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九里亭的一位老人找到社區動遷辦的主任,見面就說:「拆了吧,我實在是受不了了」。
老人是上海有名的釘子戶張新國,沒拆之前相當於住在大馬路上,從03年政府開始決定拆遷到17年他同意拆遷,因為對拆遷款不滿意,他跟政府作了對整整14年。
老人為什麼突然同意?這14年里他究竟經歷了什麼?這一切都得從1996年說起。
三層洋房即將拆遷
1996年,張新國做生意賺了點錢,就想著在松江九亭買個房子,當時上海的房價還沒有現在這麼高,他花了20多萬買下了後來這個二樓洋房。
由於家裡人口多,幾年後,他又花15萬在原有的基礎上蓋了一層。
房子修好,張新國又投了10萬塊錢,把內外做了翻修,所有的家具陳設都用的是當時最流行的歐式風格,外部則用的是中式。
在那個年代,大多數的人都還住平房,而張新國的三層洋樓就變得特別突出,綠瓦紅牆讓附近的居民格外羨慕,甚至還有人專門來這,只為看一眼小洋房。
鄰居們的羨慕,讓張新國無比驕傲,還有些得意洋洋。
可隨著孩子們越長越大,老人腿腳不利索也需要近身照顧,所以三層樓房開始變得有些擁擠,最後兒媳跟兒子一家都搬了出去。
幾年後,上海經濟突發猛進,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想來這裡謀一份生存,大概在2000年,九里亭還屬於郊區,一個月租金並不多,所以很多人把這當成來上海的落腳點。
可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加,上海人均住房面積就越來越少,隨處搭建改造的現象越來越頻繁,每到上下班高峰期,馬路就會被堵的水泄不通,路面也變得凹凸不平。
特別是下雨天。路面上積水特別嚴重,人們日常出行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於是在2003年的時候,政府決定在這裡擴建一條馬路,將原本狹窄的馬路擴寬成一條四車道的主幹道,而這裡的居民也必須全部搬離。
消息一出,原本住房條件不太好的居民很高興,因為這裡太擁擠了,對於拆遷他們表示很支持,因為拆了之後家中不僅能分好幾套房子,還有補償款、安置金等各種各樣的補償。
張新國起初知道這個消息之後也期待著拆遷,他想著以自己家這麼大的面積,政府怎麼也會給自己家多分點錢。
但事與願違,等拆遷方案下來之後張新國傻了眼。
對拆遷補償不滿意
原來,根據規定,拆遷補償款是根據宅基地證書上的面積來算的,並不會測量實際面積。
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定,是因為當時居民私搭亂建的房屋太多了,有很多人知道要拆遷之後就私自擴建房屋,所以政府才規定必須按照宅基地證書上所登記的面積來計算。
所以說,張新國當年自費二十萬元擴建的第三層樓,不會得到補償款。
還有一個讓他不滿的條件就是,房屋所有人的子女數量也會影響到補償款的多少,因為只有獨生子女才會有額外的補償,張新國家中一兒一女,並不滿足這個條件。
張新國的不滿並未對拆遷征地有任何影響,因為其他的居民大多都同意了拆遷,畢竟拆遷款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次意外之財。
很多居民家中的房子沒有張新國家的大,人口也不比他家多,但是補償款的數額卻沒有相差多少。
而且很多住戶家中回遷房達到了六套之多,張新國心中更加不平衡了。
他原本想著憑藉自家的房屋面積以及人口數量,肯定是這一片拿到補償最多的一戶,可是因為不符合規定,他也只能和其他人差不多。
更讓他搞不明白的是,有一個鄰居家中多年前走失了一個兒子,這家人把兒子的名字也報了上去,結果多分到了三套房子。
走丟了的人都能分到房子,那麼張新國想為已經成年的女兒要一套房子應該不過分吧?
於是他找到開發商說出了自己的條件,但是這個要求也被開發商拒絕了,他們認為既然是規定就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你的個人要求就破壞了規矩。
張新國越來越生氣,他覺得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開發商太過死板,完全沒有人情味。
可是他沒有放棄,既然人數上拼不過別人,那就在宅基地證書上爭回來。
張新國回家之後就翻出了兩份宅基地證書,其中一張是他的岳父的,也就是現在他們所住房子的證書,而另一張則是他岳父的親兄弟轉讓給他岳父的。
問題就在這第二張證書上,這張證書的時間是在1951年的時候才辦理的,但是上面並沒有當地土地局的公章,只是一份簡單的證明,所以開發商並不承認這份證書的合法性。
這讓張新國難受極了,他覺得自己沒有錯,於是必須要在這上面爭口氣。
為此,他學會了上網查資料,到相關部門開具證明,除此以外,他還專門跑去聽有關拆遷補償糾紛當面的案子。
在接連跑了好幾趟當地土地局和檔案局之後,他終於拿到了一份由原青浦縣開具的公證書,承認這個宅基地證書就是現在松江九亭地區的宅基地證書,可是這個公證書開發商依舊不認可。
拒絕搬遷,報價一個億
之後,張新國繼續為此事奔波,他甚至開始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還通過網際網路了解相關的案例。
在法院公開審理有關拆遷糾紛案子的時候,他就會前去旁聽,每次聽到關鍵都會做筆記,做這一切都是為了在未來跟開發商打官司的時候為自己辯護。
