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里里:愛是慕強的反義詞

2023-01-22     簡單心理

原標題:簡里里:愛是慕強的反義詞

大家新年好,我是簡里里。

今天我想來講一講「愛」這件事情。

01

沒有人能通過「優秀」

來獲得「被愛」

我先講一個故事。這是一個因為進食問題來求助的女性。她很漂亮,瘦得很好看,她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非常有成就,各方面看起來都很好。但是她十年來一直在催吐,她非常嚴格地管理自己的身材、體重,和她生活的各個方面。

當她講述自己的催吐是如何開始的,她描述了一個場景。是她青少年時候,有一次在教室裡面,她忽然看到同學的成績比她好,她說有一股巨大的焦慮感湧上來,她跑出去買了很多零食,全部塞進肚子裡。然後又去洗手間把食物都吐了出來。這是她第一次催吐。

當你去了解她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你會發現儘管她各方面都看起來很好,但她內在並不自信,她不斷地去努力滿足各種人、聲音、和社會對於她的要求。而且像個無底洞一樣,怎麼做都不夠。

她講述她小時候在家裡不受重視。她第一次獲得家裡的關注是她考了一次非常好的成績,她忽然感覺到了家裡對她的一丁點「喜愛」。因此她努力變得更乖、更懂事、更優秀。 「只有這樣我家人才愛我」

在心理諮詢室裡面,我們經常聽到女性來訪者講述非常相似的故事。尤其在傳統的「重男輕女」的家庭裡面,女孩子總要努力地表現得很乖、很懂事、很聽話,努力地去達成父母和社會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預期;才能證明自己存在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

所以她並不能夠放鬆,不能表現得「不夠好」,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

人們經常通過讓自己變得「優秀」來獲得「被愛」。但在這些故事裡面,經常充滿了猶疑、對自我的不確認和匱乏感。因為仔細去想, 他們獲得的是「表揚」,卻始終獲得的不是「愛」。人們通過「優秀」能夠獲得很多東西,比如地位、金錢、羨慕、嫉妒、關注、恨意;但沒有人能夠通過「優秀」這件事情獲得「愛」。

因為愛是另外一種東西。

weekend-creative

02

「慕強」的陷阱

在講愛是什麼之前,我想先分享心理諮詢中關於「自戀」這個概念。

弗洛伊德把「自戀」叫做人們非常原始的一個能量,就是自己愛不愛自己。人從出生起要建立自己的「自戀感」,同時在社會化發展的過程裡面,一個人要從愛自己,然後慢慢發展為能夠去愛他人,愛父母、愛家庭、愛朋友等。

在自戀這個領域中有一個重要的研究者,叫科恩伯格。他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概念,叫做「自戀損傷」。自戀損傷是說:當一個人被要求成為他人,而無法成為自己的情形下,對於一個人的自戀發展水平所帶來的損傷。

我來舉個例子:比如父母會跟孩子講說律師是個好職業。但如果作為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不止於此,而有意或無意之中,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向孩子傳遞一個隱藏的威脅信息:如果你不去成為律師的話,你會失去我的對於你的愛;或者律師是個好職業,如果你努力地去考法學院成為律師,我就會更愛你。

這個就是科恩伯格所說的: 當一個人不能成為自己,或者被逼迫成為他人,以滿足他人預期的時候,就會形成「自戀損傷」。

自戀損傷會摧毀掉一個人正在形成的自己。因為他不得不將自己不符合期待、被拒絕的部分隱藏起來。他會覺得,「我不能讓他人知道我內在真實的感受,我必須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否則就太危險了」。

科恩伯格認為一個遭受自戀損傷的人內在的深層的一個核心信念是:真實的自我一無是處也不值得被別人愛;我必須要做點什麼特別的事情來補償,來證明我自己是可以被愛的。

這樣的人到了中年之後,他們可能很成功很有成就,但是更容易陷入無意義感,遇到中年危機。因為他們內在空洞,覺得這些生活並非自己想要的,但又不能認為自己的需求是重要的,會有很多無意義感。

fubiz.com

我想說的是,想一想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對於我們的期待。我們很容易發現,在各種媒體信息中,我們都被期待更強壯、更成功、更苗條、更美麗。它教育我們更漂亮、更瘦、更乖、更懂事、更優秀,才能獲得愛;也告訴我們如果你生活得不幸,那一定是你不夠努力、不夠自律。

