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痛苦的根源:處理不好《自我與本我》
美國心理學家黧黑說:「如果一個人的偉大程度可以用他對後世的影響來衡量,那麼弗洛伊德無疑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
作為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與愛因斯坦、馬克思並稱為「改變現代思想的三個猶太人」。
在最後一部重要著作《自我與本我》中,他指出:
人們對意識的了解僅僅是冰山一角,藏在深海中的潛意識,才是真正影響我們心態和情緒的關鍵。
他認為,人的心理可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慾望,遵循快樂原則,是每個人最原始的動物本能;
自我代表理智,遵循現實原則,負責處理生活中的各項事務;
超我代表目標,評判自我的種種行為,是每個人最想成為的那個「我」。
很多人之所以經常感到痛苦和迷茫,就是因為沒處理好這三個「我」之間的關係。
1
- 感到自卑,是因為自我和超我關係緊張。
你有沒有遇到過,喜歡「自我PUA」的人?
明明各方面都很優秀,卻總對自己百般挑剔,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
明明對工作盡心盡力,但一遇到點兒挫折,就抱怨自己什麼也做不好;
明明人緣不錯,偶爾跟旁人產生矛盾時,又認定自己性格有問題,根本不值得被愛……
他們永遠覺得自己不行,看輕自己的價值,生命也隨之失去了光彩。
對此,弗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當自我中的某些內容與超我相吻合時,人們會感到喜悅;反之則會產生自卑感或負罪感。」
他認為,習慣否定自我的人,心目中往往存在一個理想狀態的超我。
超我不會遭遇失敗,也不會搞砸任何事,可以滿足本我的所有需求。
超我越完美,人就越厭惡真實的自我,最終一步步陷進自我批判的泥潭。
而想要擺脫自卑的束縛,就必須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我。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的哲人,身高只有155厘米。
平時出行、上班、聚會時,他總覺得背後有人指指點點,心裡特別不自在。
他還失落地向朋友傾訴:「如果我能再長高20公分,哪怕只有10公分,一定能過得更愉快。」
可朋友告訴他,那些他以為在背後非議他的人,並不是在談論他的身高。
而是在說他的性格溫和,學識淵博,是個了不起的人。
哲人這才明白,自己的外表雖然不完美,但也有獨特的閃光之處。
作家畢淑敏說過:
人類的天性優勢大概有十幾種,一個人既不可能全部擁有,也不可能一項都沒有,最少的人也會有三四項。
人類的天性優勢大概有十幾種,一個人既不可能全部擁有,也不可能一項都沒有,最少的人也會有三四項。
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也都會經曆命運的巔峰和低谷。
一味地自我貶低,只會將自身囚禁在心靈的牢籠中,白白錯過成長與蛻變的機會。
摘下超我的光環,接納真實的自我,你會激發自己身上更多的潛能。
2
- 陷入焦慮,是因為超我對自我要求太高。
主持人許知遠在節目中說過:我們很多焦灼的來源,是對自我的過分放大。
在《自我與本我》中,弗洛伊德也指出了焦慮背後的原因:
有的人對超我的要求較低,自我容易協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關係,三者和平相處,人的內心也就不會盲目地躁動不安。
而有的人對超我的要求很高,自我的控制能力有限,克服不了本我的阻礙,三者相互拉扯,人的內心也會感到焦慮與沮喪。
也就是說,一旦你對自己的要求過高,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焦慮便會乘虛而入。
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就會像毒草一樣瘋狂蔓延,直至占據你的心靈,毀掉你的生活。
只有適當降低超我的要求,使三個「我」和平相處,焦慮感才能有所緩解。
張朝陽曾多次在節目中分享,自己被焦慮症折磨了5年。
當時,他的公司成功上市,外界稱他為中國網際網路教父級人物。
但鋪天蓋地的讚譽,讓他越發地高估自己,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一旦某件事的結果超出他的控制,他就會情緒崩潰,大發雷霆。
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落入下風,他也會懊惱不已,不斷自責。
情況最糟糕的時候,他吃不下、睡不著,甚至萌生了自殺的念頭。
不得已,他只能放下工作,輾轉各國求助頂級心理學專家。
他漸漸理解:焦慮並非來源於外界的事物,而是因為自視過高。
不考慮實際情況,偏要樹立過高的目標,只會讓自己在挫敗感中倒地不起。
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無能為力的時刻,和無法掌控的事情。
你越逼迫自己、苛求自己,就會在焦慮的漩渦中越陷越深。
最好的應對方式,是學會降低要求,適當放過自己。
允許自己放慢腳步,接受偶爾的力不從心,你心中的不安和恐懼自會煙消雲散。
3
- 習慣拖延,是因為自我控制不了本我。
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做過一項研究。
他調查了遍及全球的2.4萬人,發現其中約25%的人有慢性拖延症,95%的人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的毛病。
