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劇《在一起》1:1還原方艙,只拍普通人故事丨探班揭秘

2020-05-21   新京報Fun娛樂

原標題:抗疫劇《在一起》1:1還原方艙,只拍普通人故事丨探班揭秘

采寫: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距離武漢16家方艙醫院全部休艙兩個多月,由國家廣電總局組織指導,上海廣播電視台和耀客傳媒、尚世影業共同出品的重點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正在北京、無錫、上海三地熱拍,目前拍攝進程近半,計劃於10月播出。

《在一起》從籌備之初就備受關注,網友紛紛提議自己心目中的「抗疫英雄」的演員人選。

新京報記者日前探班三地片場,採訪了沈嚴、滕華濤、劉江、汪俊、雷佳音、楊洋、靳東等主創,了解到劇中不會出現任何現實中的名人,主角都是醫護人員、快遞小哥這樣的普通人。

拍什麼?

——沒有名人,只有普通人

3月10日,武漢市16家方艙醫院全部休艙。此時,SMG副總裁陳雨人已經為《在一起》奔忙快一個月了。2月他接到了廣電總局電視劇司的創作任務,希望「以比較快的方式,以紀實的風格,以真實的故事為原型」,拍一個今年就能播出的系列劇,展現中國人民怎樣團結在一起,守望相助戰勝疫情。

陳雨人找到耀客傳媒合作,定下了《在一起》的創作方式——借鑑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每兩集一個獨立的故事,全劇總共10個故事20集,由不同的導演編劇分工合作,儘快完成在10月播出。

3月,《在一起》各單元劇本陸續出爐;4月初,沈嚴執導,雷佳音等出演的《擺渡人》單元開機。這是《在一起》最早開機的單元,現已進入後期製作階段。

導演汪俊(左)與導演程源海(右)

導演劉江

導演滕華濤

因為展現的是現實社會剛剛發生過的事情,《在一起》籌備消息一傳出就備受關注。觀眾在網上熱烈討論自己心目中的「抗疫英雄」的演員人選,還有網友自發票選了陳道明是最適合演鍾南山院士的演員。

陳雨人在上海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坦言,《在一起》刻畫的主角都是普通老百姓,譬如雷佳音飾演的在封城期間白天送外賣、晚上志願接送醫護人員的快遞小哥,沒有任何現實中的名人。

導演劉海波(左),導演沈嚴(中);演員雷佳音(右)。

「這一次,我們的想法和廣電總局領導的意見很一致,希望劇里不出現名人,以普通老百姓為主。名人當然起了帶頭作用,但真正打動我們的,是快遞小哥這樣的普通人。別看他是普通人,在武漢封城的這段日子裡,很多人是靠快遞小哥維持住大家的聯繫、維持住生活、包括維持住信心,很了不起。」陳雨人表示,劇中肯定會展現醫護工作者的集體形象,借鑑真實的情節塑造人物,但不會是非常具體的某一個人。

拍攝《在一起》這樣的「時代報告劇」,影視創作者會有點犯怵,擔心拍得過於高大上,塑造出的人物不夠接地氣兒。

導演沈嚴就直言,他一開始沒敢馬上答應,直到《擺渡人》故事大綱出來,看過覺得寫得挺好的,才接了下來,並找來雷佳音演快遞小哥。「就寫了一個平凡的老百姓,我看了覺得挺感人的。」

劉江導演同樣是被劇本打動,才決定執導《搜索》單元。「劇本真是把我看哭了,我就接了。 裡面陸朝陽(黃景瑜飾)這個人物,六歲時趕上非典,雙親去世。他受了刺激從此拒絕跟外界有情感交流,但他另一方面能力很敏感發達。這次他作為疾控中心工作人員,進行流行病學溯源調查,這方面能力立了大功。這個人物的獨特性和成長,讓我很感動。」

《擺渡人》和《搜索》之外,正在無錫第五人民醫院拍攝的《同行》、正在上海嘉定體育中心拍攝的《方艙》,也都以普通人為主角。

《同行》由滕華濤執導,楊洋、趙今麥主演,講述武漢封城後,身在外地的呼吸科醫生樂彬(楊洋飾)、檢驗科醫生榮意(趙今麥飾)結伴逆行,歷經坎坷最終回到武漢,履行醫生職責的故事;

汪俊導演,靳東等主演的《方艙》,以帶隊整建制支援武漢方艙醫院的胡慶生醫生為主角,他帶領年輕的醫護人員,救治方艙的患者,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圖一二為《方艙》搭建的方艙醫院,圖三為方艙外搭建的消殺通道。圖二三攝影 新京報記者楊蓮潔

怎麼拍?

——反季節拍戲,1:1還原方艙

《在一起》當年策劃(2月)、當年攝製(4月)、當年播出(10月),陳雨人感慨說,這大概在電視劇拍攝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而相對緊張的創作時間,和仍未完全結束的疫情防控,也給拍攝帶來了挑戰——比如由於疫情防控的關係,不能實地取景,甚至一些普通外景地很難進入拍攝;不少單元要克服反季節拍戲的困難,在炎熱的夏天拍冬天的戲。

《擺渡人》4月初開機,是全國最早復工的劇組之一。講的是武漢的故事,但整部戲都在上海拍,找的也是當時人在上海的演員。 「那個時候得為大家的安全負責啊,就在上海儘量找沒有上海標誌的地方,通過布景還原武漢的一些東西。」沈嚴說,當時疫情防控很嚴,想要進入醫院、居民小區取景拍攝,比現在難得多,必須找衛健委下文件才行。

