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學者說志願軍打敗仗是毛主席的錯,軍事都不懂他就敢胡說

2023-01-28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美國華人學者說志願軍打敗仗是毛主席的錯,軍事都不懂他就敢胡說

過年這七天,一分鐘都沒玩,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每天就是重複枯燥無聊的事,看書看書看書,七天看完了七本書。小的時候我要是有這樣的毅力,早考上清華北大了。

其實也不能算七本,美軍第24團和第65團有關志願軍入朝後的部分早就看過了,這次是把前面的補看,只能算各半本。

七本書看完,有一本書是非常非常有待商榷的。

其中有一本是美國俄克拉荷馬州中部大學歷史學教授李小兵博士寫的《中國的朝鮮之戰》,據說李小兵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即已加入美國籍。

看完之後怎麼說呢,就這麼說吧。對於一本歷史書來說,基本史實無錯誤或錯誤極少是最基本的要求;至於觀點如何,這是另一回事。對於歷史書來說,就是兩個要求:史實正確,提煉出來的觀點高明。對於韓戰書籍來說,中國國內的書籍基本史實不出錯或極少錯是一個超高的要求,這是因為我們的基礎資料不足以及這些資料本身錯誤就太多。而對於一本外國韓戰書籍來說,這是基本要求,這是因為外方的資料實在太豐富了。豐富到把基本史實寫錯,那實在是太低級的錯誤的程度。

李小兵教授這本《中國的朝鮮之戰》犯的就是毛病,對於一個知名的韓戰學者來說,則非常不應該,特別是人在美國的學者,有那麼豐富的史料可以看,卻這麼多低級錯誤,太不應該了。

這本書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當然會首先回顧中中國出兵的決定以及第一次至第四次戰役。從第一次戰役的簡要敘述起,李小兵教授就在「戰役進程」這個問題上頻繁出錯。

作為一個研究志願軍戰略戰術以及第五次戰役失敗原因的書籍,如果連戰役進程都沒完全搞清,那麼怎麼進行研究呢?

必須清楚戰役中每一步是如何發生的,清楚每一步正確的過程,才有可能導出一個較為精闢的結論啊。戰役進程敘述都是有諸多錯誤,卻能導出一個結論,這似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李小兵教授寫道:「在第一次戰役期間,志願軍司令部將12萬至15萬人集中在清川江以北地區。面對50000名聯合國部隊,中國在人數上有三比一的優勢。志願軍使用了解放軍在解放戰爭期間完善的作戰戰術,例如突襲、設置路障以分隔敵方單位,以及夜間攻擊以抵消敵方通常的優勢火力。然而,志願軍並沒有達到其目標,即在戰役中至少消滅兩個韓國師。」

我對李小兵教授有一個看法是:也許他在美國人那有名,是因為他能熟練運用中國國內的公開史料,這本來就是在美國的華人學者的優勢。李小兵的書籍里大量引用中國資料,美國人覺得很新鮮。《抗美援朝戰爭史》是李小兵教授的參考書籍之一,這本書李教授很熟悉。可是書上寫的是:毛主席給彭德懷的電報指出志願軍第一次戰役須確定殲滅南韓第1、第6、第8師為目標。

明明寫的是三個師,怎麼就變兩個了呢?

李小兵教授又寫道:「10月27日,志願軍派出其第四十軍進攻位於熙川的韓國第八師,而第三十八軍則趕到熙川以南阻擊韓國師的撤退。然而,當越共第三十八軍仍在35英里外時,韓國軍隊撤出了熙川。彭對這一失敗感到失望,於是將第四十軍重新部署到了溫井,試圖包圍韓國第六師的第七團。10月28日晚,彭發布了夜間襲擊的命令。第二天早上,第四十軍報告說,韓國第六營的兩個營和韓國第八營的另外兩個營已經被消滅。當第四十軍在29日再次發動夜襲時,韓國第七團被摧毀。」

第一,時間就錯誤,「派出」,是26日派出,不是27日。

第二,27日韓軍還沒有撤出熙川。

第三,沒有任何史料說明彭德懷對「三十八軍未能趕到熙川以南阻擊韓國師」感到失望。看來李教授是把彭德懷批梁興初未能完成戰役任務混淆為戰鬥任務。

第四,志願軍的部署是用40軍118師和50軍148師圍殲韓軍第7聯隊,不是40軍整個軍。

第五,40軍119師和120師的任務是吸引熙川的韓軍救援第7聯隊,圍點打援。

第六,到27日,志願軍已經取消圍殲熙川之敵的部署,改為119師和120師吸引韓軍來援,38軍及42軍125師從北向南,39軍從南向北夾擊,圍殲敵軍可能援軍6-7個團。後因敵情變化,援敵只有4個營,彭德懷遂命令40軍119師、120師攻殲之。118師則未等148師到達,單獨殲滅韓軍第7團。所以,哪來的彭德懷對「這一失敗」深感失望?

