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有效應對流感季
圖/圖蟲創意
採訪感染科醫生和病毒學家時,我問大家對今冬呼吸道疾病增多的看法,普遍回答是並不意外,甚至早就預見。
2022年秋冬季,美國、日本等多國在解除新冠防疫措施後,已經歷過類似的呼吸道疾病高發期。國際上有一種解釋是免疫差距,即新冠大流行期間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環境消殺等防護措施,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時,也使得大眾與其他呼吸道病原體的接觸減少,部分病毒和細菌感染髮病率降低,病原體對人體的免疫刺激不足,同時疫苗接種延遲或中斷,導致易感人群增多,群體免疫力下降。
國內外不少學者早已對這一趨勢提出預警。一位受訪的感染科醫生在流感季到來之前,已經叮囑到門診的易感患者及時接種流感疫苗。目前中國流行的呼吸道疾病,均由已知病原體導致,相關疾病都有成熟的治療方式。除了老人、有基礎病的患者、孕婦等脆弱群體要特別注意,大眾不必過度恐慌。
然而,對來勢洶洶的呼吸道疾病,公眾普遍感覺措手不及。過去一個多月,不少家庭的老人、孩子接連發燒,緊張的家長們帶著患兒湧入醫院,造成兒科爆滿。
呼吸道疾病具有季節性,為何專家和大眾對這場「有跡可循的風暴」感知不一?一位受訪專家指出,信息不對稱或進一步加劇了大眾的焦慮,相關部門在疾病的宣講上仍需加強。比如:政府如何充分利用各種媒介渠道,在流感季到來之前,提醒更多人有所防範;針對易感群體,要及時建議接種疫苗、佩戴口罩等。感染增多後再進行提醒,雖為時未晚,但也錯過了最佳時機。一位受訪者提到,11月底他才帶孩子去接種了流感疫苗,家人在此之後相繼發燒,可能是在接種點被交叉感染了。
除加強宣講之外,相關部門更關鍵的是要完善呼吸道疾病監測系統,以及提升全社會對流感等疾病的認知。目前呼吸道病原體核酸等檢測技術不斷成熟,使診斷更明確,有利於完善監測體系。但流感的發病率仍被低估,這進一步導致流感危害認知率低、疫苗接種率低、接種不便捷、疫苗供應不足等諸多問題,進而制約了對流感的防控。
新冠大流行雖已結束,呼吸道疾病對醫療體系的考驗依然存在。相關專家提到,仍需重視提升老人等脆弱人群的疫苗接種率,降低重症比例,減緩峰值對醫療體系的衝擊。否則,下一次流感季到來之時,我們還會再一次面臨醫療資源擠兌、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足等老問題。
發於2023.12.18總第1121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雜誌標題:如何更有效應對流感季
記者:楊智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36731a2500905c86121e61a1074e2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