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中國經濟遠遠沒那麼差

2023-09-25     巴倫周刊

原標題:別怕,中國經濟遠遠沒那麼差

準備放棄中國的人低估了決策者手中的資源,以及這個擁有14億人口、18萬億美元經濟體量的國家的實力。

過去20年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幾股力量已經陷入停滯或發生了逆轉,對中國或者其他國家和地區來說,雖然這不是一個好消息,但也不是一場災難。

在金融壓力和地緣政治壓力加劇、決策者嘗試通過鼓勵消費者和企業消費來解決經濟放緩的問題之際,中國經濟正處於幾十年來最艱難的時期。與此同時,中國專家認為,中國並沒有處於曾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雷曼時刻」(Lehman moment)的邊緣,也不一定會像日本那樣陷入長達幾十年的通縮漩渦。

那些準備徹底放棄中國的人低估了中國決策者手中的資源,以及這個擁有14億人口、GDP為18萬億美元的國家的實力。此外,有關外國企業和其他國家與中國「脫鉤」的說法,忽視了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緊密聯繫:中國是120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

疫情過後經濟復甦乏力,以及房地產市場和私營企業陷入困境,給企業和消費者信心帶來衝擊。此外,中國對於去槓桿的關注一方面是為了保持國家財政健康,但也讓穩定房地產市場和整體經濟的努力變得更複雜。

一些經濟學家預計,即便不考慮眼下遇到的困難,中國經濟的年增長率也只有3%至4%,大約是疫情前十年平均增速的一半。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中國研究主管洛根·萊特(Logan Wright)指出,中國的勞動力正在逐漸減少,曾推動經濟增長的信貸和投資已下降了一半,房地產市場健康狀況不佳,可能會出現萎縮。

經濟放緩和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引發美國企業高管和投資者的擔憂。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中國經濟專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指出,在外國企業將利潤匯回國內而不再用於再投資之際,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已從大約五年前的每季度1000億美元降至50億美元。拉迪說:「企業過去認為中國是一個投資的好地方,現在發生了顯著變化。」

增長放緩

中國經濟復甦後,增速較過去將趨於平緩

自2021年2月觸及峰值以來,MSCI中國指數的價值已蒸發近2萬億美元,在此期間該指數下跌了54%。自2019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的投資額下降了50%以上。上海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Shanghai)對其會員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雖然在中國做生意更難了,但三分之二的受訪者稱,沒有改變或不考慮改變在中國的商業策略或商業模式。

壞消息背後有時會跟著好消息:短期經濟形勢越差,基金經理和經濟學家就越相信中國將採取更多刺激措施來穩定經濟,並最終為股市帶來支撐。

TS Lombard中國和亞洲研究主管羅里·格林(Rory Green)指出,一些人擔心中國經濟崩潰的問題,這種擔憂忽視了一點,即決策者不會坐視不理,他們會確保中國經濟不會走向美國式的經濟崩潰。格林說:「如果決策者願意,他們可以動用很多槓桿。」

一些人將中國經濟放緩描繪為一場關乎存亡的危機,但資深投資者指出,不要忘了中國經濟的寬度和規模。GMO新興股票策略負責人、管理33億美元資產的阿爾瓊·迪韋查(Arjun Divecha)說:「如果發生了GDP下降10%、人們叫苦不迭的經濟大蕭條肯定會是一場嚴重的危機,但中國的情況不是這樣。」

迪韋查認為,當前的經濟問題不會引發政治不穩,民族主義情緒升溫也不會引發兩岸衝突。他說:「執政黨的目標是讓人民幸福。」

投資者離場觀望

今年目前為止,投資中國的共同基金凈流入640億美元。

凈流入額

如果房地產市場進一步陷入困境,導致大量家庭財富蒸發,將有悖於上述目標。目前房地產銷售額較2021年峰值下降了約40%,新屋開工量下降了60%,房價較峰值下跌了約30%,但政府有能力控制住房價的下跌。

