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兒照相機的故事

2020-03-31     滿族文化網

作者LT

從小喜歡玩兒照相機,可是沒用過太高級的,最早是家裡的上海58-II相機。從小喜歡鼓弄相片,但是沒得過任何獎項,只留了一鞋盒子黑白膠捲兒。十來歲用硬紙殼兒做過一個幻燈機,上初中那會兒用圓飯盒小案板做了一個放大機,參加工作以後鈑金鉚焊全學會了,才做了一個帶鏡頭、皮腔、旋鈕、光欄的放大機,後來在報國寺的地攤兒上買了一個真正的放大機,有了手機以後它們就全變成古董了。

  當然膠捲相片都是自己連沖帶洗,但是沒有一個正經的暗房,只是把小廚房的窗戶用棉被擋上,再掛上一盞紅燈泡兒,先上院兒里的自來水管子那接好一桶水,再預備一暖壺熱水,飯碗、臉盆、大茶缸子統統用上,干到夜裡一兩點鐘,大衣櫃的鏡子上,寫字檯的玻璃板上,貼的全是洗好的相片。後來買了一塊上光板,放在火爐子上一烤,比貼鏡子上光快多了。照相換膠捲比較簡單,為了省錢一般都是買不帶暗盒的交卷回家自己裝,把大棉襖一疊三折,留出兩隻袖子,一個手拿膠捲,一個手拿暗盒,從左右袖口伸進去,鼓搗一番就算齊活。一切原材料都是來自於大柵欄兒西口的攝影器材商店,現在這兩家商店早就沒了,改成賣假首飾的了。

  從小到大照了不少相片,可都是為了記錄美好時光,後來才懂得照片也是藝術,也能照的像畫那樣美,自此才有意識的向藝術靠攏,可是藝術並不怎麼喜歡我。有黑白照片那會兒,常站在行家身旁聽人家侃大山:德國蔡司鏡頭離著十幾米遠,都能把報紙上的鉛字照的清清楚楚;樂凱膠捲的色調如何趕不上柯達;為什麼全世界都要仿製萊卡,怎樣把黃油抹在鏡頭上照出特殊效果來;什麼叫打鳥兒哪個叫廣角,都是打那個時候學來的。幾十年也攢了大大小小不少相機,可是沒有一個單反,全算上也不如專業的一個鏡頭值錢。

  好漢不提當年勇,年輕未必真英雄,朝花夕拾也算春,沒玩兒過黑白照片的…反正有點兒虧。這麼多年就記住了專家的一句話,照相靠得是發現美的眼睛,而不是靠花多少錢。用藝術的眼光評判這些照片算不上藝術,可是自己挺喜歡,看著挺舒服,這就算齊了。不多說了,您自個兒往下看,嫌煩就刪,反正全是手機照的,沒多花一分錢。

  日月同輝

  在那遙遠的地方

  流動的石火

  日光裕

  接姑娘請女婿,就差一個小外孫子。

  五彩繽紛三里屯

  水墨紅樓

  萬能的灰色調

  晨光

  喜歡雪景,所以一下雪就坐不住。

  既喜歡貓也喜歡狗。

  還喜歡放風箏

  今天是情人節,我想把大姐手裡的花都買下來,可是又怕打攪了她的夢……

  雲南滇池

  成都掏耳朵的……挺安逸。

  借光

  永恆的主題

  顯擺完了,任您品頭論足,如有不妥立即刪除,謝謝了您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1mbMnEBnkjnB-0zTO9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