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三院士佳話刷屏後,我頓悟年輕時遇到什麼人,決定你一生

2023-11-26     洞見

原標題:哈工大三院士佳話刷屏後,我頓悟年輕時遇到什麼人,決定你一生

哈工大三院士佳話刷屏後,我頓悟年輕時遇到什麼人,決定你一生

作者:洞見ciyu

要成為一個贏家,就必須和贏家一起。

這幾天,哈工大一寢室三個人全部成為院士的消息刷屏了。

同一個寢室,一起保研並不少見,同時直博偶有幾例,但全部當選院士卻就太難能可貴了。

韓傑才、赫曉東、郭世澤,三位都是哈工大學生7公寓506的舍友。

三人的經歷很有意思:

他們都是早早選定同一個研究方向;

論文同為優秀博士論文;

同為杜善義院士的學生;

三人先後成為院士。

人生軌跡如此相似,讓網友不禁感慨:年輕時,你跟誰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你會成為誰。

這話不假,他們一路成長為院士,彼此的影響至關重要。

郭世澤院士就說過:好的室友會互相幫助,好的同學會互相影響。

在大學時,他們三個經常一起交流學術等方面的問題,互相啟發,也會一起去做一些課外活動,愉悅身心。

他們彼此欣賞,對各自的評價如出一轍:特別聰明、特別能幹、特別勤奮。

我不由想到商業哲學家吉米·羅恩提到的一個觀點:你是你最常接觸的5個朋友的平均值。

年輕時,你在哪所大學遇到什麼同學,在哪個公司遇到什麼同事,決定了你一生的方向和成就。

01

為什麼要努力上名校呢?

一位大學老師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王九月是山東某大學的一位教師,曾在民辦高校代課過。

上課前5分鐘,教室內空無一人,讓他一度懷疑自己走錯了教室。

上課鈴響,學生們才陸續走進教室,手裡拿著油條、豆漿、煎餅、包子,一副懶散樣,慢悠悠地找座位坐下。

上課時,學生幹什麼的都有:玩手機的、睡覺的、聊天的,唯獨沒有認真聽課的。

若身邊都是這樣的同學,上課不是發獃睡覺就是偷玩手機,下課不是追劇就是打遊戲,怎麼可能出淤泥不染?

但若你在清華,舍友一有時間就泡在圖書館裡,或是研究學術,或是閱讀經典,你哪裡好意思窩在宿舍玩遊戲?

課堂上,你的同學都在專心致志地聽課,積極地跟教授探討各種問題,想打瞌睡的你也沒法心安理得地趴著睡覺。

所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泉水在山裡是清澈的,但流出山外就變渾濁了。

人也是如此。

在大學裡,一方是爭分奪秒地求知精進,一方渾渾噩噩地混學業,你選擇了與哪邊為伍,就選擇了哪種人生。

克里斯是Facebook的創始人之一。

他曾說:「如果沒有認識馬克,或許我還是一個深陷遊戲不能自拔的年輕人。結識馬克,改變了我的一生。因為與一個註定要書寫傳奇的人交往,你自己怎麼可能平庸無奇呢?」

他之前非常貪玩,熱衷於玩網絡遊戲,迷戀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學業一度停滯不前。

偶然的機會,克里斯結識了馬克。

他發現,馬克平日裡不是在讀書,就是在鑽研。

在他的影響下,克里斯漸漸愛上了學習,逐漸戒掉了對遊戲的痴迷。

後來,馬克邀請克里斯一起創建一個「社交網站」,他們為這個網站取名Facebook。

你身邊的同學,會塑造你的習慣,影響你的磁場。

在優秀的同學的帶動下,你會不知不覺地跟他們保持同頻,既恥於擺爛,也抗拒躺平。

02

知名職場博主@進擊的阿秀,說過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

「我們要主動去尋找那些能夠增加我們能量,而不是削弱能量的人。」

阿秀在百度工作時,結識了一個對他職場生涯影響重大的同事。

當時他參與一個學術類的項目,其中一個環節是邀請知名學者。

他的操作路徑是:發邀請函——沒回——算了。

因為他覺得自己人微言輕,這些院士級別的學者,不答應是正常的,所以他只能廣撒網撈到誰就算誰。

但他同事不是這樣,邀請的學者發郵件沒回:

打聽到這個老師每天下午在清華西操場跑步,就去清華找他,連續一周陪他跑步,直到他同意;

打聽到這個老師有什麼講座、課程,就一遍遍去現場商談,上了這個老師一個月的課,直到他同意;

