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看到娘,無事也哭一場」,為啥成了孩子們的統一表現?

2023-08-17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娃看到娘,無事也哭一場」,為啥成了孩子們的統一表現?

閨蜜家的寶寶在別人面前乖巧懂事,平日裡婆婆幫忙帶的多一點。每天閨蜜下班兒回來,寶寶都會哭哭啼啼的抱著閨蜜說:「媽媽,我都想你了。」婆婆都會嘮叨說:「孩子跟我的時候一點兒都不哭,也不會鬧,非常乖巧。看到媽媽就開始鬧人,都是你慣的。」閨蜜感覺到很委屈,自己也沒像婆婆說的那樣寵溺孩子呀。

我們成年人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便是在外面再堅強。但是接到媽媽的一個電話,可能一瞬間就會落下委屈的淚水

孩子一看到娘,沒事兒也會哭一場,這並不是孩子不乖,也不是媽媽太慣娃兒了,而是一種情感發育,背後藏著三個原因。

原因一:因為信任媽媽

多數的孩子在和別人一起時非常懂事兒,並不是因為孩子乖,而是因為他們在討好別人。

孩子知道沒有人會像媽媽一樣更加疼愛,包容自己。因為無論自己怎麼鬧,媽媽都能夠全盤接受自己的行為。

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人。寶寶想睡覺的時候,媽媽會抱著孩子悠來盪去的,還會唱催眠曲,講故事,想盡辦法哄著孩子睡覺。孩子不愛吃飯,媽媽會問寶寶想吃清淡的,還是吃雞鴨魚肉呢?老母親變著花樣給娃做好吃的。

當孩子邁出人生中第一步的時候,媽媽會站在旁邊鼓勵孩子,給他們加油。因為有媽媽,孩子才具有安全感,在母親面前他們會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焦慮也好,開心大笑也罷,因為這是自己的媽媽,可以放心的在母親面前哭鬧。

原因二:對母親的依戀

《美國育兒百科》里說,當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保姆或者家人會告訴娃。當他們照顧小寶寶的時候,孩子總是表現的很好像一個可憐的小天使

因為孩子對別人的信任感不足,不敢觸碰別人的底線。只有在媽媽面前,孩子才會嘗試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哪怕是危險或者是困難的,他們都會去試探一下,因為孩子知道遇到麻煩的時候,媽媽會第一個衝出來幫他解決。即便是哭鬧,媽媽也不會離開自己。

孩子明明什麼事情都能自己做,但是看到媽媽的時候也會伸著小手說,媽媽,我想你了,媽媽,你抱抱我,我最愛的人是媽媽。

如同閨蜜家的孩子,一天看不到自己的母親,看到媽媽下班兒回來了,自然感到非常委屈,也特別想和媽媽親近一下。孩子撒嬌是對自己的媽媽太依戀了,想多和媽媽待一會兒。

孩子看到媽媽時哭鬧,並不是因為母親太慣娃了。孩子在跟別人的時候都非常乖巧,一見到媽媽才會還原成最真實的自己。寶寶和媽媽撒嬌哭鬧,說明親子關係特別融洽,孩子很依戀自己的母親。

原因三:情緒的釋放

我們成年人都有這樣的心情,當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了委屈,見到自己最親近媽媽,便忍不住會傾訴,甚至流淚。孩子也是這樣的,他們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表面看起來乖巧聽話

其實他們可能厭倦了爺爺奶奶的嘮叨,在學校里被老師批評了,或者是被同學欺負了,他們感覺到很委屈,但是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情緒。一直到看到了自己最親愛的媽媽,才會肆無忌憚釋放自己的眼淚。

只有在媽媽面前我們才會原形畢露,也不會在乎自己的形象,因為媽媽是那個能夠給我們十足安全感的人。

和媽媽關係親密的娃,大部分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候都非常放鬆,而且有什麼話都願意和母親表達。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會更加聽話,這並不是說媽媽太慣孩子了。

作為家長,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一歲的小寶寶,獨立意識已經越來越強。他既想做屬於自己的事情,但是又不想脫離媽媽。這個階段,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安撫和關注,這樣寶寶才會安靜下來。

二歲的小寶寶情緒變化大,這個時候孩子容易哭鬧,甚至動手打人。家長應該多鼓勵寶寶,建立他們的安全感,這樣孩子會更加獨立成熟,在不超越底線的情況下,可以允許寶寶探索和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比如說,可以讓孩子獨自穿衣服,用餐,這些事情他們都能一個人完成了,家長要及時的給予表揚,讓孩子增強自信心。

三歲的孩子已經長大了很多,情緒管理能力也越來越強。偶爾有點兒小脾氣,也是正常的,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改掉一些不良的習慣。

如果大一點的孩子,母親給娃建立了規則,告訴孩子不能隨便哭鬧,寶寶就會表現的很乖巧。

很多寶媽在生完孩子之後就把娃交給老人帶,自己白天忙著工作,晚上回到家裡已經很累了,難免會忽略寶寶。孩子無法從媽媽那裡獲得關注,就會感覺到不安,想辦法獲取母親的關愛。

比如說要媽媽喂自己吃飯,母親下樓扔個垃圾,寶寶也要跟在旁邊。孩子想用哭鬧的方式來引起母親的注意,媽媽應該多陪陪娃。下班之後放下手機,陪寶寶一起讀繪本、玩兒遊戲,多進行親子互動,這樣孩子才會和媽媽更加親熱。

枕邊育兒寄語:

寶寶一見媽媽就哭,不是老母親慣娃。小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家長,尤其是最親愛的媽媽。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再想讓他們粘著父母都很困難了。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