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已經成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劃定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主要分布在「老、少、邊、窮」地區,是精準扶貧工作的「硬骨頭」,離按時實現精準脫貧目標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這些地區是否脫貧,對我國全面實現精準扶貧目標和邁向全面小康、實現現代化有直接影響。
重慶市是典型的西部高山、高寒、連片特困和民族地區,具有扶貧開發地緣的典型特徵。近幾年重慶市在精準扶貧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見表1)並積累了一些經驗。重慶市確定了「2017年基本脫貧、2018年做好掃尾工作、2019年和2020年鞏固成果」的總體目標。2018年重慶脫貧減貧年度任務全面完成,全市65個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全年減貧3.9萬戶12萬人,全市貧困人口減少至4.6萬戶13.9萬人。2019年,重慶市確定了確保「4個縣摘帽、10萬人脫貧」的年度目標,探索了一條以高質量整改帶動高質量脫貧的路子。
重慶精準扶貧的實踐
(一)重慶市精準扶貧的核心經驗是「到人到戶」
重慶最典型的做法是按照貧困發生率高、貧困人口占比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等標準精準、嚴格識別貧困戶,並以此為標準識別出了18個深度貧困鄉鎮。重慶精準扶貧工作的核心可以概括為「到人到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規劃到戶。重慶市制定了《「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這一總體規劃和多個專項扶貧規劃。篩選出來的深度貧困區縣為了推進項目落地,也制定了各自的「十三五」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最終形成了「上下一體、多方聯動」的扶貧規劃體系。按照產業「分門別類、到村到戶」的要求,各縣編制了包括鄉村旅遊、特色產業、高山移民、扶貧培訓、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科技支撐等七大類規劃,做到「一戶一業」「一戶一策」。針對貧困戶實際情況,編制適宜的、可操作的「項目清單」,建立了「增收明白卡」,這樣每個貧困村都可以有1-2個穩定增收產業,而每個貧困戶也都有1個以上增收項目。同時設立了對領導幹部按照包戶情況進行扶貧工作考核機制,以保障能按期完成。
二是搬遷和補貼到戶。首先,以戶為單位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並針對長期以來存在的「搬富不搬窮」問題,重點探索了「農企聯建」模式,並推進整村搬遷和集中安置試點,扶貧效果明顯。這種模式下,政府統一規劃,整合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引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戶以土地、宅基地入股,聯合開發,共同發展特色產業和修建移民安置點。其次,以戶為單位實行差異化扶持。專門針對貧困戶設立了五條政策,包括對發展特色產業的貧困戶,給予不少於1000元的資金扶持;對貧困戶子女就讀中職、高職的,每人每年補助現金1500元,對特困家庭子女就讀普通大學的,每人每年給予不少於2000元的補助;對貧困戶子女參加中職、高職五年連讀職業教育扶貧試點班的,全額資助學費和生活費。中職期間每人每年補助生活費1500元,高職階段每人每年補助學費4500元,並補助高職第一年每人1500元生活費;對參加城鄉醫療保險的貧困戶,每人每年給予不超過20元的補助。另外,對貧困戶給予重點傾斜政策,對發展鄉村旅遊的貧困戶,最高補貼標準高於一般農戶1萬元;對實施扶貧搬遷的貧困戶,在落實每人8000元補助標準的基礎上,視情況額外享受一定的資金直補和貼息率為5%的信貸貼息補助。重慶還展開了「幫扶到戶」,即以戶為單元開展社會幫扶活動,建立黨員幹部、社會愛心人士與貧困戶「一對一」結對幫扶機制。
三是合作到戶。首先,以戶為單位組建農民股份合作社。探索農民以土地和房屋作價入股,將扶貧資金、土地資源和社會資本金量化成股份,與企業共同組建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制公司,實行股份合作制經營。其次,以戶為對象實施小額信貸扶貧,在採取互助資金到戶、小額信貸貼息到戶的基礎上,在開州區(原開縣)開展專門針對貧困地區農戶的小貸扶貧試點。第三,以戶為單位探索「三專兩合作」模式。先向貧困村群眾宣傳補貼政策,組織農戶自願申報,扶貧部門評審下達項目。通過產業項目實施,把以前的傳統兼業農戶培養成「專業戶」,貧困村建設成「專業村」並組建「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分別與資金互助社和企業進行合作。
四是以戶為核心發展產業。重慶市專門制定了《產業精準扶貧「十三五」規劃綱要》《「十三五」產業扶貧規劃》等文件,希望通過「路線圖」「時間表」,科學確定扶貧舉措,推動差異競爭、錯位發展;通過項目到戶、任務到人,實現項目跟著規划走、資金跟著項目走,以構建脫貧攻堅長效機制。以戶為單位開展市場對接,通過組建鄉村旅遊電子商務平台,將貧困農戶的農家樂信息、特色產品信息全部免費上網,進行網上推廣和營銷。為提高原住民適應市場的能力,以戶為對象開展人力資源培訓:支持貧困農戶參加外出務工技能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扶貧創業培訓等;支持貧困戶子女就讀中職、高職和普通大學。另外,以戶為單位建設小型基礎設施,實施鄉村旅遊扶貧項目中,按照「四改五添置」(改造外立面、廚房、廁所、圈舍,添置床上用品、電視、桌椅、浴室、棋牌室等)的要求進行基礎設施改造。
