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恢復高考提出16字方針,鄧公刪掉4個字,改變千萬考生命運

2023-10-23     歷來現實

原標題:1977年恢復高考提出16字方針,鄧公刪掉4個字,改變千萬考生命運

1977年恢復高考提出16字方針,鄧公刪掉4個字,改變千萬考生命運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只有74年的時間,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卻共同經歷了太多百年、千年未有之變局。

在所有的百年、千年之變局中,高考制度的改革,無疑是下關黎民百姓;上關國家發展進程的重中之重。

我國的高考經歷了哪些重大改革?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歷經風雨的中國高考制度

新中國成立時百廢待興,我國的高考制度在新中國成立近三年後的1952年,開始確立實行。

1953年的高考首次提出「做適當的審查」,規定反革命分子、破壞分子等人不能參加高考。

十年後的1963年,《人民日報》指出當時有些高校太過偏重文化課,忽視了組織學生參加勞動,沒有做到「通過勞動培養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1964年9月,國務院發出通知:組織各地高校的文科師生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當時全國的369所高校,至少有32萬師生,參與了這場運動。

1966年7月24日,隨著《關於改革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的出台,全國各地的高校取消了招生考試,改用群眾推薦以及政治選拔的方式招生。這無疑是標誌著,1952年確立的高考制度,已經全面推倒。

這份通知雖只是取消考試,但很快隨著運動的興起,各地的學生紛紛「停課鬧革命」,學校和老師們根本不敢制止,學校和教育系統即使沒有癱瘓,也大都偏離了本職工作。隨著時局的發展,教育系統局面日益混亂。

1971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從「兩個估計」出發,進一步對教育系統做了調整,讓知識分子下放到工農中接受再教育,大多數高等院校交由地方領導控制。

而且大學的學制不但進行了縮短,日常活動也變成了以工農兵改造大學、管理大學為主,大學的科教職能被極限壓縮,「工宣隊」在學校占據了主導地位。

在那段動盪的歲月,不但很多知識分子倍受壓抑,就連科學文化知識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污名化。以至於在一段時間之內,「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學生們不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榮,反而攀比考零分、不上課、批老師。

這種混亂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77年,才出現轉機。

「把報告追回來」

1977年8月4日,剛剛復出不久的鄧公,在北京飯店親自主持召開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

在這場會議上,他與30多位科學和教育工作者、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一起討論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問題。

在會議開始的第一天,老人家聽取了與會人員的意見之後提出;對那些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中,通過自學達到了較高水平的人,要研究用什麼辦法、經過什麼途徑選拔回來。

這種人成千上萬,要非常注意這部分人,愛護這部分人,千方百計地把他們招回來,讓他們中有資格和能力的人上大學或當研究生。

老人的這個提議,雖然得到了與會人員的廣泛贊同,可擺在面前的卻有一個棘手的問題:這類人的名額怎麼算?是不是納入高考人數名額?

對此,老人豪邁地一揮手,說:「不要定什麼名額,這樣的人才,有多少我們就選多少!」

1977年8月6日,座談會開始討論高校招生一些情況。

武漢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查全性教授,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發言,矛頭直指當時實行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問題:

第一:埋沒人才。

當時的招生制度,對熱愛科學文化的青年太不友好,造成了大量熱愛科學,善於思考的青年才俊被打壓埋沒。

第二:卡了工農子弟上大學。

當時的招生制度本意是幫助工農子弟更方便地上大學,但是在實行的過程中有些人濫用自己的權力,造成真正的工農子弟反而常常被頂替名額。

第三:壞了社會風氣,助長了不正之風。

大學招生本該以學生的能力和品德為基準,但當時的招生制度,卻演變成了比家庭、比身份。

第四:嚴重影響學生們學習和教師們教學的積極性。

當時的招生制度不看成績,造成學生們不願意學,而老師們也不願意教的情況。

查全性教授特彆強調;招生工作是保證大學教育質量的第一關!

他認為當時的大學新生質量之所以沒有保證,一是因為中小學生的質量就夠不高,二就是當時的招生制度有重大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大學生質量不高的主要問題。

最後查全性教授強烈呼籲,儘快進行招生制度改革,能在1977年解決就不要拖到下一年。

查發言過後,在場的吳文俊、王大珩、鄒承魯、汪猷等專家,紛紛發言表示贊同查的意見,強烈建議黨中央、國務院下大決心,對當時的招生制度進行一次根本性的大改革,寧可1977年的高考招生推遲兩個月,也要進行高考改革。不然的話1977年高校再招來20多萬人,中間又會有很多不合格的,那樣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座談會上的參會人員們,也紛紛揭露當時招生制度的弊病。

有人提到清華的教育質量時舉例子說:當時很多人原本只有小學畢業,才補習了短短8個月,就去學清華大學的課程,而且讀了3年還真就畢業了,根本就沒什麼真才實學!