對每一個戰役進程的敘述,類似的錯誤比比皆是,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作為一本歷史書,史實敘述錯誤本來就是不應該的。而且這本書並不是一本一般史(也就是敘述歷史),而是一本論述,敘述歷史為輔,研究志願軍戰略戰術和第五次戰役失敗原因為主的書。

戰役進程敘述錯誤,那怎麼研究志願軍勝利中指揮部署的精妙之處?

同樣的,戰役進程敘述錯誤,拿什麼研究志願軍失利戰鬥中的失敗原因?

我看了那麼多本外國的韓戰書籍,說句實話,基本史實會寫錯的都是寥寥無幾的,我們中國人必須得佩服老外的學術研究上的嚴謹。

正如我所說,戰役進程敘述都不能正確,研究戰役得失自然會出現極大的偏差。

但是,我要指出的是,這一偏差,到底是認識水平有限造成的偏差還是「人為」的偏差?

看起來似乎是因為戰役進程都搞不清而造成的認識偏差,但我卻覺得是「人為」的偏差的嫌疑?

什麼叫「人為」的偏差?

因為某種偏見而故意裁剪史料進行拼接,從而改變歷史本來面目,誤導了讀書的人。

在論述志願軍第五次戰役時,他在開篇敘述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時就指出:毛澤東將志願軍的失敗歸咎於「操之過急、規模過大、深入敵國」。這是「打得急了些,大了些,遠了些」的英文翻譯再翻譯成中文,應該說李小兵教授翻譯的蠻好的,很有文采。

在這句話後面,李小兵教授給了個注釋,引自《杜平回憶錄:在志願軍的總部》第250頁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第6卷:抗美援朝戰史》第110頁。反正我在杜平回憶錄是沒找到。

隨後李小兵教授評析說:「毛澤東沒有把他堅持僵化的戰略,作為中國在4月22日至29日受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這就非常有意思了。

「打得急了些,大了些,遠了些」是對第五次戰役的總體總結,其中「急了些」更多的指第一階段;「大了些」是指總體,「遠了些」是指第二階段,導致轉移階段的不利。

李小兵教授在論述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時就引用這段話,會給人造成是對第一階段的評價。這已經是誤導了。

那麼他為什麼要提前寫呢?就是為了引出他後面的那句話「毛澤東沒有把他堅持僵化的戰略,作為中國在4月22日至29日受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李小兵教授認為,志願軍在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失敗」,很重要的原因是毛澤東堅持僵化的戰略。

那到底是什麼「僵化的戰略」呢?其實說的就是穿插分割戰術。

看起來李小兵教授的觀點和我是一樣的,我也指出志願軍的穿插分割戰術幾乎沒有成功過。

但一看李教授的分析論述就知道是不一樣的。他的大意是美軍已經適應並破解了志願軍的穿插分割戰術,而志願軍卻沒有因為美軍的變化而改變,依舊僵化地堅持自己的分割包圍戰術,從而導致失敗。所以失敗根源在於毛澤東。

表面看起來真沒錯啊。毛主席不是神,他一樣會犯錯誤;毛主席是偉大的軍事家,可他一樣也會犯錯誤。

「打得急了些,大了些,遠了些」這一句,並不是在批評志願軍,而是毛主席在自我批評。

這批評的是戰役指導「打得急了些,大了些,遠了些」,戰役指導是誰的責任啊?毛主席和彭德懷的。所以這是自我批評。

而且,我說的「志願軍的穿插戰術幾乎沒有成功過」和李小兵教授說的「毛主席堅持這一僵化的戰略」根本不是一回事。

他的關鍵論點是「美軍已經適應並破解了志願軍的穿插分割戰術,而志願軍卻沒有因為美軍的變化而改變,依舊僵化地堅持自己的分割包圍戰術,從而導致失敗。」

但是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不是這回事。

第一,志願軍沒達成戰役目的,但美軍也沒達成。美國學者寫道:沒有人為這次撤退感到驕傲,因為這一撤退很混亂;聯合國士兵不清楚這是完全計劃好的,士氣低落。美國兵開始嘲笑這場衝突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溜溜球戰爭」。

為什麼說美軍也沒達成戰役目的?敵軍撤退時的士氣低落就能說明問題。而且李奇微的戰役目的是儘可能用火力殺傷志願軍。但李奇微並沒有意識到志願軍的穿插分割戰術的弱點到底在哪?

