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6歲到59歲,古城濟寧有何魅力,讓詩仙李白在那生活了23年?

2022-04-12     淚落半夏天

原標題:從36歲到59歲,古城濟寧有何魅力,讓詩仙李白在那生活了23年?

唐朝是漢語文化鼎盛的時期,從公元618年建國——907年滅亡,距今有1402年的歷史,文治武功都有一定的建樹,文學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文字華麗優美、意境深遠的唐詩。

按詩的風格來定義,大致可分為:山水田園派、邊塞詩派、浪漫派、現實派……眾多流派的詩人里,李白的「關注度」最高、成就也最大。

豪放不羈的李白,不止一次得罪過當朝權貴,逐漸被邊緣化的結局使他愈發淡泊名利,只能寄情山水,把聰明才智用到寫詩上。

綽號「詩仙」的李白,在36歲時從湖北安陸舉家遷移到了山東濟寧,足跡踏遍了12縣市區(濟寧一共12個縣市區),每到一處,總會留下原創詩句流傳後世,如果再喝上兩盅,則更能體現他浪漫、豪放的本色:

魯酒若琥珀,汶魚紫錦鱗。山東豪吏有俊氣,手攜此物贈遠人。意氣相傾兩相顧,斗酒雙魚表情素。雙鰓呀呷鰭鬣張,撥剌銀盤欲飛去。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為君下箸一餐飽,醉著金鞍上馬歸!

地處山東西南部的濟寧,有什麼特殊魅力,能讓李白一待就是23年?

首先是濟寧的文化資源豐富,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除了孔子以外、孟子是濟寧鄒城人、曾子都是濟寧嘉祥人,濃厚的文化氣息符合李白的「人設」。

其次,李白的很多親戚都是濟寧當地的官員,他的六叔是任城縣令、兄長任汶上縣令、族弟是單縣主簿、從祖是濟南太守……

數量龐大的「親友團」都是濟寧人(或在濟寧工作),讓李白對濟寧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留下來還能時不時地跟親戚朋友聚會,開個party,暢聊理想、人生,進而激發創作熱情,多寫幾篇原創唐詩,賺點稿費,何樂而不能呢?

不光是為了寫詩、尋親,修煉劍法也是李白留在濟寧的另一個原因!

晚唐時期的明君唐文宗李昂,總結唐代三絕: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還有就是裴昊的劍法,李白不光會寫詩,對劍法也有一定的造詣,為了修煉提升劍道,他主動向生活在濟寧的裴昊求教,還專門撰寫了一首《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五月梅始黃,蠶凋桑柘空。魯人重織作,機杼鳴簾櫳。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下愚忽壯士,未足論窮通。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西歸去直道,落日昏陰虹。此去爾勿言,甘心為轉蓬!

濟寧當地的太白樓、浣筆泉、竹竿巷都是李白在濟寧生活、工作過的見證,直到700多年後,太白樓又吸引了乾隆皇帝的矚目,50多歲的弘曆,在1765年,重登太白樓,完成了年輕時瞻仰前人的夙願,並留下一首名為《登太白樓作》的詩——

古城濟寧歷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吸引李白長期居住的主要原因,何況他有很多親戚都在當地工作,讓他有了強烈的歸屬感,他從36歲到59歲,一直都在濟寧生活,難怪他稱自己是濟寧人(任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26c22ad1574f05ac772d935ef6e10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