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陳熹 成熔興 通訊員 高翔 武柳青
8月5日,獲悉著名華人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去世,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肖旭東心情沉重,「李先生的去世,對於我們這些受恩於他的學生來說是突然的。我們本來還希望今年能有機會為他慶祝98歲生日。現在在好幾個群里,我們都在為他的去世而哀悼。」
作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在粒子物理理論、原子核理論和統計物理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他多次回國講學、建言獻策,更是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進步。肖旭東就是受益於此的一名學生。
為更多天才「打開一扇門」
1979年,李政道發起並支持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兩年後,肖旭東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習,一進校就聽說了這項計劃。肖旭東回憶,1984年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相關學系內部選拔一批學生,並組織了學校最強的師資,為這批學生進行為期一年的培訓,包括需要考試的普通物理、經典物理、現代物理,以及英語等科目。
「當年考試成績出來後,我得到了全國第5名。主要是英語成績不如前面幾名同學。」肖旭東成功入選,隨後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史丹福大學錄取,最終赴伯克利分校留學,並於1992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第一次近距離與李先生接觸,是到美國後的1989年。李先生當時鼓勵我們努力學習,願意回國就回國,有機會留在美國也是可以接受的選擇。」由於就讀的學校在西海岸,肖旭東與李政道直接接觸的機會較少。即便相隔甚遠,李政道對學生的關懷,他亦深有體會。
從1979年到1989年,CUSPEA計劃推薦了900多名年輕的中國學子出國深造。肖旭東介紹,這些同學目前已成為各行各業的基石翹楚,有200多人在物理或相關領域從事研究,「除了學術界,還有很多在國內創業,從事高新技術產業或金融行業。」
1985年,李政道還倡導建立博士後制度和成立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1998年,他發起設立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培育我國基礎科學後備軍數千人,為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發揮重要作用。
李政道曾為黃鶴樓題字
「科學與藝術如一枚硬幣的兩面」。這位傑出的科學家有著濃厚的藝術情懷。
在武漢黃鶴樓,他曾經留下「黃鶴飛上天,輕若中微子」的優美詩句。
黃鶴樓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黃鶴樓重建30周年時,曾與媒體合作舉辦「尋找記憶中的黃鶴樓」徵集活動,徵集與黃鶴樓有關的老物件,意外搜集到李政道與黃鶴樓的一段佳話——
1988年夏天,62歲的李政道在北京主持世界高能物理會議後,與夫人取道西安前往重慶,然後順流而下,觀賞長江三峽壯麗的風光。船抵武漢後,李政道夫婦在中國科學院相關同志的陪同下,遊覽了黃鶴樓。其間,李政道應黃鶴樓工作人員的請求,揮毫寫下詩句:「黃鶴飛上天,輕若中微子」。這句詩將李政道最熟悉的中微子比喻成凌空飛舞的黃鶴,格外輕靈自由。在武漢逗留兩天後,李政道便匆匆離開。
喻家山下,也留下了李政道先生獨特的「科學與藝術情懷」。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王順教授介紹,從2016年起,學院便與該校藝術學院合作,定期做科學與藝術融合的活動。辦這個活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李政道先生的影響。李政道曾邀請吳作人、李可染、黃胄、華君武、吳冠中等著名畫家聯袂創作科學與藝術主題的書畫作品,他認為「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硬幣的兩面,它們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
2020年中秋,「細推物理須行樂——李政道的科藝情懷」講座在華中科技大學演播廳舉行。作為當時的主講人之一,該校藝術學院副教授周蕾回憶,「比如,我們展示了李可染的一幅科藝字畫作品《核子重如牛,對撞生新態》,配上由藝術學院的師生演奏相關的音樂,再講述畫作背後的物理原理——什麼叫重離子碰撞?對撞機中核子高速相撞有什麼意義。」
「李先生的去世是科學界的重大損失,他的科學發現和對中國科學進步的不懈推動對我們永遠具有啟發性。」當天,全國不少高校和科技界人士表達著這樣的哀悼。斯人已逝,追思長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bb7349a1e572c5c5a50dde7f4b10e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