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2次東征日本為何失敗?3個字就能解釋清楚

2022-06-05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忽必烈2次東征日本為何失敗?3個字就能解釋清楚

忽必烈2次東征日本失敗,根源並非是遭遇了強颱風,其實就3個字——平底船。為什麼這樣說呢?讓我來回顧一下忽必烈的2次東征。

忽必烈即位後,順利解決了高麗問題,隨後他按照中華傳統和慣例,從1266年至1273年,8年間共派出5批使臣,赴日本招撫,要求對方納貢稱臣,結果都沒有得到日本的肯定答覆。

惱怒的忽必烈,於1274年下令第一次東征日本。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鎌倉幕府時代,聞報後在沿海岸口布設軍隊,在如今的日本九州福岡博多灣等地,與少部分登陸的蒙古軍隊發生了戰鬥。但是,蒙古軍的大部隊因為遭遇強颱風,戰船多數被毀,登陸和沒登陸的人馬,最後只好匆忙返回。

第一次東征失敗,忽必烈一邊忙於南宋的戰事,一邊再次派使臣前往日本。有了首戰勝利的信心加持,鎌倉幕府這次毫不客氣,把蒙古使臣斬首,只留下一個小兵,讓他把其他人的腦袋捎回去。見到一堆腦袋,忽必烈徹底怒了,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拿下日本,為此專門建立了「征東行省」,目的就是征討日本。

1281年的夏初,忽必烈組織2支遠征開始第二次東征。一支從合浦(今韓國馬山)出發,主將是曾經參與首次東征的將軍忻都,率部4萬餘人,戰船900餘艘;一支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出發,主將是南宋的降將范文虎,率部10萬餘人,戰船3500艘。

2支東征大軍整裝渡海中,夏季強颱風大起,摧毀了無數渡海的戰船。最終,14萬大軍生還者不足3萬人……終其忽必烈一生,這是他唯一的慘敗。對此,日本則開啟自我吹噓的模式,把颱風美化包裝成所謂的「神風」,認為有「神風」的保佑,日本將戰無不勝,並在太平洋戰爭後期炮製出「神風突擊隊」。

強颱風也好,「神風」也罷,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忽必烈的大慘敗?

蒙古大軍東征日本前發動的所有戰爭,全部是縱橫於內陸平原,依靠馬上騎射打天下,缺乏海上作戰的經驗。所以,第一次東征有些勉為其難,少部分部隊搶灘之後,沒有守住灘頭陣地,蒙古的後續大部隊在無法順利登陸的情況下,最終因強颱風的到來而敗走。

雖然第二次東征時,忽必烈有了南宋水軍的幫助,但是南宋水軍更擅長的是內海、內湖的水戰,對於跨海作戰同樣經驗值為零。因此,在東征日本時,所駕駛的居然是沒有龍骨的平底船。

平底船有較大的載重量,在兵源攜帶上有充足保障,但是因為吃水線較淺,穩定性差,只適合在內海、內湖作戰,根本承擔不了跨海作戰的需求。尖底船則吃水量較深,船體大部分可深入水下,穩定性較高,更適合渡海渡洋。

蒙古大軍第二次東征日本,連平底船、尖底船的各自優劣都沒搞明白,14萬大軍就這樣奔襲日本了。不要說遇上颱風,能不能安全登陸都是問題,何況面對強颱風時,這樣的平底船自然不堪一擊。

當然,在東征時間和戰機的選擇上,忽必烈也缺乏謀略和算計,既然有了首次的失敗教訓,為什麼第二次依然選擇東南季風盛行的時候?或許,他只想到東南季風對大軍駕船行駛帶來的好處,沒想到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e267651b4687f43e81e865d6bc1f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