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何同學?

2021-02-23     刺蝟公社

原標題:為什麼是何同學?

從一個數碼發燒友,到對話蘋果CEO庫克的「測評圈頂流」,何同學這兩年都經歷了什麼?

作者 | 園長

編輯 | 石燦

全黑的房間裡,一個大寫「H」型的彩燈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博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的工作室,在這裡,他評測過價值二十萬的蘋果Mac Pro,螢幕能摺疊的華為Mate X,甚至還有淘來的上個世紀80年老電腦蘋果麥金塔。

最近,同樣是在這個小小的黑色房間裡,何同學和遠在大洋彼岸庫比蒂諾陽光草坪上的蘋果CEO庫克進行了一次視頻訪談。何同學英文流利,和庫克侃侃而談。看過訪談,一些資深媒體人帶著羨慕發出讚嘆,「何同學給青春打了樣」。

何同學對話蘋果CEO視頻

視頻發布之後,細心的網友很快發現,蘋果CEO庫克的微博轉發並評論了何同學。他是這樣寫的——「There’s no challenge young people can』t solve and no limit to thecreativity a fresh perspective can bring. 」(沒有什麼挑戰是年輕人解決不了的,一個全新的視角所能帶來的創造力是無限的。)

這段訪談視頻很快爆紅,幾天時間,微博上的播放量就達到了接近3000萬次,超過了同步分發的其他平台。這並不意外,在微博,何同學往期的視頻也得到過相當多大V和權威機構的轉發、再傳播,影響力不斷擴大。

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從2019年起,就開始關注何同學的成長之路。從一個數碼發燒友,到對話蘋果CEO庫克的「測評圈頂流」,何同學這兩年都經歷了什麼?

5G博主何同學

可能何同學的絕大部分粉絲,都是通過他在2019年6月的作品《有多快?5G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實體驗》發現他的。在那之前,他評測過從iPhone5c、AirPods到iPad mini5等眾多數碼產品,憑藉著精緻的拍攝和亮眼的剪輯,他已經是一個數碼圈內聲名漸起的創作者。

而在「數碼評測圈」,觀眾們已經見過太多測評博主的起起落落,「充值」「割韭菜」等紛爭一直縈繞其間。在數碼圈小有名氣不算難,真正難的是,年輕人如何突圍、破圈、向上走。

何同學是勤奮的,也是幸運的,他用一個拍攝校園5G技術實際應用的視頻,真正打開了自己的知名度。

何同學的「成名作」

《5G有多快》拍得很不容易,何同學先後幾次坐幾十公里路的校車,從北京郵電大學的昌平校區趕到西土城的校區找信號。很巧,被他趕上了。在他的視頻里,5G技術之下的手機,下載歌曲每首隻用1秒,幾個G的大型手機遊戲,也用不了1分鐘就能下完。

那段時間,也正是5G廣受關注的風口。何同學的這個視頻,以前所未有的直觀,讓人們提前體驗到了5G技術的爽感。他幸運地踩到了這輪「5G內容紅利」,迎風而上,一夜成名。

緊隨而來的,是來自各方的認可和支持。

「三大央媒」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華社都對他的這期視頻進行轉發、推薦;OPPO副總裁沈義人也在微博評論區直接向何同學發出「靈魂三問」——「同學,大幾了?找工作麼?要不要來我們這?」

在入駐了海量官方機構、權威媒體和知名大V的微博,何同學徹底火出圈了。也只有微博,能聚集起這麼多機構和媒體,他們的轉發、背書和跨界互動中,讓何同學的作品傳播有了更大的聲量,也讓何同學本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

對於科技、數碼等垂直類內容創作者而言,微博的另一重優勢就是粉絲的屬性:興趣非常廣泛。再小眾的領域,在微博5億多活躍用戶的基數之下,也能聚集起相當大的一批粉絲。

這也就意味著,只要有好內容,創作者一定不會缺流量,不會缺粉絲的關注。何同學的爆紅,讓很多的原創垂直博主看到了在微博上出圈的希望。

「一夜成名」之後

「期末作業太多寫不完,五月沒有新視頻了‍(´;ω;`) 希望大家能等我回來 。」

「抱歉大家,今天的視頻因為電腦崩潰,得晚一個小時了(´;ω;`) 。」

「抱歉各位(´;ω;`) ,由於我沒有安排好時間,新視頻改到明天晚上七點半發了,點贊抽一個AirPods Pro。」

何同學「放鴿子

翻閱何同學的微博,時常會看到這樣的「放鴿子」預告。現在,何同學仍然是北京郵電大學的一名大四學生,除了做視頻,還要考試、寫作業......和所有大學生一樣,都不能「免俗」,因此作品也經常「鴿」。

