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小牛要來了?

2022-06-06     錢耳朵

原標題:科創板小牛要來了?

科創板持續反彈,隱隱有東山再起的架勢。

科創50指數在上周五單日上漲4.68 %之後,今日再接再厲,繼續上漲3.86%。

推動科創板上漲的動因是什麼?科創板當前的機會和風險有哪些?

科創50上漲的起因還是近期「降門檻」的傳言。最近市場上有傳聞稱, 科創板將於近期將投資者准入門檻由50萬元降至20萬或10萬元。

儘管監管層並未證實,但市場顯然認為已經「是」了。6月2日, 科創板掀起一波扣人心弦的漲停潮,多隻個股衝擊漲停,科創50ETF更是漲近5%,以655億元成交額創下年內次新高。

(數據來源:wind資料庫)

事實上,科創板降門檻的傳聞已經有過不止一次了。按照相關規定,科創板的投資門檻有兩個,一是投資者在最近的20個交易日的每日平均資產在50萬元以上,包括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債券、基金等理財產品,但是不包括融資融券。 二是投資者需要有兩年以上的證券投資經驗,這一點和創業板一樣。

50萬元門檻導致的流動性不足,再加上科創板上市公司的高估值,正是科創板跌幅較其他板塊更大的主要原因。

在2021年9月科創板指數見頂之前,創業板、科創板的換手率都顯著高於主板市場,且基本保持同向變動。

然而今年以來,伴隨市場震盪下跌,科創板換手率回落明顯大於其他板塊。特別是今年2—4月,科創板區間換手率分別為43.56%和45.35%,跟去年7月121.75%的巔峰時刻差了不止一星半點。與此同時,成交額也呈現明顯縮量。

其中2月、4月、5月的科創板成交額分別是6047億元、6021.35億元和6555.07億元,相較於去年7、8月份1.4萬億元左右的成交額, 銳減超50%

流動性的下降間接導致了科創板跌幅高於市場平均值。去年4月,做市商制度推出,但遲至今年5月,細則才落地,對科創板流動性的帶動效果並不明顯。進入3月份之後,監管層一直在鼓勵各類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市場上又有了降低門檻、改善科創板流動性的傳言。

不論這件事能否成真,我個人認為,降低門檻只是科創板上漲的催化劑,真正的導火索並不僅僅如此。

科創板的這波拉升,我覺得還有兩個原因。

第一,技術層面,超跌反彈。眾所周知,科創板的上市企業都是高新技術企業,剛上市估值就幾乎拉滿,這三年來始終維持在高位。但近一年的連跌讓估值有所回落。再者,科創50指數從起始的1000點,歷經3年後跌破1000點,指數破發,許多科創板股票連跌3年,破發的更不在少數。

第二,基本面,受益於上海復工復產對重點行業的帶動。科創板的上市公司大多集中在高科技行業,諸如晶片半導體、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這些企業中有一部分坐落於上海。之前因為疫情影響,這些企業停擺了近兩個月,最近開始復工復產,對企業的盈利產生極大帶動作用。

傳言沒有證實,超跌反彈能彈多高?基本面向好的預期是否兌現?對於投資者來說,科創50指數到底值不值得高看一眼?

多數分析人士將科創板對標當年的創業板。觀察創業板指數不難發現,2013-2015年以及2020-2021年,創業板出現過兩波大牛市。科創板集結的是比創業板更新興的科技、醫藥公司,理應有不遜於創業板的行情才是。不過,創業板指也一度跌至585點,此後才有了兩波大牛市。科創50指數最低曾殺到853點,是否已經走完了至暗時刻,仍然有待觀察。

(數據來源:wind資料庫)

如果說創業板指的歷史重現是遠慮,科創50也同樣面臨近憂。

今年7月,科創板即將迎來解禁潮。具體來說,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存量持股滿3周年後的解禁、減持,這些都是科創板上漲的阻力。

據上交所統計,科創板現有總股本1443.67億股,流通股本519.18億股,只占不到1/3。這次解禁代表剩下那2/3未流通的股票全面解放流通,相當於是現在1個科創板擴容到3個科創板,擴容壓力巨大,考慮到市場上的資金有限,彼時下跌不可避免。

不過,上漲空間是跌出來的,尤其是對科創板上的優秀企業而言,下跌就是機會。如果做長期投資,不妨借著解禁潮下殺的時候建倉或者加倉。

就交易機會來說,科創50能否持續突破前高,關鍵依然是基本面,要看板塊內的公司業績有沒有強勁表現。 創業板在2019年和2020年是醫藥帶領,2021年是寧王帶領,科創板也需要一隻或一類這樣的「領頭羊」冒出來。

點個在看鼓勵一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188a5afc922ee3d7c4a63c88b2fe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