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日本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得主《入殮師》,故事並非像TVB職業劇那樣,特地塑造一個很厲害的人物,利用角色魅力去讓觀眾憧憬某個職業,而是從一個外行人的視角出發,講述一個新人入殮師的入職故事。
這很聰明,因為觀眾可以跟隨男主角的感受而感受。
入殮師可不像醫生、飛行員、空姐、警察等日常能接觸到的職業,而且,是東方習俗中比較忌諱的職業,絕大多數人對此都是陌生的,所以跟隨一個同為門外漢的角色,情感共鳴才能夠由內而外的有感而發。
相信去年的口碑韓劇《遺物整理師》和《逃兵追緝令》都學到一二。
《入殮師》表達得更多的是,不僅能讓觀眾理解入殮師這個職業,而且能讓許多成年人感同身受。
主角小林並非一開始就立志要當入殮師,影片用閃回的方式,交代了他原先的工作,大提琴手。
然而藝術這碗飯真不是那麼好吃的,很容易就要麼就吃太飽,要麼就吃不飽。
小林就是屬於吃不飽的那種。
家裡還有一個妻子要養活,他不得不另謀高就,去找一份能賺多點錢的職業。
這是多少人都曾經歷過的事。
卻還不是最心酸的。
當看著小林承認自己的平庸,承認自己是一個沒天賦的大提琴手,那才是最悲傷的。
每個人都有愛好和夢想吧,被迫放棄其實不算啥,最痛苦的是承認自己其實不是那方面的人才。
放棄自己的夢想,去做不喜歡的工作。
有了和小林類似的感受,就更能理解他是有多難了。
更何況他的新工作是入殮師。
是一份要處理逝者遺體的工作。
角色往往是一部電影的重中之重。
《入殮師》對小林的塑造是成功的,角色的轉變非常合理,能夠讓人信服,這樣觀眾代入進去,才能夠有情感上的共鳴。
怎麼個合理法呢?
首先,角色有著轉變的內因和外因。
外因是經濟問題,小林必須硬著頭皮去做入殮師;
內應是小林雖然音樂天賦不咋地,但卻是一個悟性很高的小伙子。
然後再看看他成長轉變的過程。
一開始,他是見到屍體都要吐。
重要的轉折出現在中樞角色老闆佐佐木生榮身上,他被客戶無理大罵之後,沒有絲毫怨氣,只是像往常一樣,幫助逝者擦身,換衣,化妝,一絲不苟地進行入殮儀式。
原本冷冰冰的身體,最後容光煥發之時,這感動了客戶,也感動了小林。
然後還是佐佐木生榮。
面對小林的請辭,他傾訴了5年前選擇入行做入殮師的原因,並請他吃烤河豚。
「好吃得讓人為難。」
悟性高的小林很快就明白了老闆所說的話。
所有的生靈都在努力生存,人如此,河豚如此,植物也如此。
為了生存,生物就得做點什麼事。
但死亡不可避免。
向死而生,反求諸己。
比如當入殮師這個事業,「好吃得讓人為難。」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入殮儀式,小林發現了這個職業的價值所在,他做了遵從內心的選擇,為此,他就必須能夠頂住壓力,逆流而上。
一個人無懼世俗眼光勇敢向前,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換個角度看,《入殮師》可以是一部勵志片。
不過導演瀧田洋二郎所著重的還是關於生命與死亡的主題,巧妙的是,他沒有把整體氛圍搞得太感傷,結合男主角本木雅弘的個人風格,他加入了喜劇元素,這是電影能夠容易被更多觀眾接受的重要原因。
在看過《入殮師》之後,相信不少觀眾都能會思考一個問題——如何面對死亡。
生離死別,確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而對於入殮師來說,這卻是家常便飯。
他們是有著比常人更大的勇氣嗎?
不一定。
因為面對死亡,真正需要抵擋的不是恐懼,而是來自離別的痛苦。
出於本能,對死亡的恐懼是難以避免的,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達到偉人的思想境界。
《入殮師》也並不是要鼓勵觀眾「向死而生」,而是通過日本殯儀文化,傳達一種淡然的生死觀。
任何人的認知是有限的,沒有絕對的正確,關鍵是站在什麼角度去看待事物。
死亡是人類的必經之路,入殮師只是站在這條路的終點。
他們心懷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給逝者送上體面的最後一程,一種使命感、自豪感可以取代本能的恐懼。
他們只需要更強大的內心,去化解離別之痛罷了。
看完《入殮師》,不需要知道這片為什麼能贏奧斯卡,只要能從入殮師的角度理解死亡,直面死亡,消除對死亡的恐懼,那已經是值回票價,沒有白費時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e1316f4bd01ff676e0f3f4e9dcffc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