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最近一則案情刺痛了無數人的心,一名14歲少年,因為到了吃飯時間還在玩手機,手機被爺爺奪走,並被爺爺責罵,少年隨之將爺爺殺害。
僅僅因為手機被奪,就對親人行兇?親情哪裡去?
對這個孩子的家庭環境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孩子不尊重爺爺,對爺爺也沒有敬畏之心,甚至可以猜測孩子對爺爺不是第一次動手。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發展過程,只是有的發展呈顯性有的則是隱性,速度快或慢也不同。
01
海恩法則也指出:每一起重大事故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300起先兆未遂和1000起事故隱患。
所以這個男孩因為這點小事就起了殺心,其實早已有暴力傾向,並且與爺爺的衝突不止一次。
可能爺爺的做法確實讓孩子很討厭,但是這個孩子這麼輕易就揮起「拳頭」,性格也是比較暴躁且有暴力傾向的。
孩子性格暴躁或有暴力行為,其實離不開兩個方面:
一個是經常生活在暴力環境下耳濡目染,另一個則是被過分溺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經常性爭吵、打架,孩子不知不覺中,也將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與小朋友相處,一言不合就揮出拳頭。碰到不順或挫折,隨意發泄發怒也是常態。
暴力家庭的孩子,基本也有暴力傾向。尤其是那些經常接受暴力教育的孩子,都會不由自主依樣學樣把暴力帶進生活中,並以同樣的手段對待其他人。
育兒專家李玫謹說過這麼一句話:
父母不要打罵孩子,因為你打罵就給他呈現一個畫面,這個畫面就是他以後對待別人的畫面。
02
小時候我家住平房,誰家打孩子,街坊四鄰都能知道,而我鄰居家的男孩就是經常被打得嗷嗷哭的那個。
他父親文化水平不高,從事簡單體力勞動,並且堅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他一犯錯他爸就打他。
自他讀初中之後,他父親再打他,他開始不服,瞪大眼晴瞪著他父親,打疼了他就會還手。
那段時間,他們家經常雞飛狗跳,父子倆成了敵對狀態。而且,這個男孩性格變得特別孤僻,也很暴躁,動不動就摔東西,媽媽只要不合他意,他就會出手。
社會上基本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凡是父母有修養的,兒女大部分彬彬有禮;
凡是父母粗魯蠻橫的,孩子多少也會粗暴。
曾在學校看到這麼一幕,兩個孩子打架,父母被叫來學校,家長們匆匆趕來,卻不是先詢問整體情況,而是聽自家孩子的隻言片語,就扯著嗓門互吼對方,最後雙方家長打了起來。這樣的家長,養出愛打架的孩子也不足為奇。
03
對孩子溺愛,讓孩子狂妄無度,好些家庭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只是那時只是以為好玩,以為孩子小沒事,卻不知不覺中讓孩子成了習慣。
如孩子還只是幾個月,父母為了逗樂,拿孩子的手去打父親、母親或爺爺、奶奶等本該孩子尊重的人。
當孩子到了兩歲,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開始表現出任性,喜歡通過打人發泄自己的不滿時,家長對孩子的舉動也不以為然,未加嚴格制止,甚至還是覺得「好玩」,滿滿溺愛的心態。
當孩子開始讀書,與外界有更廣泛的接觸,並陸續進入第二個叛逆期、第三個叛逆期,家長更顯得無能為力,而且出於所謂的愛,對孩子百般遷就,千般隱忍。
面對孩子掀翻的桌椅,和打過來的雙手,除了默默收拾,靜靜迴避外,家長似乎無計可施。不忍逆孩子,沒有底線、沒有界限,終於讓孩子生長出「野性」,失去應該的「人性」。
《 三字經》開首有這麼三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告誡了人們:人性本善良,但在不同的環境下會變,如不從小好好教育,人性會變壞。
說到底,人性的變化,在於所處環境,在於後天的教育。
原生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長環境。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
什麼土壤生什麼花,任何家長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有毒之花而遭人唾棄。所以,家庭要為孩子準備優良的土壤。
首先父母要自帶人性的關輝,並輻射到孩子身上。善良、寬容、尊老愛幼、有禮節,一切有關人的優良品德都要儘可能多在孩子面前展示,讓孩子自小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對孩子的教育,要以愛為根基,立規矩,並講究方法進行,防止簡單粗暴,更要杜絕暴力教育。家庭教育不得有任何形式家庭暴力的家庭教育法草案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
教育的前提是父母要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人性教育更需要情感連結。李玫謹說過:有情感才會有人性。
但再深厚的情感,再濃烈的愛,也不能與溺愛搭邊。溺愛是一條通往「人生大坑」的「單行道」,沒有回頭路可走。
無數事實證明:暴力環境,讓孩子習慣性以暴力解決問題,傷人傷已,最終釀成悲劇。而溺愛的結果,則讓孩子看不到邊界,狂妄傷人,最終自己可能落入深淵。
不該走的路別走,不該用的手段別亂用,這是家長應該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