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苦守,任正非後撤,造車大洗牌提前到來!

2023-04-04     功夫財經

原標題:雷軍苦守,任正非後撤,造車大洗牌提前到來!

作者:關不羽

2023年的3月底,新能源車產業都是「大新聞」。

造車有如圍城,想進去的擠破頭,想出去的撒腿奔。

01 小米真虧得起嗎?

3月24日,小米交成績單,屬實不太好看,2022年成了上市以來首個營收、利潤雙雙下跌的財年。手機賣得不好,沒人感到意外,全球同此寒涼,都靠同行襯托。

引發爭議的是小米造車,「2022年小米對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所投入的費用為31億元。全年研發支出達160億元,5年研發復合增長率達到38.4%。研發人員占比進一步擴大至占員工總數的近50%。」

去年3月,雷軍的豪言壯語言猶在耳,「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我們有錢,有研發團隊,有全球智能生態,我們虧得起。」

小米是有錢,但是真虧得起嗎?小米造車,是全資投入,滿負荷拖曳的真燒錢。總收入同比下滑14.7%、凈利潤驟降61%的財報數據,都給「虧得起」投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更存疑的是團隊。此前推出的概念車,被指「設計平庸」,錢不是問題,人是問題。智能電器和電動車的人才並不通用,短板遲遲沒有補上。

小米招聘官網顯示,正在北京、上海兩地大量招聘汽車業務員工,職能包括研發、市場等方面,崗位數量超400個。

按照小米公開的計劃,實現量產還有一年。如此大規模的招聘,情商高的說法是最後衝刺,情商低一點的說法是準備不足?

雷軍造車的豪賭,背離了他發明的「飛豬理論」。國際上,由於全球經濟表現欠佳,「綠色概念」開始陷入審美疲勞,連綠得油汪汪的歐盟都不得不放寬「2035禁燃令」,造車故事含金量褪色不少。國內汽車行業同樣不容樂觀,這一輪如火如荼的價格大戰,加速了新能源汽車全行業洗牌的到來。

風口不再,豬顯原型。小米還在風中凌亂中堅守,華為已然做出了後撤的姿態。

02 華為再次「不造車」

公司更高層面的策略調整,衝擊最大的還是華為「造車一哥」余承東。

2023年3月31日,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公開表態「不造車」,「有些部門、有些個人和合作夥伴在宣傳中濫用華為品牌,這件事一直在查處過程中」。「查處」二字尤為扎眼。

徐直軍此前負責過華為新能源車業務線,「余大嘴」正是接了他的班。但也不必對徐、余之間過度揣摩,「不造車」的泰山壓頂無疑出自任正非。

3月31日華為創始人、董事長任正非署名簽發的一份《關於華為不造車的決議》。這份當天簽署、當天宣布的文件明確表示「華為不造車」、「不能使用華為/HUAWEI出現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文件有效期5年,這意味著5年之內新能源車江湖,不會出現「華為」的招牌。

這不是任正非第一次明確表態「不造車」,實際上任正非從未表態過華為要造車。如今一紙文件,余承東不得不解釋他主推的「薛丁格式造車」——華為好像造車了,又好像沒造。

03 華為的「無限接近造車」

4月1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在演講中回應了「華為不造車」這一決定。他指出,原本是希望「華為問界」成為生態品牌,不讓消費者產生困惑。但是公司有些領導有不同意見,要求把「華為」去掉。

看得出,余總對「不造車」心有不甘,卻又不得不解釋,所以解釋得很有愚人節的味道。

「生態品牌」才會讓消費者困惑——掛著華為標誌的門店、打著華為品牌的車,要說不是華為造的,實在很難讓人信服。但是,要高調宣傳說是華為造的,華為又沒造車的業務。

華為的新能源車業務分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傳統的零部件供應商模式,這沒什麼可說的。
第二種是Huaiwei Inside模式,將華為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賣給技術實力較強的車企。這是一種輕資產運營的技術服務,不算造車。
第三種則是更進一步的智選車。根據余承東的描述,這是華為與車企深度合作,參與到研發到銷售全鏈條的「無限接近造車」。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系列,就是智選車模式的成果。

「無限接近造車」,無限接近模糊。外界並不清楚「智選車」是否涉及到資本層面的合作,也就無法分辨這到底是輕資產運營還是重資產投入。如果是後者,那麼華為將和汽車製造業深度捆綁,甚至某種程度上成為轉型為車企。

