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國產劇,120 集。
有人說,它比《老友記》還要牛逼。
光看名字,好像走的是家庭溫情掛,其實內藏無數小小鉛筆刀。
左戳戳,右戳戳,刺疼你們這些不 Real 的成年人。
小時候只圖個樂呵,但魚叔敢說,你們那時候八成沒看懂——
《我愛我家》
海報糊的一批。
誰都不曾想到,這部 26 年前的遠古劇,竟然誕生出一位喪文化圖騰式人物:
季春生。
名言是:白吃白喝苦也甜。
他原本是一官二代,啃老也能悠閒過一輩子。
沒成想他爹因為貪污公款被抓,在沒逼供沒動刑的情況下,直接把造假酒賣假藥的老底兒全兜出來。
最後判了個無期。
娘呢,當年幫著他爹偷高壓線,給電死了。
所以他就流竄到北京城,靠著一身破衣爛衫博同情,到別人家蹭吃蹭喝。
一頓能吃 200 個餃子。
具備「有吃吃得下,沒吃扛得住,一頓飯前後管一禮拜」的過硬職業素養。
但他心繫社會主義建設,動用禿到後腦勺的聰明才智,想了不少歪招。
比如,發明了「水變油」技術。
至今啟發國人前赴後繼。
只客串了兩集,季春生卻仍是網際網路娛樂弄潮兒的領軍人物。
《我愛我家》的長尾效應可見一斑。
這部劇,有著非常濃重的家族特徵。
基本是由梁、英兩家人攢出來的。
梁家,總編劇梁左。
帶著親弟弟梁天(主演)和親妹妹梁歡(編劇)。
英家,導演英達。
帶著堂弟英壯(編劇+客串),妻子宋丹丹(主演),堂弟英寧(客串),堂弟女朋友趙明明(主演)。
後來,英達和梁歡再婚,兩家人徹底融合成一家子。
(英達和梁左)
老爺子的角色幾乎就是按照梁左親爹寫的。
梁左的父親原名叫做梁達,後改名范榮康,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
劇中爺爺原名賈敬賢,後改名傅明,是北京市一個局級幹部。
(戴了假髮的爺爺很歡騰)
英達的父親英若誠,客串出演了胡學范。
傅明爺爺的老對手。
秀了一把劍橋英語。
王朔形容梁左,「給丫關起來, 搞不好就弄出一紅樓夢, 最損也是一《飄》」。
作為紅迷,他給這家人起名為「賈」。
主角是三代同堂的六口人。
住家主席,傅明(原名賈敬賢)。
當年是「管物管錢」的局長,如今退休賦閒。
狡猾可愛又剛直。
愛好自我表現,習慣性打官腔,拽大詞兒,喜歡在街坊鄰居面前掙個面子。
扮演傅明的文興宇老先生,當時其實只有 52 歲。
他把台詞處理出一種差口氣兒似的嘶啞感,走路慢悠悠弓著背,讓人誤以為他真的是老年人。
膨脹兒媳,和平。
鼓書藝人,同時也是一枚醉心雞毛蒜皮小事的油膩中年婦女。
作為長兒媳,為這個家「養老的生小的,縫新的補舊的熬稀的煮乾的」。
唯一的弱點,就是苦出身,窮。
一日她飛黃騰達,靠走穴掙了大錢,見了大世面,被金錢蒙了眼,便很快膨脹。
你所熟悉的那個喜感宋丹丹,在這部劇里都能找到原型。
只不過,更加年輕貌美。
中年慫男,賈志國。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副處級,屬於「副處不帶長」,沒啥權力。
鼻樑上大到不合時宜的黑框眼鏡,只是這個中年男人不可承受之重的冰山一角。
他心思淺,好事壞事都藏不住。
常常處於賊心沒賊膽兒,想撲騰又身子重的矛盾里。
在家沒有話語權,偏偏又亂招桃花。
唯一的優點大概是新疆舞跳得還算不錯。
大糊小懶,賈志新。
家裡的次子。
無固定工作,無遠大志向。
有的是一堆鬼點子和吹牛不打草稿的技能。
隔三差五的帶回來一兩個大美妞,見到名花有主的姑娘也是一頓猛撩:
你有了男朋友,怎麼也不跟我商量商量?
典型的貧嘴老北京,大糊小懶。
但心裡是熱乎的。
小保姆被油條小哥騙了之後,他第一個準備衝鋒陷陣去替她伸張正義。
此外,還有問號劉海兒愛好者孫女賈圓圓,以及眼大明媚的小姑子賈小凡。
人物一個個都是極有趣鮮活。
人們形容《我愛我家》,喜歡用「空前絕後」四個字。
空前,很好懂。
這是中國首部室內情境喜劇。
要說標誌麼,就是引進罐頭笑聲。
像《生活大爆炸》和《破產姐妹》,都是提前錄製好鬨笑聲,實時插入情節,以提醒觀眾「這個很好笑哦,你要不要也樂一下」。
但《我愛我家》的笑聲,都是實打實的現場反應。
劇組邀請近百名觀眾到場觀看。
演員就在台上演著,包袱抖得好,抖得妙,觀眾席那真是樂倒一片。
可別小看這些觀眾。
英達曾要求到場的觀眾,起碼得是大學文化水平。
為什麼?
