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西陵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孝莊文皇后的陵寢,位於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與東陵只隔一道風水牆。昭西陵始建於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同年十二月孝莊文皇后入葬地宮。昭西陵是清王朝皇后陵中級別最高的陵寢。
昭西陵在清東陵的位置
昭西陵鳥瞰圖
昭西陵鳥瞰圖
一、陵主。孝莊文皇后是順治帝生母。生於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號稱帝,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生下皇九子福臨。福臨即位後(年號順治),尊為皇太后。順治十八年(1661年),福臨死後,第三子玄燁即位(年號康熙),尊為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文皇后病逝,遺命將其葬在孝陵附近。按清朝早期葬制,皇后無論死於皇帝前或後,都要與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孝莊在其生前曾囑咐康熙帝: 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cuò】,我心無憾矣。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
康熙尊重祖母的意見,在東陵大紅門邊修建暫安奉殿。院內有享殿和暫安奉殿各一座,未建地宮。享殿為廡殿頂,享殿旁有東西配殿,院門為三座門。孝莊的棺槨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永閉殿門。
雍正三年(1725年),是皇太極與孝莊成親100周年的日子,雍正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聖祖在位曆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動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文皇后葬入地宮。
神道碑亭,僅存殘碑,透出歲月滄桑
神道碑亭,僅存殘碑,透出歲月滄桑
二、建築。昭西陵座北朝南,建築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下馬牌、神道碑亭、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隆恩門、三座琉璃花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為地宮。陵寢前東側建有製作祭品的神廚庫。
現如今,昭西陵建築絕大部分都已毀,從基址上看,最南端是下馬碑,神道碑亭,僅存殘碑,這都是超越皇后陵等級的建築。碑亭東側為神廚庫,僅存圍牆。東西朝房各五間。
隆恩門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黃琉璃瓦,有燎爐兩座。隆恩門內為一道圍牆,開三座琉璃門與內院相通。昭西陵隆恩殿在康熙二十七年到雍正三年是作為寶城用的。在三座門內院設燎爐兩座,東西配殿各五間,只存柱礎。正面隆恩殿為重檐廡殿頂,關內清代帝(後)陵僅此一例。月台上銅爐、鶴、鹿各一對。殿內暖閣三間。殿內後部有一石基座,不知何用。大殿東西兩側各開一道小門與後院相通。石五供比較低矮,方城下月台前比較陡峭,明樓六十年代被修繕,內立碑一通,滿蒙漢三文曰"孝莊文皇后之陵"。寶頂為圓形。
昭西陵文物標識牌
三座琉璃門中的兩座已完全毀壞
三座琉璃門
昭西陵隆恩殿遺址(康熙年間做寶城用)
三、孝莊陵為什麼在陵區之外。順治帝的孝陵建在昌瑞山主峰之下,處於陵園內至尊無上的位置,作為福臨生母的孝莊,將她葬在陵內任何一處,地位都低於孝陵,這與其輩分不相稱。
其次,孝莊是皇太極的皇后,應與瀋陽皇太極的昭陵為同一體系,故孝莊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所以把其葬在東陵陵區之外,以示區分。
另外,清代祭陵,都先從最高輩分的陵寢開始。孝莊身輩分最高,所以在謁陵時,都必須先從昭西陵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是謁陵人必經之處,昭西陵建在大紅門一側,謁陵極為方便。再有,清代以左方為尊貴之位,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側,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紅門東側也是理所應當。
三座琉璃門與明樓遠望
昭西陵明樓由於無山巒環抱,顯得突兀
通向方城的石階有丹陛
丹陛
四、多次遭劫。昭西陵於1931年3月被盜,當年溥儀派去的善後人員進入地宮探視,發現地宮內第一道石門半開,第二道石門雖然沒開,但左扇石門上被鑿了個長約0.7米,寬約0.27米的大洞,所幸孝莊文皇后的遺骨還在棺內尚未散亂。棺木修好後,擺放在棺床正位上,將遺骨放入後蓋好棺蓋,再關閉兩道石門。又用水泥把左扇石門上被鑿的洞重新填補好,此次盜掘昭西陵的除主犯外逃外,其餘盜犯均被抓獲。至於昭西陵裡面有些什麼珍貴的文物,史書沒有記載,無從查起。
方城、明樓在六十年代已做了修繕
方城前方的石牆已殘損不堪
石祭台
1945年底,以冀東軍區張盡忠、王紹義為首的千人盜掘團伙橫掃了清東陵。
1949年,東陵又發生了第三次大規模的盜陵案件。盜墓者對已經盜過的幾處陵墓再次"掃倉",昭西陵因盜口堵砌得太牢固,未能打開。
在2016年5月,昭西陵隆恩殿台基護欄柱頭又遭盜竊。有關資料顯示,昭西陵在1992年之前的幾十年均處於無人管護的狀態,附近百姓可以隨意進出陵園。
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