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穿芳峪村的「七年蛻變」:從「窮山村」到「嚮往的生活」

2019-06-18     鄉村之聲三農中國

小穿芳峪村的「七年蛻變」:

從「窮山村」到「嚮往的生活」

位於天津市薊州區的小穿芳峪村依山傍水,環境優雅,是遠近聞名的特色旅遊村,是人們心目中「嚮往的生活」的樣子。而在7年前,小穿芳峪村甚至都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村裡又窮又髒,村民無奈感嘆,「村裡窄得連兔子都進不去」。

七年間,從「窮山村」到「嚮往的生活」,小穿芳峪村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我們和村書記孟凡全一起,探尋這裡發展的點滴。

伴著喧天的鑼鼓聲,小穿芳峪村迎來了又一批遊客。

遊客韓先生:我這是第一次來,原先老去盤山那邊。這裡比較新穎,感覺挺好,你看這比較熱鬧的感覺,環境也挺好。

鄧女士:沒想到還有歡迎儀式,非常好。感覺這邊從房屋建設和街道的環境還有綠化等等,比其他的地方要好很多。這邊看到的都是像四合院這種灰瓦白牆的這種感覺特別好。

現在的小穿芳峪村依山傍水,環境優雅,是一個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旅遊村。而在2012年,小穿芳峪村甚至都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村支書孟凡全說,那時候這個村又窮又髒,在天津薊州900多個建制村裡排名倒數,經常聽到村民抱怨:「村裡窄得連兔子都進不去」。

孟凡全:人家收入已經達到了4萬多塊錢、將近5萬塊錢了。我們小穿的人均水平還在八千零四百。

窮則思變,在這種情況下,轉變「靠天吃飯」的舊觀念迫在眉睫。周邊的村子已經風風火火搞起了農家院,村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眼看村裡又要換屆選舉,村民們連忙鼓動在外做園林生意多年的孟凡全回來「掌舵」小穿芳峪村的發展。而事實上,孟凡全一直有改造家鄉的願望,愣是個「燙手山芋」也一股腦的接下了。

孟凡全:換屆的時候,我們的黨員們去天津市裡找我去了。我們原來老書記說的一句話讓我最感動,他說你是改革開放的「淘金者」,改革開放你富裕了,對吧,能不能讓小穿芳峪村的村民沾沾你的光?

央廣網 褚夫晴/攝

上任後,孟凡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豬圈、徹底告別髒亂差的局面。在墊資200萬元給村裡修了第一條水泥路後,他開始思考小穿芳峪村的出路:農家院要想華麗轉身,得有個明晰的規劃。

於是,從北京的古北水鎮,到南方的沿海城市,哪裡有搞得出彩的特色旅遊村,他就帶著領導班子去哪裡考察。小穿芳峪村怎麼和其他同質化的農家游做區分?首先要整合全村的資源。

孟凡全:小穿一共是761.74畝,等於97%以上的綠化覆蓋率。水美山美植被美,咱們保留一個原生態,一個是將來要搞旅遊,你就得一個原生態、負離子含氧量。這個能夠打出跟別的村競爭的一個對手,就是一個錯位的競爭。

鄉村要有序,組織要強,人心要聚。在村黨支部的號召下,村裡82戶村民的土地全部流轉到村集體,實行統一經營;還成立旅遊服務中心,建農家院、餐廳等旅遊基礎設施;完成宅基地改革,讓村民以宅基地入股,宅基地流轉入村集體,由村集體交旅遊公司統一對社會招商。村裡的黨員幹部通過交心的談話,讓大夥「擼起袖子加油干」,真正參與到小穿芳峪旅遊產業的發展中去。2016年的小年,小穿芳峪全村286口人一起熱熱鬧鬧的吃了頓團圓飯,這讓孟凡全心裡特別欣慰。

孟凡全:咱們村走的路子,一個是壯大集體經濟,一個是老百姓共同致富。鄉村振興也好,基層組織抓也好,從黨員們那種傳統農民那種意識來說,把它移、承過來,他得有一個過程。我認為路線教育通過「兩學一做」的學習,是很起作用。

從單一的農家院業態發展為整個村的綜合產業,現在的小穿芳峪村憑藉獨特的地理位置,以「鄉野公園」為重點,建起了8家古建風格的農家院、11座獨具特色的鄉野小屋和1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湖,景觀河穿村而過,還開辦了農耕園、休閒公園、花卉種植園、鄉野特色餐廳等。小穿芳峪村實行食宿分離的經營模式,實現了鄉村旅遊的錯位發展。

村民張家輝之前在外地打工,每月也就兩三千元的收入,現在他在村裡的咖啡休閒餐廳工作,僅底薪就4000元,更別說還有其他分紅。對於現在的工作生活,他也特別滿意。

張家輝:從2014年開始到現在是2019年,(收入)每年都在遞增,我感覺特別有前景,挺滿意。

隨著規劃的農家院相關產業越來越紅火,小穿芳峪的村民現在可以獲得5筆收入:土地增值保值收益、苗木銷售分紅、農家院出租租金、村旅遊公司收入分紅,以及在村內打工的收入。

2018年,村集體收入已經突破了百萬。通過全村的努力,小穿芳峪村丟掉了貧困帽,評上了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莊,更讓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

李彥寶: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軟體、微信小程序等線上途徑下單購買農特產品。公司則利用視頻記錄的方式走進農民種植現場,打造可視化追溯體系,助推黑龍江省農特產品搭上「電子商務」快車。

孟凡全說:「只有小穿在發展當中,我們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將來慢慢會用高薪把他們請回來......"

孟凡全所說的要請回來的,是村裡考出去的大學生。

青年興則小穿興,對於孟凡全來說,如何讓家鄉的大學生回村做些有意義的事,成了他當前最想做的事兒。小伙子王濤剛從大學畢業不久,曾是巡警的他剛開始並沒有意識到家鄉的發展前景。在孟書記的鼓勵下,他回到村裡,主動承擔起了旅遊接待的工作。現在的王濤,已經是一個優秀的嚮導了。

王濤:那時候我也沒想回來,我想這麼年輕回來幹啥,應該在村裡當村幹部基本都是年齡比較大點,挺猶豫。然後當我再一回頭想嘛,村裡發展這幾年發展也確實挺好,感覺有前景,猶豫了幾天我就回來了。

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孟凡全說,作為村支書,他要為村裡的青年人搭建一個幹事創業的舞台,施展各自的才華,一起唱好一台鄉村振興戲,共同實現鄉村振興夢。

孟凡全:外邊我們小穿的大學生,小穿給一個平台,給他們一個就業的一個平台,同等的工資,誰都想回報家鄉!

通過十年努力,讓村裡的人均收入達到6萬6千元,集體收入突破500萬元,這是孟凡全的具體的「小目標」。對於小穿芳峪的未來,他也有著長遠的「大目標」。

孟凡全:給老百姓教育好,讓他們從一個傳統的農民去向一個合格的服務者、經營者去轉換,這是咱們之後奮鬥的目標。

記者編輯:夏震宇、季盈盈

統稿編輯:李偉民

責任編輯:舒晶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1pTimwBvvf6VcSZ0sBZ.html




柱子上學記

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