老師對陌生人有戒心,就拜託老師各種朋友介紹……

他想邀請的學者,都邀請到了,而且他還做了很多後續的工作,跟很多大專家處成了好朋友。

阿秀說:「他就像是身上插了火箭,那種巨大的熱情不允許他拐彎,更不允許後退。」

受朋友影響,阿秀開始有了很大轉變,遇到難事不再輕易放棄,逼自己迎難而上。

人終歸是環境產物,正如加州理工學院在《eNeuro》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

人類的大腦不僅能感應到磁場,還會對其做出反應。

一起工作的人具備什麼樣的磁場、擁有什麼樣的特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

在普通公司里,你會跟著同事一起渾水摸魚,嘴上不離八卦緋聞,心上是雞零狗碎的破事。

可在一家頂級單位里,你會成為優秀同事的同行者,一心一意撲在自己的職業追求上,磨技能、練能力,一步步地往上走。

巴菲特也說過:你最好跟比你優秀的人混在一起,這樣你將來也會不知不覺變得更加優秀。

一份工作,賺多少錢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誰一起共事,學到多少本事。

Musical.ly的創始人回答過為什麼要把Musical.ly這家公司賣給張一鳴。

他說他和張一鳴的境界差著指數級,張一鳴能夠用數學模型算出公司未來是什麼樣子,他完全做不到。

在賣完公司後,他特地在張一鳴身邊做了6個月的貼身助理,以便向他學習。

選擇與誰同行,關係到我們能走多遠。

靠近能力強、眼界高的人,以他們為鏡,學習他們處事思維和做人原則。

長年累月下,你的工作上就會更上一層樓。

03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給兒子寫過一封家書,其中談到了自己的擇友觀。

他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拒絕和不思進取、為非作歹的人交朋友,因為和他們在一起,很容易染上壞習慣,淪為一個底層人。

人是模仿性很強的動物。

你的朋友酗酒賭博、打架鬥毆,即使你再怎麼潔身自好,在耳濡目染下,你也會忍不住去抽一支煙,嘗試一次賭博。

慢慢地,你就會完全被同化掉,融入他們的圈子裡。

楊超是一名退伍軍人。

服役期間,他多次受到嘉獎和表彰,一直是戰友們的榜樣。

後來他退伍後,隻身來到江蘇安海打工。

楊超剛來安海不久,就在一個網吧里結識了朋友阿海。

阿海是安海本地人,整天遊手好閒,偶爾去工地掙了點零花錢,也都全用來了花天酒地。

因為入不敷出,阿海乾起了盜竊的勾當,以此來謀生。

楊超結識阿海不久,他們兩人就開始稱兄道弟,往後的日子,他倆更是常常混跡在各種娛樂場所。

漸漸地,楊超也變得不務正業起來,丟掉了原本的工作,沉溺於享樂。

沒錢後,他也跟著阿海一起走上了盜竊的道路。

最後被抓獲時,冰冷的手銬才讓楊超幡然悔悟,原來,他不知不覺中已經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在《影響力》中提出了一個概念:「社會認同傾向」。

簡單地說,就是人會不自覺地模仿周圍的人來進行思考和行動。

處在一個低級的圈子當中,你會不好意思,甚至不敢表現出積極的一面。

「社會認同」導致的結果就是:你會跟你周圍的人越來越像。

和老鼠在一起,你只能學會在陰溝里刨食。

在老鷹身邊,你會研究如何搏擊長空。

擇友為人生第一要務。

當你的朋友都有能力走得很遠時,你一定也不會落後太多。

巴菲特很喜歡一個叫艾迪·貝內特的球童。

艾迪的厲害之處在於,幹著和別人差不多的活,但拿著遠高於他人的薪水。

他是怎麼做到的?

因為他只選擇冠軍球隊。

1919年,年僅19歲的艾迪在芝加哥白襪隊工作。同年,白襪隊就打進了世界聯賽。

等到第二年,艾迪就跳槽到更有前途的布魯克林道奇隊。

這一年,布魯克林道奇隊贏得了聯賽冠軍。

後來,艾迪覺得道奇隊後繼乏力,不看好它的前景,便又找機會進入了洋基隊。

不久,洋基隊就贏得了隊史上第一座冠軍。

艾迪在洋基隊當了七年球童,洋基隊贏得五次美國聯賽冠軍。

艾迪很清楚:「他怎麼拎球棒壓根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在球場上,為當紅球星工作。」

為什麼說這個故事呢?

巴菲特從這位球童身上,學到了成功的秘訣:選擇同行者,跟選擇球隊一樣。你要成為一個贏家,就必須和贏家一起奮鬥。

這也是我們所要學習的。

無論是同學、同事,還是朋友,我們靠近什麼人,就會擁有什麼人生。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232cb27adf46c048a68c0d4e932c5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