雷佳音透露,岳雲鵬和賈乃亮都曾主動請纓,想在劇中演個快遞小哥,但當時他們在北京隔離,趕不上拍攝進度,只能作罷。雷佳音3月底就從東北老家返回上海,開拍時已經結束隔離。劉江導演的《搜索》也遭遇了類似的困難,大結局需要進小區拍攝,結果哪個居民小區都不讓進,最後有個私人開發的小區接待了劇組。

全國各地均已入夏。除了4月殺青的《擺渡人》,《在一起》其他各單元的主創都必須面對反季節拍攝的困難。

新京報記者探班《搜索》單元拍攝時發現,實地取景的商場裡,路人已是短袖夏裝。劇組每拍一條,都需要出動幾十個穿厚毛衣、羽絨服、棉服的群眾演員作為「大背景」來保證不穿幫。

商場裡冬裝的群演。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攝

劉江導演感慨,劇情是在北京的嚴冬,現在的北京到處綠意盎然,「剛開機那天還各種飛絮,我都崩潰了」。拍攝中需要特別注意,各種避著,後期還要動用大量特效來擦穿幫鏡頭。

另一部正在拍的《同行》,有很多兩位醫生在路上的戲。「疫情期間基本上路上都沒人沒車的,現在交通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所以每天在路上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跟製片部門、其他各個部門配合,想辦法攔人攔車。」滕華濤說。

相較而言,汪俊執導、靳東主演的《方艙》單元,在體育館內搭景,受季節影響較小。

靳東講述拍戲體會。

該劇另一位導演程源海介紹, 劇組希望1:1還原武漢第一座方艙,於是在上海的多座體育館勘景,最後選定了嘉定體育中心。

「基本上(跟武漢方艙)一模一樣,不光是場館的大小和形狀,還有座椅的排列方式。唯一的不同,這裡的觀眾席座椅是紅色,武漢的是藍色。」

選定後,劇組把原來羽毛球場的整塊地膠撤掉,按照武漢方艙的樣子鋪床搭架子,24小時趕工,終於在5天內完成改造搭景。

新京報記者探班時發現,「方艙」周圍工作站還放有喇叭、彩筆和扇子等物件。汪俊表示,入住方艙的患者是輕症,氣氛相對不那麼沉重,劇中會更多地呈現方艙小社會的眾生相,大家做操、下棋、跳舞、聊天,經歷悲歡,甚至還發生了一段愛情。

怎麼演?

——戴口罩不化妝,靠肢體和台詞

和以往的電視劇不一樣,《在一起》更追求真實感。劇中近80%的戲份演員都需要戴著口罩表演,並且很多演員是在不化妝、不做髮型的情況下表演。此外,劇中醫護人員的角色較多,很多沒演過醫生的演員要先過專業性這一關。

《同行》里第一次演醫生的楊洋告訴記者,他沒開機前先去醫院體驗學習,跟專業醫生了解醫學常識、急救方法、醫療器械的使用等。

「我的台詞有很多醫學術語,很難背,在醫院學習過程中我就努力地去了解和熟悉術語。還有醫療器械的使用,比如呼吸面罩的使用、咽拭子核酸檢測的操作。有些可能看起來比較容易,其實為了做到姿勢準確、操作規範還是要花不少工夫。」

楊洋主演《同行》。

《同行》的副導演林妍透露,這次拍攝除了一些特效妝,比如生病的妝,受傷的妝之外,所有演員基本上都不打粉底液,不上睫毛膏,也不做頭髮。

「一方面想要那種真實感。真實的醫生,帶妝狀態非常少,可能個別的女醫生會化淡妝吧;另一方面是劇情原因,兩位醫生想方設法回武漢,奔波在路上那種情境和狀況,是沒有機會去化妝的。」

《擺渡人》里的雷佳音,演風塵僕僕的快遞小哥,在不化妝方面做得更極致。拍攝期間都不洗頭,每天頂著個大油頭就去拍戲了,快結束時每天都覺得頭皮刺撓癢。

《同行》的現場監視器。這場戲是楊洋把師兄父親的骨灰盒送還。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攝

戴著口罩演戲,對絕大多數演員都是陌生的經歷。《方艙》單元,靳東需要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上陣,護目鏡常常霧蒙蒙,再大的特寫也看不清眼睛,導演汪俊只能讓工作人員不斷去擦護目鏡。

靳東告訴媒體,「全副武裝」之後演員互相都認不出來,全靠看防護服上的字,表演動作也要放大才行。

「一開始有點不適應。導演過來跟我說,走路再快一點,因為感覺特別像老頭。其實我個人感覺已經走得很快了,但穿上防護服,畫面里看起來就臃腫,有點佝僂。」

雷佳音也坦言戴上口罩不好演戲,臉被擋上之後只剩眼睛,說話看不到嘴,也看不到表情。

「我眼睛又小,還不像人家那樣眼睛大會說話。演戲本來就得靠整體感覺,口罩一擋上我感覺信息傳遞比較困難。但我還是相信,只要你動心了,觀眾會感受到。」

儘管傳遞信息困難,雷佳音和導演沈嚴還是達成一致,這次在創作和表演上都儘量克制,往紀錄片那種平實的風格上去靠,不過分地渲染和煽情。「大家在這一時段有群體記憶。你點了一下,大傢伙就懂了,反而應該做的是要克制。」

本文為新京報Fun娛樂(ID:yuleyidian)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