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首富」,懸了
臨近年底,又有理財產品出問題。
近日,號稱「國內第三大財富管理公司」的海銀財富傳出停止兌付的消息。隨後,海銀財富承認理財逾期,並表示正對存續業務進行梳理,「將於月底前給到投資者相關方案」。
資料顯示,海銀財富隸屬於美股上市公司海銀控股,其背後是韓宏偉與其子韓嘯合力搭建的「海銀系」。浸淫金融江湖多年,韓氏父子身價不菲。《2023年胡潤百富榜》顯示,韓宏偉、韓嘯父子財富為60億元,排名1008位,是河南永城「首富」。
山雨欲來風滿樓。12月13日以來,海銀控股股價持續下跌,截至12月22日收盤,美股海銀控股累計下跌59.65%,「海銀系」A股上市公司岩石股份跌21.04%。
兌付難為何發生?海銀財富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圖/圖蟲創意
「錢兌不出來了」
浙江的吳女士第一次接觸海銀財富是在2022年秋天,彼時通過朋友介紹,參加了海銀財富的公司活動。
「規模盛大,老客戶也很多,都說產品省心又穩健,」吳女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而且她的理財顧問在海銀工作了8年,算得上知根知底。基於信任,吳女士2022年11月開始購買海銀財富的類固收產品。
「2023年12月5日還成功兌付了一筆12月1日到期的50萬元產品,可是到了12月12日,另一筆100萬元產品,卻兌不出來了,」吳女士表示。
兌付出現問題後,理財顧問告訴吳女士,12月5日之後到期的類固收產品都無法兌付了。「沒想到這次會出事,我要求不高,能拿到大部分本金就行。」吳女士難掩焦急,畢竟100萬元對大多數家庭而言都不算小數目。
其實12月以來,就有市場消息稱海銀財富產品清算到期時間有所延長。對此海銀財富「甩鍋」給銀行,並表示12月屬於固收產品高峰付息時間段,才導致清算到帳時間延長。
然而紙包不住火,官宣違約還是來了。
12月14日,海銀控股在延期兌付公告中表示:公司以前分銷的某些資產支持產品存在贖回問題,這些產品的資產管理人無法與相關客戶達成延期贖回協議。雖然公司只是作為這些資產支持產品的分銷商,但客戶現在要求公司償還。
12月18日,投資者李先生轉發了海銀財富的新聞公告,朋友圈配文「頭疼欲裂」。放在海銀財富的近百萬資金,幾乎是他的全部積蓄。
還有幾位投資者表示「全部家當都在裡邊,都是給子女準備的錢」、「看著孩子覺得好對不起他,把他出國留學的錢弄沒了」。
中國新聞周刊採訪發現,投資者的投資規模從幾十萬到數百萬不等。據報道,目前海銀財富的存量規模可能在600億至700億元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海銀財富延遲兌付的均屬於非標固收產品,現金類等標準化產品兌付並不受影響。
所謂非標固收產品,即非標準化固定收益產品,多帶有「應收帳款債權」、「項目債權」等字樣,比如「睿·享然應收帳款債權項目I款」、「裕昌15號應收帳款債權項目B款」等。一份投資者提供的海銀財富內部產品清單顯示,這些產品投資收益率在7%-10%區間,期限在12-36個月之間。
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解釋稱,非標固收產品重點在於「非標」,其不受嚴格的公開披露規則約束,信息透明度較低。
因為不透明,所以很多投資者是出於信任才選擇海銀:「理財顧問也買了不少,大家很相信韓老闆(韓宏偉),」有投資者這樣表示。
作為海銀控股董事長,韓宏偉直接持有公司71.16%股份。
「首富」資本局
作為河南永城首富,韓宏偉的白手起家,具有一定神秘色彩。
1987年,韓宏偉退伍轉業,放棄鐵飯碗,在貨運領域收穫第一桶金。1997年他走出河南永城、邁向省會鄭州,做的還是汽車、醫療健康相關的商貿生意。
2004年堪稱轉折之年,韓宏偉發起成立上海市河南商會,後來以此為基礎成立豫商集團。地域商會形成類似信用平台,以民間借貸的形式拆借互助,這讓韓宏偉體驗到了金融生意的複利「魔法」。
至此,韓宏偉逐步建立起集實體投資、金融服務和商貿為一體的海銀集團,最終形成知名金融資本「海銀系」。
巔峰時期,韓宏偉、韓嘯父子通過「海銀系」控制近千家公司,涉足領域則包括私募、基金銷售、小貸、期貨、擔保、保理等非核心金融牌照類的業務。
此次兌付風波中被殃及的岩石股份,正是「海銀系」於A股的重要落子。2015年,韓嘯攜五牛基金入主岩石股份。此後幾經風波、多筆收購、四更其名,才終於誕生上海貴酒。不過受困於和洋河股份旗下貴州貴酒的商標權爭端,證券簡稱還保留為「岩石股份」。
作為「海銀系」的另一重要組成,海銀財富成立於2006年。海銀控股2023財年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海銀財富在全國91個城市擁有185個財富管理中心,1749名理財師,46627名活躍客戶。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實現凈收入人民幣20.92億元,同比增長7.71%;凈利潤人民幣1.20億元,同比下降49.01%。
事實上,早在2021年海銀財富出現延期兌付事件時,便引起行業警覺。
2020年5月,「五牛上海中城國際大廈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發生逾期,投資者稱產品本金只能拿回9%,其餘部分被推遲至2021年2月20日前。彼時海銀財富表示該系列產品已於到期日前啟動清算方案,沒有違反基金合同中關於基金管理或基金清算相關約定的行為。
自此之後,「海銀系」歷經陣痛。2021年7月,旗下五牛基金被取消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2022年8月,海銀基金分公司因基金銷售業務違規、內部控制存在問題等,被福建證監局責令改正。
12月18日,韓宏偉現身位於上海市奉賢區南橋鎮滬發路88號的海銀財富諮詢接待處,與投資者交流兌付情況。
網傳視頻顯示,韓宏偉安撫投資者:「我不會跑,公司狀態很好,正在運行。」而有投資者質疑:「(狀態)很好為什麼不能兌付?」
就兌付難問題,中國新聞周刊多次致電海銀財富的投資者溝通熱線均未接通,採訪提綱也未得到回覆。
財富管理何去何從?