(二)各鄉鎮結合自身特色採取了差異化的精準脫貧措施
針對這18個鄉鎮,重慶市採取了「定點包干」方式,以農業產業鏈建設為重點,探索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的模式。18個鄉鎮結合自身優勢,提出了脫貧目標,並且採取了差異化的產業發展措施和治理模式(表2)。其中,資金是產業發展的基礎,重慶市展開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使貧困群眾得以分享利益。交通是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重慶市發布18個深度貧困鄉鎮交通扶貧攻堅行動方案,每個鄉鎮專門安排了5000萬元專項資金,解決公路不通達等問題。
產業發展是精準脫貧的難點
產業扶貧是促進貧困地區產業經濟結構調整、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徑,也是重慶扶貧政策的核心。但是,從精準扶貧角度看,產業發展存在下面的難點問題:
(一)扶貧產業鏈鏈條短、市場抵抗風險能力不足
就重慶市18個鄉鎮的實踐看,產業發展存在以下共性問題:產業鏈條短、產業經營化水平不高、附加值低、競爭力不強、缺乏效益、產業造血功能不足等。這也是我國當前扶貧點產業扶貧的普遍問題。另外,則是各村和市場之間尚未形成良性循環、互促共贏機制,缺少產業項目的利益聯結機制。產業鏈缺少可持續性,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小農經濟特徵明顯,較難規避現有市場風險。
(二)錯綜複雜的農村情況增加了產業扶貧難度
產業發展對於經營者和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有著較高要求,重慶農村的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市,留守農村老人、婦女和兒童無論從體力還是技術上均難以適應產業發展要求,容易出現勞動力緊缺以及項目後期管理困難的情況。另外,重慶市貧困鄉鎮積極探索「三變」改革,旨在通過盤活資產,實現資產收益,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對重慶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建議
(一)加大產業扶貧,保障可持續性和長效性
產業扶貧要以扶貧地的自然條件、要素稟賦以及經濟水平等為基礎。要培養產業造血的功能,最終促使實現「輸血型」向「造血型」功能的轉變。重慶的產業扶貧還屬於起步階段,今後要重視產業融合,保障可持續性,踐行「鏈條式」延長扶貧策略,推進「特色旅遊+」「網際網路+」「技能培訓+」等扶貧攻堅行動。另外,產業扶貧具有長效性,工作不會隨著2020年脫貧任務完成而終止。這就要使得產業具備生態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貧困區域長期減貧的動力,要讓貧困戶深入參與到扶貧項目中,全面掌握產業發展的技能與知識,形成脫貧的長效機制。
(二)構建利益聯結體,釋放扶貧紅利
建立「市場主體+貧困村村集體+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市場主體(企業或農民合作社等方式)、貧困村村集體、貧困戶利益共享的格局。發揮政策和資金的槓桿作用,撬動更多的金融、市場主體、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探索嘗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將社會組織等「第三方」引入資產收益扶貧中,讓第三方成為監管資產收益扶貧的主要協助。這個過程中要完善多部門參與的聯動機制,整合政策和資源,由市政府系統推進產業配套和公共服務建設,為產業扶貧提供好的環境。
(三)總結「三變經驗」,深化土地改革
總結「三變經驗」,繼續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自然資源資產等相關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流轉規範管理制度,對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政策扶持,完善「三權分置」相關法規,保障農村「三權分置」有序實施。
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機制,保證農民的根本利益。放活、放寬農民閒置宅基地和農房的使用權限,促使其和民宿、娛樂休閒場所等產業發展結合,促進三產融合。
(四)強化財政、金融和人才等政策支撐
繼續加大財政對農村精準扶貧的投入力度,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鼓勵涉農金融制度創新,鼓勵農業生產者以承包地、生產設備、農用設施等摺合股份的方式入股涉農企業或抵押融資。完善農村信用貸款與保險制度,推廣「精準扶貧」類小額信用貸款,支持貧困戶利用貸款資金髮展產業脫貧致富。強化風險防控機制和措施,降低由於產業發展貸款的資金風險。另外,通過引進人才與培育本地人才,解決產業發展中的人才瓶頸問題,激發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19年19期
作者:龍粵泉 喬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