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都醴陵,湘楚古邑,千年窯火,生生不息

2023-05-25     樂玩日誌

原標題:中國瓷都醴陵,湘楚古邑,千年窯火,生生不息

瓷都龍陵,湘楚古邑,千年窯火,生生不息。

史前時期,淥水先民竿路藍縷,凝土為陶,傳至商周從未間斷。

自遠古時代開始的陶器燒造傳統,反映了醴陵陶瓷生產的的源遠流長。

至秦漢,醴陵封國置縣,制陶規模益盛。

晉唐時期,岳州窯和長沙窯瓷器大量輸入體陵。

五代時期,毛家嶺窯址的發現。代表了目前所知醴陵瓷業最早的開端。

青銅器冶煉技術的成熟,也促進了醴陵制陶技術的提升。陶器種類變得豐富,石泥塘遺址即已發現灰陶、黑陶、白陶等多類陶器。

中晚唐時期,長沙窯的瓷器生產水平已經十分成熟,逐漸發展為湖南境內的老牌窯場,在其影響之下,省內窯口紛紛效仿生產。

五代醴陵毛家嶺窯的產品與長沙窯有較大的關聯。

宋元時期,江西景德鎮青白瓷、浙江龍泉青咨發展強勢,成為瓷器大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促使醴陵諸窯場最先吸收外來技術。

近年來,在醴陵楓林鎮、溈山鎮等都發現了多處宋元窯址,其產品外來風格較強。

宋元時期,體陵大規模生產青白瓷,材美工巧,質量上乘。明清時期,醴陵盛產青花瓷,以為山為中心,制瓷作坊百餘家,產品運至姜灣,客商雲集採購。

清末民初,醴陵瓷業書寫了輝煌篇章。

1905 年熊希齡在醴陵姜灣創辦湖南瓷業學堂,聘請日本和景德鎮技 師教習,改良舊日制,

創燒出釉下五彩瓷,又開設湖南瓷業公司,產品多次在國內外博覽會獲獎,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

民國中後期,日本人侵,生靈塗炭,釉下五彩工藝還漸失傳。

新中國成立後,釉下五彩工藝被逐漸恢復,重放異彩。

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層出不窮,從1958 年起開始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國宴生產瓷器,多次作為國禮饋贈各國元首,因此獲得「國瓷 」 美譽。

改革開放後,醴陵瓷業呈現百花齊放的可喜局面,品種多樣,名家精品迭出不窮,形成日用陶瓷、藝術陶瓷、 建築陶瓷、工業陶瓷產品體系,陶瓷產業迅來了新的輝煌。

讓我們在醴瓷指引下,沿著歷史的河流緩緩而行,去發現感悟醴陵陶瓷的悠久歷史和厚重底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3bd73e5f792abd03a528c22ef51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