按照李奇微的設想,既要大量殺傷志願軍,又要儘可能避免「聯合國軍」的損失。所以敵軍在遭到攻擊後依然選擇主動撤退。

撤退只是防禦志願軍穿插分割戰術的手段,但只能防禦,這是被動的,無法破解志願軍的戰術。

其實就形成一個悖論,美軍不可能做到又想著撤退又能大量殺傷志願軍。

志願軍被美軍大量殺傷有兩種情況,一是志願軍主動在野戰工事或臨時野戰工事堅守防禦,在火力的面前沒有辦法,只能大量被殺傷。二是志願軍主動攻擊美軍堅固陣地,在美軍堅固防禦和火力面前被大量殺傷。

美軍放棄堅守防禦改為機動防禦,拿什麼去大量殺傷志願軍?

誠然,志願軍傷亡肯定大,但這種傷亡來自於裝備的劣勢,是這場戰爭中的正常水平。美軍堅守陣地能打志願軍1:10的戰損比,卻只能打出1:3,這肯定不是美軍的成功。

美軍要破解志願軍的穿插分割戰術,其實在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美軍已經打出了範例,那就是儘可能地堅守陣地,哪怕側翼的韓軍崩潰也不為所動,在志願軍穿插部隊深入過遠,彈盡糧絕後進行反擊。

在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美軍根本沒認識到這一點,他們連堅守陣地都做不到,甚至意識不到堅守陣地會對志願軍造成巨大傷亡,談什麼美軍「已經適應並破解志願軍戰術」?

其實,砥平里戰鬥已經給美軍做出示範了,但此時的美軍還是做不到堅守,不能使用砥平里的經驗,這是他們的軍事理念決定的,側翼受到威脅就一定會撤退。

軍事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李小兵教授是否具備這個能力我真的不知道,因為他在敘述中張冠李戴史實了。是因為年齡原因的時代背景原因而對毛主席有偏見而故意,還是水平不足,除了他本人,沒人能知道。

第二,李小兵教授顯然認為志願軍傷亡較大,所以就是失敗。但是,第一階段傷亡較大和穿插分割戰術沒有關係。在李奇微手中並沒有找到穿插分割戰術的破解辦法,要到范弗里特在第五次戰役轉移階段,抓住志願軍穿插部隊深入過遠的弱點實施反擊,從而造成志願軍巨大的傷亡。所以毛主席說「遠了一些」。

志願軍在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的傷亡,最主要的原因是突破都不能達成,但面對的都不是美軍,根本原因都是因為敵軍堅守。主要來自於64、65軍攻擊韓軍第1師團不利和63軍攻擊英軍第29旅的損失。凡是掌握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戰役進程的人,是很容易得出正確結論的。64軍、65軍那邊,最主要的原因是韓軍第1師團的頑強抵抗,志願軍攻之不能克,次要原因是這兩個軍戰鬥力偏弱以及「打得太急了些」。63軍那邊,突了進去,最主要的原因是戰鬥指揮不當,攻擊英軍時傷亡太大了一些(以志願軍的實力,就算指揮天衣無縫,傷亡一樣會很大)。

第三,李小兵教授引用張曙光教授的觀點認為「毛澤東和其他中共領導人確實相信戰爭中靈活性的重要性,但他們沒有將這一原則作為防止冒險行動的保障。」即沒有正確運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他還引用張曙光教授的觀點「毛澤東低估了聯合國部隊的軍事實力,他對快速勝利感到絕望,他對第二波志願軍進入韓國後似乎創造出的有利勢頭過於自信,他相信人定勝天」。因此導致了繼續使用僵化的穿插分割戰術。

李、張兩位教授並沒有正確認識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句話的正確含義。戰術沒有高級低級的區分,也沒有正確錯誤的區分,只有適合不適合。在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階段,志願軍唯一適用的戰術只有穿插分割戰術。一支缺乏炮兵、裝甲兵、空中力量的軍隊,是不可能在正面對戰中與美軍抗衡的。只有從威脅敵側翼,切斷敵退路中去尋求創造戰機以謀取勝利,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縱觀運動戰期間,志願軍的穿插分割戰術總是能成功一半,但就缺最後一股勁——殲敵能力,這是由中國的國力和志願軍的裝備水平決定的。雖然這一戰術總是不能成功(成功一半就是不成功),但卻保證了志願軍能與敵抗衡。離開這一戰術,志願軍連與美軍抗衡的能力都沒有。這才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是我打我最擅長的,最有把握能去和美軍抗衡的戰法。

如果連這一點都認識不到,根本就沒有資格進行評論。

李小兵教授作為一個著作等身的知名學者,我不相信他水平這麼差。如果是因為某些偏見導致李小兵教授在敘述歷史時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我建議李教授放下偏見,這更有益於學術的進步。

真的,不在大陸的華人學者寫出來的韓戰書籍真的沒法和西方學者寫的比啊,差距太大了。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做學問不踏實,還是要取悅美國人,還是心有偏見沒法客觀?年長我十幾歲的不在大陸的華人學者真的要好好想一想這個問題。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a1176cd69cac2e949e3392b640a75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