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的外交辭令,感染寄生蟲的屍骨,秦楚恩怨就在雲夢鄭家湖墓地

2022-04-04     浩然文史

原標題:失傳的外交辭令,感染寄生蟲的屍骨,秦楚恩怨就在雲夢鄭家湖墓地

失傳的外交辭令,感染寄生蟲的屍骨,秦楚恩怨就在雲夢鄭家湖墓地

提到湖北的古墓,大家想到的往往是出土了大量簡牘的雲夢睡虎地秦代墓葬,以及陪葬有大型編鐘的曾侯乙墓。而就在睡虎地墓葬東邊3公里處,又發現了剛剛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雲夢鄭家湖墓地。

一、中華第一觚:被遺忘的縱橫家

2021年9月開始,為配合湖北雲夢縣的建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雲夢縣博物館聯合展開了鄭家湖墓地的發掘工作。短短數月,100餘座墓葬、800餘件文物重見天日。

在這些珍貴文物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一枚戰國晚期的木觚。

觚是周代的一種酒器,形狀類似長頸瓶。一開始,觚的標準形制是上圓下方,後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許多國家把觚的上下都做成了圓形,這可讓一生致力於維護周禮的孔夫子氣得說:「觚不觚,觚哉!觚哉!」意思就是說,連觚都不像觚了,這還能叫觚嗎?

青銅觚

而鄭家湖的這件木觚,造型十分獨特,絕對可以讓孔老夫子氣得鬍子上翻:它是用一截圓木豎著剖開而做成的,長34厘米,寬約4厘米。觚四周還有七個削平的棱面,當中六個面都有文字,一共寫著約700字的秦代隸書,可以稱得上是「中華第一長文觚」。

木觚上的文字

這篇長達700個字的「小作文」,風格與體例都和我們所熟悉的傳世文獻《戰國策》相似。春秋戰國時期,許多知識分子四處遊說各國諸侯,被稱之為「縱橫家」,是諸子百家中的一支。他們中的佼佼者,可以像蘇秦一般同時擔任六個國家的宰相。《戰國策》記載的就是這些縱橫家們洋洋洒洒的外交辭令。這篇觚上的文章不見於流傳下來的各種典籍,是一段全新的故事。可以說,這700個字豐富了我們對戰國後期政治史的了解,而且相對來說權威可靠,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本。

介紹了這麼多,這篇「小作文」都說了什麼呢?已經有專家初步地釋讀了這篇文章,大概是說了這麼一段故事:

公元前250年,秦國攻打魏國,魏公子信陵君聯合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在黃河以南擊敗秦軍。學者們推測這次外交遊說就發生在這場大戰之後。

戰國後期,崛起中的秦國虎視眈眈,楚國的故都,也即是今天湖北中部一帶,已經被秦吞併。東方各國一方面結盟抗秦,取得了喘息之機;另一方面也矛盾重重。一名叫「筡」的縱橫家為了天下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百姓考慮,接受了楚王的任命,作為外交使節前往秦國遊說秦王,希望他能停止窮兵黷武,堅持周禮所崇尚的大義。這時在位的秦王就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

在遊說過程中,筡先是旁徵博引,各種歷史典故信手拈來成為論據,用桀紂亡國、吳人宗廟被毀等典故警示秦王。當中提到的「魏、越和吳三方在『宿胥之野』這個地方爆發戰爭後三敗俱傷」的事情,可是傳世史書中未記載的大事。

接著,筡說起自己來到秦國之後的見聞,觀察到秦國的百姓「壹惡用兵」,也不願意再供養軍隊或者參與征戰了。最後,筡還給秦王帶上了高帽子,稱讚在他的治理之下,大秦土地廣、兵馬強、人口眾、物產豐,那麼秦王也應該知足了,還是趕緊恢復周禮、停止戰爭,讓百姓安居樂業吧!