「問界」系列掛華為品牌那麼久,可以視為可進可退的戰略定位模糊——是余承東、賽力斯越界操作也好,是華為高層的默許也罷,外界都將「華為問界」視為「華為造車」的信號。

直到《關於華為不造車的決議》打開了薛丁格的箱子,余承東的「貓」死了。儘管還留著「服務造車企業」的「尾巴」,但是華為後撤的姿態是清晰的、堅決的。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04 華為,被誤解的理工男

華為是中國最成功的科技企業之一,在被很多國人視為「中國科技之光」的同時,也因此產生了嚴重的誤解。

華為可不是想像中的不惜一切代價、不顧經濟核算的科技偏執狂,而是有著長期戰略穩健、高度重視盈利能力的成功企業。

華為擅長在商業應用成熟的領域打陣地戰,看準時機切入市場,大規模科研投入實現後發先至。最典型的莫過於移動終端業務。

2003年華為成立手機業務部,長期走廉價的中低端市場。

2011年推出的首款榮耀U8860,對標的是小米1。

直到2013年榮耀分離為獨立品牌,才正式大舉進軍智能機高端市場,迅速做大做強。

2011年余承東接掌手機業務,不惜得罪運營商,大刀闊斧砍掉了大量中低端市場的定製機,理由就是不賺錢。也正因為敏銳的市場意識,余承東挖來三星中國的楊柘,華為手機的品牌建設走上了軌道。

華為是高度重視科研的理工男,但也是高度重視經濟效益、市場意識健全的成功商人。

華為是理工男,卻不是「唯科技論」的狂熱,對市場是嚴肅認真的,也是冷靜理性。現實證明「無限接近造車」的市場之路走不通,果斷後撤順理成章。

05 任正非守在底線上

余承東曾經樂觀地表示,AITO問界「一年要賣出30萬輛車」,後來修正為「多種挑戰下能做到10萬-20萬輛就已是奇蹟」,結果是年度銷售7.5萬輛。今年前三個月的銷售數據更是慘澹。不僅銷量不過關,問界的口碑也不出彩——華為品牌捆綁的產品,不出彩就是令人失望的結果。

比產品市場業績令人失望更糟糕的是,兩種創新的合作模式推廣也不順利。余承東力推的智選車模式,僅有賽力斯一家走通全程。

對大部分車企而言,這一「深度參與」模式的成本不低,還意味著出讓很大部分的主導權。有實力的沒興趣,有興趣的沒實力。問界沒有獲得市場成功,更是勸退了本來就不多的潛在參與者。

退而求其次的「Huaiwei Inside」模式也是麻煩不斷。這一模式基本是為傳統車企量身定製的,以華為的智能技術優勢補傳統車企的技術短板為賣點,看上去也不錯。但是,傳統車企真的歡迎華為嗎?人家未必承認自己有短板,認了也未必想補上。比如上汽董事長陳虹的「靈魂論」,斷然拒絕與合作華智能駕駛技術。

就算傳統車企勉為其難接受「Huaiwei Inside」,也有貌合神離的風險。華為和廣汽的合作就是如此,去年8月廣汽高管就曾發聲抱怨「太貴了」。3月27日,廣汽宣布埃安AH8項目由與華為聯合開發變更為自主開發。

更耐人尋味的是,華為和廣汽的合作最初定位於「Huaiwei Inside」,但是華為的實際角色基本上還是供應商,本來也沒有真正「Inside」。4月2日余承東公開承認,目前Huaiwei Inside模式的合作夥伴僅有長安一家。

「Huaiwei Inside」、智選車模式都看不到市場推廣的前途,華為的新能源車業務線只有進退之間的二選一:接受現實後撤,安心做供應商,要麼大舉投資重資產造車。

任正非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是不難猜到的。2020年11月,任正非就簽發文件強調「華為不造車」,2023年他有什麼理由更看好「造車」?2020年的那份文件是三年有效期,沒有阻止造車走向「模糊化」。這次就補個五年有效的,這是任正非的決斷,企業創始人守在了底線上。

雷軍見此,是否有所思?

06 結語

很顯然,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早已告別野蠻生長的階段,到今天,一眾參與造車的企業都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上。

我們欽佩小米的勇氣,也尊重華為的選擇,他們在以不同的策略,迎接和應對一個全新汽車時代的到來。我們也相信, 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這些中國最優秀的企業,一定會給中國汽車行業帶來驚喜,儘管在這個過程中會伴隨各種挫折、洗牌乃至淘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59e0b6dbfd9d8e91cd0c994a6b7f7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