中國恆大(3333.HK)陷入資不抵債的境地後,碧桂園(2007.HK)也面臨違約風險,這家開發商陷入的困境可能會加重土地收入下滑、融資能力下降的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

不過,決策者仍有辦法防止形勢演變成系統性問題。獨立研究公司中國褐皮書(China Beige Book)董事總經理謝赫扎德·卡齊(Shehzad Qazi)認為,決策者可能會進一步取消近年來實施的限購措施,或者要求銀行降低抵押貸款利率。

中國政府已經出台了一系列漸進式措施來刺激借貸和購房,其中包括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和首付要求等。更明確的改革方向和政策可能會在10月召開的中央委員會會議上提出。

房地產市場的動盪,掩蓋了經濟其他領域的改善跡象。今年夏季消費數據表現強勁,8月零售額數據好於預期,上半年人均消費增長了8.4%,高於人均可支配收入6.5%的增幅。拉迪說,這說明中國家庭正在動用疫情期間積累的儲蓄,可能標誌著一個轉折點。他還指出,在中國,人們的情緒不像華爾街那麼悲觀。

房地產市場下滑

中國房地產銷售額繼續下降。

房地產銷售額同比變化

修復企業信心進而推動投資再次增長有望打消投資者的恐慌情緒。貢獻大約90%城鎮就業的私營企業的情緒至關重要。在此之前,難以預測的疫情防控措施、科技行業監管收緊和恆大債務違約等問題讓企業感到不安。

決策者已表示會進一步明確監管措施,但恢覆信心需要時間。在過去的危機中,經濟活動恢復穩定、消費開始復甦需要兩個季度的時間,格林預計,這一次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未來三個季度經濟數據的表現可能不慍不火。

復甦後的中國經濟可能不會重現過去強勁增長的勢頭。2008年至2016年間,中國的銀行資產增加了近27萬億美元,約占全球GPD的三分之一,這些資產被投向催生了房地產泡沫的基礎設施和建築熱潮中,多年來,決策者一直在嘗試「擠泡沫「。榮鼎諮詢的萊特認為,今年的信貸增速將下降一半,至9%左右,因此這次復甦不會像過去那樣帶來強勁的經濟增長,但新增信貸仍將達到4萬億至5萬億美元,和德國的GDP大致相當。

中國正致力於擴大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同時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迪韋查等較為謹慎的投資者看好受益於這些趨勢的公司。

摩根大通(J.P. Morgan)的經濟學家警告指出,如果碧桂園的問題波及到理財產品,中國可能會出現系統性違約。

不過,像導致全球金融危機那樣的崩潰不太可能發生,因為中國金融體系的大部分由政府控制。卡齊說:「比如省級政府將介入,要求銀行接管陷入困境的負債人,或者創建資產管理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來進行接管。」

日本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是企業負債纍纍、房地產價格暴跌、股市暴跌、企業不得不用利潤來償還債務造成的。多年來,這個問題限制了日本經濟的增長空間,企業的損失總計約占GDP的60%。

中國的情況還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決策者已經控制住了房價的下跌,中國的債務問題也沒有那麼嚴重。中國的城鎮化率和人均GDP也低於日本,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改善空間和催化劑。

消費者沒有足夠信心去消費是中國的主要問題。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雖然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與減少對房地產行業依賴相關的波折,但為了避免陷入日本那樣的緊縮漩渦,決策者有必要改善經濟前景。

決策者在穩定經濟方面需要做多少工作,部分取決於行動的速度和有效性,以及能否在投資者、消費者和企業放棄之前採取行動。

文 | 列什瑪·卡帕迪亞

編輯 | 郭力群

版權聲明:

《巴倫周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英文版見2023年9月22日報道「China Is in Trouble, but It’s No Disaster. Don』t Run Scared.」。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ca00764c4085f55eb7919034e84c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