然而,秦王似乎並沒有被筡說服。文中記載,秦王「不答」、「又不答」、「先生言也,寡人謹聽」,對待筡的態度雖然客氣,但也有些冷淡。我們都知道,最終六國都為秦莊襄王的兒子秦始皇所吞併,神州一統。

戰國縱橫家形象

二、水裡泡著寄生蟲

除了觚之外,鄭家湖墓地還出土了一大批陪葬的漆木器。

我們知道,許多湖北湖南地區的古代墓葬都有保存完好的漆器出土,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馬王堆、曾侯乙墓等。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深埋於地下的文物隨著時間推移,在氧氣、微生物等的作用下都會腐朽,而有兩種情況可以非常好地保存文物,其一是極度乾燥,比如新疆地區的許多遺址;其二則是完全浸泡在水中,從而相對隔絕於氧氣。今天,湖北被稱作是「千湖之省」,東湖等湖泊星羅棋布,古代的湖北地區更是澤國,多少詩人歌頌過的大湖——雲夢澤,主體就在這兒附近。所以,湖北的地下古墓多被水完全浸泡,無心插柳地保留了大量品相完好的漆木器。

這次鄭家湖墓地的C區,就有14座保存非常好的飽水墓葬。C區出土隨葬品共計1000多件,其中漆木器達到400多件,包括人物扁壺、虎頭枕、鳳形勺等,堪稱戰國末年到漢朝初年中國漆器發展的縮影。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考古發掘,充分運用了現代科技,比如碳十四測年、人骨DNA分析、同位素分析墓葬結構三維建模等,甚至還檢測了人類屍骨中的寄生蟲。在科技手段的幫助下,考古工作者發現,一具屍骨在生前患有惡性腫瘤,而且墓葬中的死者感染寄生蟲蟲卵的比例高達81%,這為我們了解雲夢地區古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提供了材料。

三、秦與楚的恩恩怨怨

要說秦與楚之間的恩怨糾葛,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秦楚之間既有親密的關係,許多任秦國的王后妃嬪都是楚國的公主,比如我們熟悉的羋月;兩國也有血海深仇,「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鄭家湖所在的地方曾經是楚國的都城,戰國末期大秦的雄兵占領了這裡,成為了秦國東進的重要根據地。鄭家湖墓葬的時間正是戰國末年到漢代初年,故而出土的許多文物都清楚地反映了秦文化與楚文化的交融合流。整個考古區域分為A、B、C三區,共清理了100餘座戰國、秦漢時期的墓葬。當中A、B區是楚文化墓葬,而C區則受到了秦文化的影響。

比方說,有4座墓葬里出土了一批精美葬具木板畫,這可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畫有人物形象的陪葬品。有趣的是,墓門的形制雖然是楚國風格,但這些木版畫更具有秦地特色,比如大量出現的樹葉紋。學者推測這或許是因為,戰國末年秦軍占領楚國腹地後留下了大量後裔,這一批來自秦國的人紮根楚國故都,給當地的藝術注入了故鄉的元素。除了木版畫之外,許多墓葬的陪葬器具都是既有楚地風格,也有秦地元素。

鄭家湖墓地周邊不遠就是楚王城,3公里外就是改寫了秦國法律史的睡虎地大墓,周邊還有龍崗、江郭、大墳頭等墓區。這些戰國末到西漢初年的考古遺址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們的主人往往都親身經歷了秦占領楚國乃至統一天下的歷史,為我們講述了一段盪氣迴腸的故事。

文史君說

鄭家湖墓地告訴我們,大秦鐵騎統一了六國,包括楚文化在內的東方文化與作為「主旋律」的秦文化展開了競爭,不同文明交相輝映,而最終帶上了秦文化的風格。中華文明在經歷了春秋戰國五百年的紛爭後,重歸一統,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多元一體的大漢王朝就在前方。

參考文獻

《湖北雲夢鄭家湖墓地考古發掘獲重大收穫》,《文物鑑定與鑑賞》2021年22期。

(作者:浩然文史·史海尋珍)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d8c00c83fa2665c237c94fbc6ae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