如果我們相信這些「慕強」的說教和影響,那麼我們不免就會成為科恩伯格所描述的、「自戀受損」的孩子。因為我們獲得的不是愛。甚至有時候當我們在為女性發聲的時候,也會不免陷入「慕強」的陷阱。

我舉個常見的例子。在每年婦女節的時候,常會出現一主題,本意是「誇讚女性」。它會說,在很多領域中,女性和男性一樣傑出;甚至在一定的領域,我們女性比男性更傑出。

我很不喜歡這個角度的立意。因為這其中隱含的一個基礎信息是:你擁有社會意義上的「優秀傑出」,才是有價值的。

我多說一點: 女性一向被要求向他人證明自己的價值——從出生開始,你是否值得出生,到你在傳統婚戀中的生育價值如何,再到你是否願意犧牲自我的聲音和願望,成為一個好媽媽好母親好女兒,同時還能養家餬口最好再有些成就。如果一個女性兒女雙全家庭幸福又在事業上勇攀高峰——這當然極為不易。這時候再被拿出來說:你看,我們也有和「男性」一樣傑出的女性。這樣的女性值得被愛。

那是不是說,如果我們做得不夠「好」,沒有達成社會意義上的成就,那麼就我們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了嗎?

它更關於「慕強」,而不是關於「愛」。又因為在心理諮詢之中,我們經常見到優秀的人並不真的感到被愛,在「強者才值得被愛」這個社會的聲音之中,我們經常在小家庭中、甚至對待自我的時候,也經常混淆什麼是「慕強」,什麼是「愛」。

03

「愛是慕強的反義詞」

最後我來講講什麼是愛;為什麼我想講愛是慕強的反義詞。

愛當然是個很大的話題。我想從一個童話來講。上個月我和先生一起給女兒讀故事,讀了王爾德的《快樂王子》。這是個非常值得去讀的童話故事。我覺得它講了什麼是愛。我想講講它。

《快樂王子》

故事大意是:在一個城市裡,有一個王子的雕像和一隻準備遷徙的鳥。王子看到城市裡很多窮苦的人,便讓鳥把他身上的寶石和寶劍都送給了這些窮苦的人。冬天快要來了,鳥即將要跟著她的鳥群遷徙,可是每當王子提出要求再送一次,鳥都多留一夜。

於是王子把自己的眼睛、劍上的寶石全都送了出去。在最後送走王子的眼的時候,鳥跟王子說: 現在你沒有了寶劍、也沒有了寶石。我再也不會離開你了」。

故事的最後,人們起床來,看到一個破舊不堪的雕像和一隻凍死的鳥兒。清潔工把它們收了起來。但是天使將他們帶回給上帝,說這是這個城市最美的東西。

我們那天晚上在讀到鳥兒說,現在你沒了寶劍也沒有了寶石,我再也不會離開你了。異常地打動我。因為我們每天都在被告訴,你要有寶劍要有寶石,你才會擁有更多的愛。但那是慕強、是不假思索地、不考慮現實條件的要求;它帶來的更多是評價、羨慕、渴望、嫉妒以及一些其他東西。

擁有寶劍和寶石並不能使人變得幸福,然而愛和被愛可以。我們講了太多如何變得更優秀,如何比別人更優秀;以及我們如何避免自己因為不優秀而不被別人愛;我們一直在這個邏輯中拚命地證明自己。於是我們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就像開頭我講的那個好看又成功的姑娘;她獲得一切,但始終不能體驗到幸福感,很難愛上自己。

愛是珍貴且稀少的。希望無論我們對待家人、孩子、朋友、還是對待自己,多去愛,而不是去要求。

愛是慕強的反義詞。

文章來自簡里里在 TED x 外灘 2022 女性大會的演講,略有改動

封面:Pinterest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b5e3bdf7d036083c1bb8a8811f38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