在彌補法律知識的同時,拆遷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開發商為這裡的每家每戶都送去了具體的拆遷補償方案。
按照開發商所說的結果,張新國的小洋房一拆,能拿到3套房子,而且還會再給他的兒子單獨分一套,總共下來起碼也要有400多平。
只不過,這些房子不是直接給他們的,而是要以一定的價格賣給他們,其中規定房價是4500元一平方米,當然了,這些錢可以直接從拆遷補償款中扣除。
張新國細細的算了一下,他家裡可以拿到的拆遷補償款共計270萬元,這其中還包括40萬元的裝修費,用這筆錢買完安置房之後,他們家就只剩下70萬元了,這和最初的預期相差太大。
而且安置房的位置還沒有規劃好,萬一安置房遠在郊區,他花的這200萬就太不值了,他怎麼也不願這麼輕易地就讓開發商拆掉他們家,死活不在協議上簽字,不同意拆遷。
他家裡人也非常贊同他的決定,一家人都覺得拆遷款太少了。
不僅如此,他的女兒和兒子因為財產的問題還產生了衝突,大家都想多分一點,作為家長的張新國更加覺得不拆遷才是最好的選擇。
很快,周邊的鄰居大多都搬離了這裡,只有張新國一家還堅守著自己的三層小樓。
作為這一片唯一一戶不同意拆遷的家庭,他們家所在的位置恰好處於主幹道的正中央,是整個項目的重中之重。
知道這一點之後,張新國開始坐地起價,他直接向開發商要價一個億,才同意拆遷。
隨著項目的開工,各部門挨個跑到他家裡勸阻,希望他能松一鬆口,早點拆掉,不要耽誤大家的整體進度。
可正是因為大家這種好態度,讓張新國一家更加囂張,他覺得開發商有求於他,也肯定會滿足他所有的要求。
住在馬路上的「釘子戶」
事實上,不管張新國是否同意拆遷,馬路的擴建工程還是要正常進行的。
漸漸的開發商失去了耐心,於是開始正常施工,當馬路經過他家的時候,只能從房前繞過去,這讓原本規劃的四車道到這裡變成了兩車道,從此,這一家人睡在了「馬路」上。
這樣的日子可不好過,自從主幹道修建完成之後,一家人的日子就沒有安寧過。
由於好好的一條四車道馬路到這裡之後就開始變得擁擠,時常造成擁堵,所以路過的司機紛紛鳴起了喇叭。
張新國一家不分白天黑夜,整日整夜忍受著噪音的侵擾,沒有片刻安靜。
不僅如此,平常還有大貨車從門前經過,只要大貨車過來,這一家就跟遭受了地震一樣,晚上躺在床上,床也晃,燈也晃。
更重要的是,這不是一次兩次,而是每天晚上都會發生的事。
除了精神上的折磨,他們還有心靈上的傷害,由於房子堵住了馬路,所以這裡經常發生交通事故。
只要聽到門口有巨響,不用看也知道發生了車禍,而且,張新國還得幫著交警一起處理。
發生交通事故的,大多都是第一次來的司機。看到房子橫在馬路上,司機們都會忍不住的謾罵,如果是脾氣不太好的,甚至會去家裡敲門罵。
因為這個房子,全家人沒過過幾天安寧日子,張新國的妻子每天都在抱怨,說「這種地方就不是人能住的」,生活中的種種不便,讓張新國開始反思,自己真的做錯了嗎?
如果一開始就同意拆遷,現在也不會淪落到這般田地吧。
因為他家,周邊規劃好的建築設施都不能修,附近的居民至今都沒有醫院、學校等項目,大家雖然沒有指名點姓的說出來,但張新國心裡很清楚,他確實也發自內心的對不起大家。
原本是大家羨慕他,現在左鄰右舍沒事就來他的小洋房,跟他聊聊家裡的電梯房,方便的小區環境……所有的一切夾雜在一起,讓張新國開始自責。
更關鍵的是,他上了年紀,好好的退休生活全部用來處理這個糟心的事,說實話他真的耗不起。
可事到如今,他也沒有臉面去找開發商說同意拆遷的事,這個時候,他非常渴望有個人能替自己解決。
一口氣爭了14年
房子沒處理,張新國每天都很煎熬,他左等右等,直到2016年,這個人才來了。
當時,九里亭社區創立一個叫動遷辦的組織,專門用來調解拆遷的事情。
新官上任三把火,陸輝當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成功拿下張新國這個「釘子戶」。
第一次上門,陸輝並沒有直接說目的,而是跟張新國聊聊家常,關心一下身體健康以及孩子們的學習等情況。
漸漸的,兩人也熟絡了起來,張新國再也忍不住,便把自己這麼多年的心酸歷程說了出來,兩個人就拆遷的事說了兩個多小時,陸輝也把搬家與不搬家的結果跟他說了個差不多。
如果強制不搬,政府也會強行拆除,如果真是這樣,張新國別說3套房子了,能給1套就已經是最多了。
但如果在政府強拆之前自願離開,那能擁有的之前那樣。
在馬路上做了這麼多年,張新國受夠了這種生活,他真的爭不動了,就這樣,他同意陸輝的說法,簽訂了搬遷協議。
按照當年的政策,張新國成功拿到了4套房子,以及270萬的補償款。
2017年,張新國從馬路上搬走了,而他走了沒多久,挖掘機就開始拆遷工作,14年,這顆扎在上海的「釘子」終於連根拔起。
而張新國爭到最後,原本補償多少還是多少,並沒有像他想的那麼多。
這麼多年,他們一家受盡委屈,因為一棟房子,寢食難安,被大家當作另類,精神上、語言上受到了巨大打擊。
結語:
如果當初能冷靜處理,不鑽牛角尖,不搞特殊性,張新國一家就不會過得如此悽慘。
一件事,既然自己改變不了,就別為難自己,跟大家作對。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給自己留條後路,或許能減少很多煩惱。
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善待自己,學著豁達與理解,或許會過的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