鄧公聽到此言之後,當時就十分不滿地講:「那就應當叫清華中學、清華小學,哪能叫大學!」

專家們的話對老人造成了很大的震動,他聽完之後就轉頭問當時擔任教育部部長的劉西堯:「你看今年就恢復高考,還來得及嗎?」

劉回答說:「推遲半年招生,還來得及。」

老人點了點頭說:「既然今年還有時間,那就堅決改嘛!」老人的明快果斷,當即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座談會上專家們提出的,恢復高考前實行的統一考試、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的高等學校招生辦法,也得到老人家的明確肯定。

早出人才、早出成果

1977年8月4日的教育座談會結束後,雖然已經明確了儘快恢復高考的方向,但是在推行方面還是有著不小的阻力。在要不要廢止群眾推薦、該怎麼看待從前的教育路線等問題上,參會人員的意見分歧很大,爭論非常的激烈。

關鍵時刻,鄧公表示:「我們怎麼能把幾百萬、上千萬知識分子一棍子打死呢?我們現在的人才,大部分還不是之前17年培養出來的?」

同時老人家還明確指出:儘可能簡化招生程序,早點搞出來。辦事要快,不要拖。

9月25日,全國招生工作會議結束,這次會議上,討論制訂了《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以及《關於高等學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見》。

這兩份文件做了如下規定:

1977年高等學校的招生工作恢復考試,不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幹部(年齡可放寬到30周歲)和應屆畢業生,只要符合條件者,皆可報考。

教育部經過反覆衡量寫出來的文件中,在確認恢復考試的同時,也寫了很多諸如「走社會主義道路「、「參加集體勞動」之類的條款。老人看過之後很不滿意,連著說了三聲「繁瑣」,隨即刪掉了一些條目,自己重新寫了一些。

鄧公告訴教育部的同志說:「你們寫的招生條件很難懂,太繁瑣。我看,招生工作主要抓兩條即可:第一是本人表現好,第二是擇優錄取。」

恢復高考的政策,至此才算是大局已定。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參加招生文件起草工作的教育部學生司有關人員覺得;如果要考試,比如印卷子、評卷子,肯定要花一大筆錢。

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全靠國家拿這筆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於是有關人員就希望高考的報名費,能夠定在1塊錢。中央領導們討論之後,特別指出:不要增加群眾的負擔,收五毛錢就行了。

改掉四個字,影響千萬人

對社會知識青年考大學的問題,鄧公想得十分周到。

當時有人建議,把過去招生的16字方針改為「自願報考,領導同意,統一考試,擇優錄取」。

鄧公聽了之後笑著說:「這個十六字比較好,但第二句有點問題,比如考生很好,要報考,隊里不同意,或者領導脾氣差一些,不同意報考怎麼辦?我取你的四分之三,不要這一句。」

這四個字看起來簡單,但對於當時很多想要報考大學的社會青年來說,卻是一座註定難以逾越的大山!

因為老人家的這一句看似開玩笑的話,不知道為多少人搬開了無形的大山,讓多少家庭的命運因此而改變。

鄧公還特地為「老三屆」學生以及大齡下鄉青年,放寬了招生年齡和婚姻的限制,為方便他們上大學制定特殊政策。

在本來的招生文件中,明確規定:考生年齡在二十歲左右,不超過二十五周歲,未婚。

在鄧公的關懷下,1977年的招生文件做了如下兩個特殊規定:

一:對實踐經驗比較豐富並鑽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的,年齡可放寬到三十歲,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一九六六、一九六七兩屆高中畢業生)。

二:大齡青年,工齡到一定年限的可以帶工資讀書。

這兩條特殊的政策,不知道讓多少已經結了婚,拖家帶口的有志青年免除了後顧之憂。

高考制度改革之後的1977年和1978年,兩屆高考共錄取68萬名大學新生。

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有理想,有才華的知識青年。後來他們在改革開放的各領域,都發揮出了自己獨特的且重要的作用。

甚至直到今天,很多我的耳熟能詳的人物,都是當年的68萬大學生之一。

當代著名高分子化學家,對我國太陽電池和光伏材料技術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李永舫院士,就是1977年恢復高考時考入大學的。

李永舫出身農民家庭,1977年的時候他已經29歲,不但當了多年的工人還早就已經有了家室。

如果按照最初的招生條件,他毫無疑問是參加不了高考的。

正是因為鄧公放寬了條件,李永舫才有機會「鯉魚躍龍門」,為我國推動的高分子材料學發展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著名法學家劉武元在參加1977年的高考時,不但已經到了而立之年,孩子也已經兩歲了。為了支持他高考,他的妻子放棄了自己第一次高考的機會,全力支持他參加高考。

在高考的考場上,劉武元看同桌的年紀很小,就問對方多大了?對方回答說19歲。當時劉武元就向同桌感慨;他高中畢業的時候,對方恐怕連字都還不認識,如今他們居然在一張桌子上考試,即使自己考上了,也算「范進中舉」了……

有類似遭遇的還有河北知名校長李全柱。

當時李全柱不但已經結婚了,家裡還有4個孩子。在考上大學之後,李全柱不但要努力地趕功課,還要照顧家庭。大學畢業後的李全柱雖然沒有升官發財,但卻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為家鄉培養了不少優秀的人才。

結語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

我國之所以能夠在不到百年的時間裡,從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窮國弱國,發展到今天雄踞一方的當世強國,靠的正是一代又一代出色的人才。

高考作為我國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鄧公的改革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今我們不但生活早已豐衣足食,在科技發展方面更是碩果纍纍。一代又一代卓越的人才,通過高考「鯉魚躍龍門」,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正是有這些人才們共同的努力,我們才能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從當初的吃不飽穿不暖,到有了自己的空間站,有了自己的火星探測器……

參考資料:

《國史全鑒》本書編委會編 團結出版社

《共和國五十年珍貴檔案》中央檔案館編 中國檔案出版社

《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彭明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共和國開國歲月》張國星 何明著 中共黨史出版社

《風雲七十年》 郭德宏主編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共和國要事珍聞》 鄭毅 李冬梅 李夢主編 吉林文史出版社

參考資料:

《國史全鑒》本書編委會編 團結出版社

《共和國五十年珍貴檔案》中央檔案館編 中國檔案出版社

《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彭明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共和國開國歲月》張國星 何明著 中共黨史出版社

《風雲七十年》 郭德宏主編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共和國要事珍聞》 鄭毅 李冬梅 李夢主編 吉林文史出版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da99331c807e9bbcbe347e2b115d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