不只是海銀財富,2023年下半年以來,兌不出的理財產品正在變多。
9月15日,中融信託首次通過官方公告正面承認:受內外部多重因素影響,公司部分信託產品無法按期兌付。
11月10日,萬向信託宣布未能收到項目公司本期應支付的信託貸款利息,無法向受益人分配本季度信託收益,旗下兩個產品「健康教育2號」和「健康教育4號」無法兌付。
進入12月,北京信託發行的「榕益資本007號」「穩健資本206號」「瑞富資本026號」等個別信託產品陸續出現逾期。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近年來逾期的信託產品多為房地產信託計劃,逾期原因與國際金融形勢變化、房地產市場變化以及信託公司自身原因等有關。
以海銀財富為例,業內普遍認為房地產是其底色。2021年3月,海銀控股在納斯達克上市。招股書中,海銀財富自稱「國內最大的房地產固定收益產品提供商」。2020財年,海銀財富私募房地產產品收入占比達81.8%。據多家媒體報道,有市場消息稱,海銀財富牽扯恆大、融創等地產債務或達到30億元。
那麼投資者應如何維護自身權益?在董希淼看來,投資者可通過信託公司向底層資產債務人、回購義務人及回購義務保證人主張權利等方式實現。不過總體而言,代銷機構不能剛性兌付,「賣者盡職,買者自負」。
北京全瑞律師事務所主任黃啟瑞律師則建議,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要注意留存證據。在維護自身權益時,應當及時並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從而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維權方案。
「第一,可以與相關主體進行協商;第二,可以向監管部門投訴;第三,可以向法院起訴或者依據約定申請仲裁;第四,如果相關主體涉嫌犯罪,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
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台為資產管理行業帶來巨變,非標資產面臨出清壓力。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末信託業達到最高點為26.25萬億元,而2022年末信託業受託管理信託資產21.14萬億元。
其中,各類「偽金交所」是違規非標理財產品的重災區。從2018年開始,監管層對「偽金交所」進行了數次的清理整頓。
同此涼熱,以海銀財富為代表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也面臨巨大挑戰,其非標類產品的風險問題同樣備受關注。海銀控股亦在2021財年報告中提及,如果目前在當地金交所的某些類別的產品受到限制或禁止,公司或將受到不利影響。
普益標準研究員黃軾剡則認為,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可通過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和流程、妥善處理統籌風險化解和穩步發展的關係、探尋多元業務模式等方式進行。
「以海銀財富為例,其出現延遲兌付的項目主要來自房地產行業,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在展業過程中要避免產品單一而導致的風險過度集中。」黃軾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當然,海銀財富近年來也在多元發展、重返實業。韓宏偉將轉型目標落在大健康領域,海銀財富提出了「財富+健康」的雙輪驅動戰略。
只是大船掉頭難,2023財年海銀控股的健康管理業務實現收入8784萬元人民幣,對比同期集團20.9億元人民幣的凈收入規模,占比較小,且運營初級階段還是虧損狀態。
而今距離海銀財富承諾的兌付方案給定時間只剩一周左右,留給河南永城首富的時間不多了。
參考資料
海銀財富大清退:爆雷600億坑慘四萬餘人,產品涉嫌自融與造假?,2023年12月22日,網易清流工作室
河南永城首富艱難轉身,2023年12月21日,市界
海銀財富突發!,2023年12月17日,中國基金報
套路貸、頻涉內幕交易!控制千家公司的海銀系麻煩不斷,部分重要平台已停擺,2019年5月9日,證券時報
作者:於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