除了「鴿」,何同學的產量也不算高。「5G視頻」大火之後的一年多,何同學一共製作了只有不到20部評測視頻,更新頻率約為一個月一次。在很多同類數碼創作者中,這個頻率可謂相當低。

但何同學的熱度,卻在一夜成名之後絲毫未見下降。在各大平台,粉絲都是一路在漲;在5G視頻之後,新的爆款一個接一個,不論是文案還是拍攝水平,何同學的進步肉眼可見。

拍攝中的何同學 圖源網絡

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要歸功於他對自己能力邊界的不斷挑戰。他會用一種近乎嚴苛的要求,強迫自己不斷精進創作中的質感,有時候為了找到更好的角度,他會把一個鏡頭反覆拍上3天,會因為焦慮視頻的質量,一個月睡不好覺。

科普大V河森堡也在微博評論區表示了對何同學的認可:「我特別喜歡何同學的一點,在於他同時具備年輕和深刻這兩種特質,這個視頻即使是以圖文形式發出來,都是一篇非常好的科普文。」

正因如此,何同學在內容上的進步肉眼可見,「何同學」這三個字,本身就成了數碼圈頂級質感的代名詞。

何同學能在一夜爆紅之後火下去,還有一個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何同學和粉絲的聯繫一直未曾中斷。

和視頻平台不同,文字、圖片等更加多元的內容在微博上也能得到良好的傳播,創作者不必一定全部用視頻的形式去連接粉絲,更為簡單、低成本的圖文內容亦能喚起和粉絲之間的聯繫,並帶來更多的跨界互動和交流。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像何同學這樣一夜成名的紅人並不少數。

仍然廣受追捧的丁真

2020年11月,簽名「小馬永遠跑第一」的四川理塘少年丁真也是一下子火遍全網。在微博上,地方媒體、中央媒體、各地旅遊機構、名人大V持續互動,把這個純真的少年和他美麗的家鄉一起展現到了全國用戶眼前。

幾個月過去,丁真的熱度仍在。他牽著小馬珍珠快意奔跑的樣子,刻到了每一個嚮往詩和遠方的人們的心裡,也讓他和家鄉更加出圈、成名。

對於紅人來說,持續地「紅」,也就意味著持續的影響力和不斷增長的品牌價值。丁真、何同學這樣的年輕博主一夜爆紅之後,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影響力,沉澱粉絲資產,實現個人品牌的保值增值。在這個過程中,微博良好的內容和互動生態功不可沒。

「庫克竟然也玩微博」

在何同學的同齡人還在為畢業論文、考研成績焦慮時,他已經和全球最大科技公司之一的CEO談笑風生了。

對話蘋果CEO的機會,在中文媒體中相當稀缺,但何同學做到了。在20多分鐘的英文對話中,「資深果粉」何同學沒有和庫克單純交流蘋果產品,他們聊健身、聊創新、聊熱愛,探討蘋果有哪些設計靈感來自中國,暢談庫克對於中國的印象。在各平台的評論區,很多同齡人更是對何同學流利而不卑不亢的英文口語水平深表讚嘆。

其實,這並不是何同學第一次和科技圈大佬對談了。在此之前,他和小米創始人雷軍、微軟副總裁、Surface之父Panos Panay都進行過對話。「出圈」帶來的底氣,讓這個尚在象牙塔中的年輕人面對頂級大佬毫不怯場,自信滿滿。

庫克轉發何同學的微博

特別讓人驚奇的是,此次庫克不僅欣然接受對話,還在微博上用轉發、評論的方式,主動回應何同學的採訪。這大機率上不是庫克或蘋果的「臨時起意」,因為早在2015年5月,庫克就在微博開通了中文社交帳號,不定期發布和蘋果有關的內容。

微博也是很多企業、名人大V重點入駐的社交內容平台,老闆們不僅僅在此宣傳自家產品,也頻繁和各類創作者密集互動,在轉發和評論之間形成了專屬於微博的內容生態。

對於創作者來說,這將形成一個很大的引力。並不是在每一個內容平台,創作者的作品都能得到大V們的轉發,也難以像微博這樣形成轉發鏈條,形成浩大的內容聲量。

刺蝟公社觀察發現,當前的內容創作已經進去了全平台分發模式,創作者往往選擇在多個平台上「全面押寶」,過去的「平台原生創作者」和「平台獨家創作者」模式,已經開始漸漸退出主流。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接觸到更多用戶且深具社交屬性的微博,也將愈發成為紅人們沉澱社交資產和實現持久「長紅」不可或缺的選擇。

END

投稿、轉載、媒介合作聯繫微信號 | ciweimeijieju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P1wzXcBMMueE88vfUjK.html