都健聞」

進入後台回復關鍵詞

查看更多健康資訊

回復 【疫苗】

查看疫苗接種點匯總

回復 【發熱門診】

查看附近的發熱門診

回復 【核酸】

查看核酸檢測採樣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5b670422fdff62b11ec5c7a63cd81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