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深夜崩潰大哭:孩子三年級,我終於嘗到了提前開發智力的苦果

2023-09-29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媽媽深夜崩潰大哭:孩子三年級,我終於嘗到了提前開發智力的苦果

記得閨蜜家孩子糖糖上幼兒園中班時,有一次陪閨蜜去幼兒園接女兒,路上閨蜜想起之前教孩子的古詩和數字,決定趁著回家的路上考考她。

「糖糖,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什麼?」

「糖糖,你能跟媽媽從一數到十嗎?」

「糖糖,你能背一遍昨天媽媽教你的古詩嗎?」

女兒前面還配合她回答了幾個問題,後來漸漸地開始不耐煩起來,最後乾脆對她的話充耳不聞,而是顧左右而言他。

「媽媽,你看那朵花真好看。」

「媽媽,你能幫我抓一隻蝴蝶嗎?」

「媽媽,我想吃烤地瓜...」

對此,閨蜜有些生氣,於是教育糖糖,做事情的時候要認真專注,總是想著玩能學會什麼呢?

結果糖糖委屈地說:「媽媽,你能不讓我學習了嗎?我的周六周日在上課,幼兒園在上課,周中也有興趣班,我什麼時候才能玩呢?」

女兒的話讓她瞬間不知該如何回答,看著孩子稚氣未脫的小臉,一股濃濃的愧疚瞬間湧上心頭。

確實,閨蜜女兒在幼兒園每天要學習,周中她為孩子報了幾個興趣班,周六日也是排了滿滿的課,就連短短的,放學這一段路,她也要用枯燥的知識將時間填滿,完全忘了考慮女兒的感受。

後來糖糖上了小學,因為所有知識都提前學過,一二年級即便不好好聽課,也能次次考100分,可是到了三年級,所學知識開始深奧,對孩子的聽課能力也開始有一定考驗,孩子再也沒有老本可吃,學習成績開始下滑。

慢慢地孩子越來越跟不上,次次考試都是中等偏下,後來竟然發展到不願意去學校、厭學的程度。

閨蜜十分後悔,有一次深夜崩潰大哭跟我說:孩子上三年級,我終於嘗到了過早開發智力的苦果!

過早開發智力,其實是家長在為自己的焦慮買單

我發現與閨蜜相似的家長竟然有很多,將孩子所有的時間,哪怕是碎片化的時間都占據,過早的去給孩子開發智力,這其實並非是真的為了孩子好,而是家長在為自己的焦慮買單。

簡單來說,就是家長不遵循孩子的生長規律,盲目的將成績和技能過早帶入到孩子的世界裡,從而讓孩子失去了快樂成長的機會。

但其實,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報班的時候,並非真的是因為孩子喜歡,而是「別人家的孩子學,我家的孩子也不能落後」的心態。

這就是典型的焦慮型家長,不僅孩子為過早開發智力承擔重負,家長也會慢慢嘗到這種高壓教育的苦果。

過早開發智力到底有什麼危害?

美國的社會學家曾有研究表明:「孩子在被干預下,短期內智商確實可以被提高,一旦這種干預消失後,孩子的智商就會降回來。」

但過早開發智力的孩子就像是經歷了一場風暴,雖然風暴撤去都會回歸原樣,但有些影響對孩子來說卻是不可磨滅的。

1. 過早開發智力讓孩子看不到真實世界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孩子從小就被父母逼著學習,各種手段阻礙他交友遊玩,他的世界裡只有學習。

最後,這個孩子終於考上了重點大學,而在他媽媽送他上學的那天,他讓媽媽等在宿舍樓下,而他從樓上一躍而下,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雖然是個故事,卻也為所有的父母提了個醒。

當你把孩子所有的時間都放在學習上時,那麼他原本該玩,該感知世界的時間就會被占據,孩子整天都穿梭在各種補課班中,聽到的除了書本作業就是成績,自然沒有時間感受大自然,也沒有時間去快樂玩耍。

慢慢的,當孩子該真正站在學習起跑線上時,長久積累的高壓會瞬間反噬,讓孩子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2. 過早開發智力會導致孩子其他能力被弱化

智力的高低對孩子來說固然十分重要,但這並不代表孩子的其他能力就可以被弱化,甚至是視而不見。

在當代社會,孩子只重視智力發展的惡果比比皆是。念大學的學生連最基本的獨立技能都不會最後被退學,已經工作好幾年的年輕人,時時刻刻都需要父母的照顧。

這些社會性的問題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家長,過早的開發孩子的智力,會導致孩子的其他能力被弱化,甚至是消失,比如社交能力,獨立能力,抗挫能力等等。

而這些能力並駕齊驅,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好的父母,要允許蝸牛慢慢爬

美國曾有這樣一個著名的「雙生實驗」,實驗內容大概就是對雙胞胎進行不同的教育,以此觀察過早干預孩子的生長到底有沒有用。

其中一個孩子被早早教會各種技能,爬樓梯,用筷子等等,而另外一個則讓他自然生長。

那個被過早干預的孩子確實在短時間內學會了很多技能,但當兩個孩子都長到一定年齡時,另外一個孩子自然而然就掌握了這些技能,甚至比第一個孩子做得還要好。

最後,實驗的結果表示,沒被干預的孩子很樂於去探索這些新技能,而被過早干預的孩子則因為長時間的枯燥練習,喪失了對這些技能的興趣,甚至還出現了退化的表現。

所以,好的教育一定是允許小蝸牛慢慢爬,而不是趕著蝸牛跑步前進。

1. 尊重孩子的興趣,報班要精不要多

對孩子而言,報班上課或者是學習知識,一定要適當適度,在報興趣班時,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興趣,不要盲目的去下決定。

要知道,當孩子能把熱愛變成長久的興趣時,這門興趣課才會真正發揮作用,而父母也要明白,這種平等的溝通遠比強制要有意義的多。

2. 不要剝奪他當小孩兒的權利

好的童年能治癒一生,不好的童年卻需要一生來治癒。

這句話並非毫無道理,對孩子來說,擁有一個五顏六色的,快樂的童年會更加有意義,也更加容易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

比起整天學習,我們更應該多一些時間陪孩子走一走,玩一玩,看看大自然,去野外露營,或是去遊樂場痛快玩一場,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會懂得,不能剝奪他當小孩的權利。

其實在孩子的短暫童年時光里,除了智力開發外,還有許多值得做的事情,不僅讓孩子感到快樂,也會讓孩子的其他能力得到好的提升,而這些能力,也將會是孩子未來最寶貴的財富,伴隨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36e649d6e367cd06800a3438865eb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