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喜歡被否定,特別是來自最親近的人的否定,當父母的應該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不管你表現如何,我們永遠都在背後默默地支持你,鼓勵你,這樣孩子面對未知的未來才會更加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作者:希藍(爸媽精讀主筆)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2歲女童輸掉比賽被媽媽拍打訓斥,委屈大哭,路人紛紛安慰。
事情是這樣的,在9月22日,鄭州舉辦了一場平衡車比賽,一位2歲左右的女孩在比賽過程中發揮失常,跑了倒數。
這位女孩的媽媽非常生氣,把女兒拉到一旁,當著路人的面整整罵了孩子十分鐘有餘,期間還好幾次拍打了孩子的頭盔。
小女孩不停地哭泣,媽媽卻不為所動,始終沒安慰一句更沒有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而是把女兒晾在一邊。
很多的路人都看不下去了,紛紛上前安慰小女孩,但是這位媽媽卻無動於衷。
對這位媽媽來說,這場比賽是極其重要的,輸了比賽就等於丟了面子,只能通過對孩子不斷地責罵才能讓自己好受一些。
她並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付出了努力,沒有取得好成績,她也很難過很著急,她需要的是媽媽的理解和安慰,得到的卻是大庭觀眾之下的責罵。
這嚴重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女孩更加感受不到媽媽對她的愛理解和包容。
2歲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承受如此大的壓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不是這樣個做法,要求過於嚴厲,只會適得其反。
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的差異,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其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顯然這位媽媽對女兒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面是嚴重不達標的,孩子平衡車比賽沒有跑好,苛責,謾罵,對孩子並沒有實質性幫助,還不如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以及安慰,讓她感受到你對她的關心和愛,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鼓勵。
01
父母的認可是孩子前進的動力
有位心理學家說:「父母的認可,永遠是孩子砥礪前行的最好姿態。」
今年4月份,環球網綜合報道講述了美國一位叫加米亞的10歲女孩,藉助假肢完成了多個後空翻和一字馬動作。
原來這位女孩患有先天性股骨缺損,左腿比右腿短,在五歲的時候還做了截肢手術,從此更加自卑,不敢出門。但媽媽沒有放棄她,給予她極大的信任和支持。
加米亞雖然身體有缺陷,卻心懷夢想,夢想成為一名職業舞蹈者,這位媽媽對於女兒的夢想沒有嘲笑沒有否定,而是不斷鼓勵她朝著夢想前進。
通過不懈努力勤奮練習,加米亞能夠完成多個後空翻和一字馬動作,面對鏡頭表演時,她充滿自信,動作嫻熟,臉上始終帶著笑容。
在媽媽的陪伴和鼓勵下,使加米亞不再自暴自棄,從此相信自己,並不斷地接受挑戰,成就更好的自己。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孩子一旦得到了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幹、有悟性。
加米亞很幸運,擁有一位愛她認可她的好母親,也正是母親對她的認可肯定與支持,讓她越發自信,不斷地挑戰自己,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說: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孩子的自信心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父母的鼓勵認可後天建立起來,當孩子心懷夢想時,我們要做的是支持肯定他們,相信他們可以通過努力來實現目標。
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可,是對孩子極大的鼓舞,孩子會更加有動力,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根據真事改編的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沙耶加是在老師和同學眼裡是名副其實的學渣,壞學生。
不過她的母親卻不這麼認為,她堅定地告訴老師:「我的女兒,她是個好孩子。」
後來沙耶加因抽煙被學校懲罰休學,媽媽沒有責罵她,反而對她說:「不管周圍人怎麼說,就算與全世界為敵,我也一定站在你這邊。」
在母親的愛和包容下,沙耶加改過自新,努力學習,可惜成績依然不理想,媽媽溫柔地安慰她:「如果太累,放棄也沒關係哦,你已經很努力了嘛。」
是媽媽一次又一次的鼓勵認可,讓沙耶加重燃鬥志,一舉考上日本排名前五的名校。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
父母的肯定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就像沙耶加,不管如何叛逆,別人對她的評價何等之差,但是媽媽對她只有肯定和支持,正是這份認可使她發生了改變,從學渣逆襲成為學霸。
02
貶低式教育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自信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說:「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而微博上一個熱點新聞【成績名列前茅仍被罵不爭氣,12歲女孩不堪「貶低式教育」離家出走】卻恰恰相反。
在8月1日,湖南張家界鐵警接到一名離家出走的12歲女孩,女孩來自湖北,父母都忙於工作,對她的關心和陪伴少之又少,只有一隻寵物狗與她為伴。
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媽媽並沒有為之感到開心,還經常因為一些小事責罵她,說她很差勁,因此女孩子很不自信,即使成績名列前茅,也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父母一次又一次對她的否認,讓她深深地以為自己真的不如別人,自己就是那麼地不堪,以至於成績優秀也不敢肯定自己。
這種貶低式教育,只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自信,導致她性格內向,不善於與人交流。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孩子渴望被看見,渴望父母的陪伴和理解,渴望父母的認可,可父母給予的只有無限的苛責和貶低。
創傷心理學的研究顯示:言語上的虐待無異於靈魂的謀殺。不斷地批評、辱罵、輕視、不合理的期待等等,會像身體傷害和性傷害一樣,給人帶去創傷和羞恥感。
這種情感上的傷害看似無形,卻比其他形式的傷害更為持久、深遠,甚至伴隨孩子一生。
現在講究的是科學養育,過去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苛責式教育已不再適用,需要轉換思維,方能讓孩子更優秀。
03
過於嚴厲無法促進孩子進步卻會帶來傷害
在2016年6月10日,達州市渠縣中學剛參加完高考的小斯,在QQ空間定時發布了多條「說說」,每條內容都表達出了輕生的念頭。
6月13日上午,小斯的屍體在渠縣的渠江河面上被發現,從他寫下的日記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平日裡父母對他的嚴厲。
初一下學期,我全校排名第五,數學滿分,政治滿分,地理滿分,英語99,其他科目也都是90多。
爸爸問我:「英語學懂了嗎?」我答:「學懂了。」爸爸於是告誡我,「不要驕傲自滿,半灌水響叮噹。」
後來,我升入重點高中,學校里學霸如雲,競爭異常激烈。
我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開心地打電話跟媽媽分享。
媽媽卻不悅地問我:「怎麼才73名啊。」
我在電話另一頭,幾乎氣哭,因為其他同學考到前600名,父母就有獎勵。
就是這種對孩子過於嚴厲,不管孩子取得多好成績都不會得到認可,永遠都是不滿意,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尹建莉老師說:「對每個孩子來說,大人的認可就是愛,不認可就是恨。」
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的父母認為嚴厲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只有不斷地否定孩子才會讓他更有動力。
捫心自問,你在工作中非常努力,經常加班加點,做出來的成績卻永遠得不到上司的認可和肯定,那你還會有動力繼續下去嗎?顯然是不會。
在《讀懂孩子的心》中講: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往往比對普通人的高,甚至,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比對自己的要求都高!這樣的孩子,容易在長大後有自卑的特徵。他不會有足夠的自信,會覺得自己沒有力量去做各種各樣的事,因為他就是在被不斷批評中長大的。
沒有人喜歡被否定,特別是來自最親近的人的否定,當父母的應該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不管你表現如何,我們永遠都在背後默默地支持你,鼓勵你,這樣孩子面對未知的未來才會更加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教育學家強調:要多鼓勵孩子,鼓勵就像給花澆水,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作者簡介:希藍,富書專欄作者,90後寶媽,不攀比不將就,喜歡讀書寫作,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