而在生活中,我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鬧鐘響了很久,卻遲遲不願起床;周末打算收拾房間,但一上午過去了還沒開始;領導急著要的文件,非要拖到截止日期熬夜完成……
弗洛伊德在書中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解釋了拖延的原因:
自我在功能上的重要性,表現在它通常掌控著一個人的能動性。所以它和本我的關係,就像一個旨在馴服馬匹的騎手,而馬匹的力量其實遠大於騎手。
趨易避難是人的天性,每個人的本我,往往都只圖眼前一時的安逸。
一旦你的自我屈服於本我,就會被及時行樂的慾望吞噬掉所有鬥志。
哪怕事到臨頭,依舊一拖再拖,到最後什麼事情也幹不成。
雨果在創作《悲慘世界》期間,也深受拖延的困擾。
一到該寫作的時間,他都忍不住想去外面閒逛,或者待在客廳跟人聊天。
為了戒掉拖延,他乾脆把衣服全都脫下來,再把赤身裸體的自己關進書房。
這樣一來,他就不敢出門,只能坐在書桌前,寫出固定數量的文字。
他的方法,驗證了《自我與本我》中的一句話:
「騎手必須用自己的力量去嘗試控制馬匹,而自我可以使用借來的力量。」
自我靠有限的意志力驅使,本我卻一心追逐無盡的慾望。
兩者實力懸殊,再怎麼比拼,自我也難以戰勝這些本能。
與其費力鞭策自我,不如遠離誘惑,讓本我冷靜下來。
試著暫時關掉網絡、設置截止日期等,給自己營造一份緊迫感。
當我們意識到不能拖延之後,自會想盡辦法排除萬難,以破釜沉舟的態度去行動。
4
- 困於過往,是因為自我不肯接納本我。
《自我與本我》中,弗洛伊德從一個2歲孩子身上,發現了一個現象:
當媽媽走開後,孩子會反覆將玩具扔出嬰兒床,再跌跌撞撞地撿回來。
而孩子的目的,是迴避本我的無能為力,宣洩因分離而產生的痛苦。
弗洛伊德把這個現象,稱為「強迫性重複」。
當一個人不願接納本我的脆弱,就走不出負面情緒的牢籠,只能不停在原地兜圈子。
心理學家武志紅,就分享過一個強迫性重複的案例。
小時候,她的父母工作忙碌,常把她寄養在不同的親戚家。
對陌生環境的恐懼,以及強烈的被拋棄感,使她不願再表達真實情緒。
年少時,她無法跟任何人建立長久的友誼,總被朋友嫌棄太過冷淡。
比如出去吃飯、玩耍時,她從來不暴露自己的喜好,全聽對方的安排。
長大後,她的每段戀情也持續不了半年,理由都是對方覺得她太過疏離。
比如遇到困難時,她從不向對方求助,等自己解決完以後才告訴對方。
她明明渴望建立親密關係,卻擔心自己會再次被拋棄,下意識地選擇了自我封閉。
她以為,這樣就能減少傷害,但其實,這也讓她同時失去了被愛的可能。
武志紅說:「一個人經歷了苦難,如果不去體驗和感受,痛苦就無法化解,很容易陷入強迫性重複,反覆受傷,反覆疼痛。」
當你受到傷害時,發自本能的痛苦、彷徨、絕望,會像瘀血一樣堵在你的潛意識中。
不管是你全盤否認,還是啟動防禦,它們都會一次次誤導你踏入同一條河流。
而你上岸的唯一途徑,就是誠實面對本我的感受,盡情釋放所有的負面情緒。
直面過去的創傷,打開潛意識的通道,我們就能騰出空間,接納更好的未來。
5
- 活不出想要的自己,是因為自我在質疑超我。
法國社會學家勒龐,提出過一個「群體無意識」理論:
人們的生活方式、性格或智力各不相同,可進入群體後,個人就會獲得一種集體的心理,隨著他人改變自己的感情、思想和行為。
面對群體,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克制自己的表達,壓抑自己的感受。
買了件喜歡的衣服,想發個朋友圈表達欣喜,卻怕別人嘲諷自己顯擺,選擇了刪除;
好不容易考下證書,想把這份激動分享出去,卻怕別人覺得自己張揚,選擇了沉默;
開會時不認可同事的觀點,想跟對方深入討論,卻怕別人諷刺自己愛表現,選擇了附和。
在《自我與本我》中,弗洛伊德指出了這些行為的緣由:
與群體分離,就是在與群體作對,且獨自存在的時候,個體會覺得自己不夠完美。所以,人們會逐漸放棄理想自我(即超我),轉投以領袖為象徵的理想群體。
世間熙熙攘攘,我們難免會被外界的紛擾裹挾,被他人的評價左右。
但衡量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不是符合別人的標準,而是始終堅守自己的軌道。
作家miya分享過一位朋友的經歷。
這個朋友很喜歡彈吉他,並希望在眾人面前表演。
一次聚會上,他鼓起勇氣提出,要表演一段吉他。
可他剛學不久,技巧生疏,演奏過程磕磕巴巴。
有人建議他再回去練練,也有人調侃他在製造噪音。
可他並沒有被這些議論聲打斷,堅持完成了自己的表演。
隨後,他真誠地對大家說:「我知道我彈得不是很好,但不管大家是否欣賞,我都很享受彈奏的過程。」
別人的期望,不會動搖他自己的願望;別人的評價,也不會影響他自己的喜好。
想起網上流傳的一句話:「外界的聲音只是參考,你不開心就不參考。」
我們來世間一趟,不是為了追求他人的肯定,而是做喜歡的事情,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更何況任你百般遷就,千般迎合,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比起在別人的評價中患得患失,不如聚焦內心的渴望,努力活出理想中的自己。
弗洛伊德說過:「一個人痛苦的根源,就在於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不協調。」
我們總是喜歡放大客觀現實的難度,以為痛苦全都來源於生活的坎坷、境遇的無常。
可看完《自我與本我》後,我發現對命運起決定性作用的,其實是自身的主觀願望。
不沉溺於本能慾望,不過度地苛求完美,也不迷失於無關緊要的評價。
當你足夠坦然、平和與理智,就能建立起金字塔般堅固的內心世界,抵禦住現實的明槍暗箭。
點個贊吧,處理好自我和本我的關係,接納並治癒心底的創傷,你終將變得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