因為它是一部需要帶腦子看的喜劇。
不少文學梗。
搬來新鄰居,和平見到人家是水晶吊燈三角鋼琴的富貴人家,便羨慕說:
「人家兒家,連打醋的瓶子都是瑪瑙的!」
這是原本是老舍《茶館》里劉麻子的原話。
爺爺說:「我年輕的時候,天氣沒有這麼熱,豆子也沒有這麼硬!」
這是魯迅小說《風波》里九斤老太的常用語。
當年端坐在演播室里看現場的,也都不是凡人。
身穿墨綠色 Polo 衫的陳凱歌,臉上平滑無褶還帶點嬰兒肥。
額間劉海兒根根分明的王朔,昂著頭一股倔勁兒(這不就是方槍槍本人嗎)。
發量驚人神態青澀的馮小剛,彼時還不常罵人,用「一個字,好」來表達對這部劇的喜愛之情。
絕後,就是時代之功了。
1993 年是改革開放初期,萬事萬物都透出一股子勃勃蓬蓬的兇猛勁兒。
裡面的台詞,擱現在,就像季春生他媽偷的高壓線。
一碰就炸。
爺爺退休後,沒法在單位折騰,就把戰場搬到家裡,搶奪家裡大大小小事物的決定權。
小保姆問爺爺:
「都說讓我主持日常工作,怎麼您還要讓我退居二線?」
保姆是個四川人。
點到為止。
大家查查當時的背景,自然就懂了。
季春生忽悠「水變油」的技術,問:
「懂數理化嗎,最初等的那種?」
和平回:
「喲,一竅不通,讓四人幫起根兒上給耽誤了。」
爺爺捯飭了很多捕鼠機器,自誇:
「我是誰呀?能文能武,又紅又專,亦工亦農,亦兵亦官。」
想出大殺招——
利用內部矛盾,讓它們自個兒解決自個兒。
「不光打架,還得挑動它們自相殘殺,這個具體的辦法就叫做這個——以鼠滅鼠法,啊!先逮住它一隻大老鼠,最好還是公的,然後在它的屁股里塞進一粒黃豆,啊!再用線把它縫死,然後把它放回窩裡去。這個老鼠它無法排泄,它就很難受啊,而且那粒黃豆呢,還在繼續地膨脹,那當然就更難受了,這個,於是鬧得它逮著誰咬誰,把這一窩老鼠全都咬死,最後它自己,也活活地憋死啦!」
圓圓:
「真慘,我想它當時一定瘋了,因為它咬死的都是它們自己家的人... 反正是它的太太啊,孩子啊,兄弟姐妹什麼的,只要它一清醒過來,一定會後悔萬分的。」
爺爺:
「你這個情緒很不對頭啊,消滅老鼠這是對敵鬥爭嘛!」
個中意味,大家自行領會。
本劇的笑料,多來源於大詞小用。
把中央級別文件的專業詞彙,套用在生活小事上,形成一種反差的矛盾感。
人物嘛,就隨即浮誇起來。
配合旁觀者吐槽,就很好玩。
爺爺退休閒不住,在家裡大興土木,搞的遍地雞毛。
自我檢討:
「我就是貪大求洋,好大喜攻,經驗是深刻的,教訓是沉痛的,歸結起來,我的錯誤主要就在於...」
圓圓接嘴:
「您的錯誤主要就在於吃飽了撐的!」
季春生忽悠和平,編纂一個逃婚的故事:
「在一個身手不見六指兒的夜晚,我終於掙脫了封建的牢籠,破窗而逃,和我的反動家庭永遠劃清了界限!」
(萬惡之源)
賈志國出差一個月,跟一個叫小方姑娘暗生情愫,寫了 20 多封情書。
被和平發現了,連忙解釋:
「你想到哪去了?我也是受黨教育多年啊,我能夠做出那種對不起黨和人民,對不起妻子兒女的事兒麼?」
可後續志國跟小方通電話:
「要知道發展到今天這個局面,還不如當初我就和你... 省著我枉擔個虛名兒啊。」(喂喂黨和人民呢?)
《我愛我家》不灑狗血,舉重若輕。
小人物的尷尬與圓滑,卑鄙與正義,貪婪與妥協,都嚴絲合縫兒地貼著時代背景。
和平的親媽曾說過一句: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姆們姆們姆們!
姆們,是北京話「我們」的意思。
前半句取自《沁園春·長沙》,後半句瞬間落到大馬路牙子的街邊攤上。
一上一下,一高一低,串聯起兩個世界。
這就是《我愛我家》的魅力。
它有著深厚的時代格局,引得人們至今還在追問「100 個細思極恐的細節」。
它也是冒著市井氣兒的。
現在回看,都熱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